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的缺失与重塑探析

时间:2022-09-10 08:18:53

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的缺失与重塑探析

摘要:目前,由于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消极影响,高职生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针对上述因素的存在,结合高职生价值观的特点,政府、社会、学校等应在高职生价值观的重塑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生;价值观;特点;原因;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270-03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在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人们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什么、追求什么,是价值观所持有的内容,普遍渗透在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和文化领域以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1] 价值观代表人生的理想和目标,是人们追求的动机和目的,给予人们思想和理解的动力,构成了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大学时期是高职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近年来随着高职学生规模的扩大,社会就业与再就业压力的增加以及社会对高职教育院校认同还有待时日等原因,对高职生科学合理的价值观的确立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阻碍了他们的全面自由发展。

一、社会转型期高职生价值观的特点

针对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总体特征,根据笔者在工作和教学中对浙江省某高职院校学生的了解,相当多的高职生认为“两课”可有可无或没有必要,也有高职生否认“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观点,甚至认为“有钱就有一切”,相当多的高职生明确表示,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是自我成就感和自我需要的满足。

可见高职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但由于受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的影响,高职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些令人深思的变化,具体如下:

(一)在价值主体的定位上,由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一直提倡和奉行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计划经济的高度计划性与统一性要求必须以整体的全局的利益和需要为中心来构建其价值体系,“集体的价值高于一切”,在利益面前应该“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必然出现的个人利益的凸显,加之西方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侵入,人们出现了“合理利己主义”乃至“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高职生作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重视个人价值、提出利益诉求。

(二)在价值目标的选择上,由理想主义回归现实主义

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以核心价值为主导的多重价值组合的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体现了特定的社会价值目标[2],正是这种价值目标反应了特定社会的价值理想,并通过这一理想对社会成员起特定的驱动作用。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大学生的价值目标非常理想化,渴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生的角色定位越来越倾向于从事普通工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理想主义的价值目标开始减弱,价值目标的追求越来越注重实际。

(三)在价值取向上,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

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体单一,国家和集体是最高的甚至是唯一的利益主体,个体的利益是不明确的,其利益差别取决于国家政策而非自身努力程度,个体之间的利益差别大大弱化,社会的价值观只能是一元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的利益结构逐渐解构,出现了多元利益主体,与之相适应,原有的一元化的价值取向逐渐向多元化转变。高职生既有追求物质需求的愿望,也有追求精神需求的愿望;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一些高职生也认同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但在具体的价值选择上,他们又把现实、个人作为价值选择的基础。

(四)在价值评价的标准上,由精神化向功能化倾斜

不同的价值评价标准是不同价值观念的反映,人们正是通过价值标准去衡量某一事物和现象,认识其特定的意义,从而产生特定的价值诉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人们对价值的评价更多的是强调精神的满足而非物质利益,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大小成为价值的唯一评价标准。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高职生的价值评价更多的是向功利化、实用化倾斜,他们更加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更加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二、高职生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对高职生价值观现状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高职生价值观有其健康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价值规范缺失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阻碍了他们的全面自由发展。究其原因,笔者总结如下:

(一)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的消极影响

当前中国正处社会转型时期。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同时还是一种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传统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受到怀疑乃至动摇,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价值观在其生成过程中,面对原有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因而在社会转型期就出现了价值多元化和无主导性等基本特征,引发了不同价值之间的激烈冲突,导致了人们价值追求上的困惑、疑虑和徘徊。高职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上述潮流的影响,表现在他们既注重自我价值,注重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但是,他们往往又过分注重自我,导致个体意识极度膨胀,滋生了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的满足为轴心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消极价值观;市场经济通过利益激励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特点,使得高职生摆脱了过去“重利轻义”、“重伦理轻物质”的思想束缚,极大地改变了鄙视物质利益的传统价值观,但是,有些高职生价值取向过分功利,奉行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贪图物质享受,形成了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唯一追求的享乐主义价值观。

(二)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缺乏科学定位

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定位是否科学、合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高职生对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根本看法以及对自身的目标定位。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时间较短,从总体上讲,办学实力还不强,特色也尚未形成。可是,在许多学校的目标定位中,较为明显地存在“求大、攀高、趋同”的倾向。有的学校由于扩招,在校生人数日益增加,于是一味扩大面积,广建校舍,却不注意改进其他基本办学条件以适应规模快速扩张的要求;有的学校深受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始终是“二流”教育,受人鄙薄,不登大雅之堂,因此急于丢弃“职业教育”这顶帽子,草率地为学校改名,似乎去掉了这几个字就成了正规大学,上了档次;还有一些示范性高职院校崇尚“订单式”教育模式,其实,“‘订单式’教育是高职教育工具主义的典型代表,既不被师生所接受,也不被企业所认可,仅仅是被某些教育行政领导作为一种所谓创新的名词……‘订单’本来就是来源于企业,不适用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而是机械主义的,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3]

(三)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上存在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政策都涉及价值的选择”[4],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就是在价值和价值观基础上对公共政策和公共政策行为的价值选择,这种选择是一种权威性的选择,必然具有重大的社会引导作用。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指出,目前中国真正有特色、规范的高等职业院校已所剩无几,过去搞高校“211工程”时,各校全力争取;现在搞高职“211工程”时,各地竟报不出来!“我们的政策导向看不起高职,很多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是‘升格’为本科院校”[5]。高职院校在学历层次上处于“低端层次”,招生录取放在一本、二本、三本之后的第四和第五批次,这种招生制度上的安排无疑造成了广大公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形成了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高职生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也不可能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自暴自弃,缺乏自信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高职生价值观重塑的路径选择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意识,是社会存在、经济基础的反映。因此,针对上述高职生价值观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政府、社会、学校等各级群体都应该发挥各自功能,摒弃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从而帮助高职生重塑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念。

(一)充分发挥政策杠杆的调节功能

完善政策措施,支持示范院校的改革试点工作。各地要制定相关政策,优先安排招生录取批次,鼓励开展单独招生试点,保证生源质量。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助学力度,优先落实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政策。鼓励示范院校广泛吸引企业和社会机构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鼓励有条件的示范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在示范院校开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试点,加强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鼓励示范院校与其他院校以及行业企业之间加强合作,统筹办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秀教育资源;对高职院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示范院校负责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基础。重塑高职生的价值观念,摒弃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与高等职业教育是否占有相应的法律地位也是分不开的。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又规定“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由此,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类型,在中国法律上得到确认,奠定了发展高职教育的法律基础。然而,随着办学的逐步深入,一些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如何把这些新的问题纳入国家法律体系,使之有法可依,成为我们现阶段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二)转变社会观念,明确办学理念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比较落后;相对于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来说,高等职业教育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尚未被社会各界清楚地认识。传统的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认为普通教育是一流教育,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为彻底改变这种观念,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应走在前列,率先革除教育内部注重精英教育忽视普通劳动者培养,摒弃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办学理念是一所职业院校的灵魂所在,特色之本,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总开关,牵一发动全身,直接影响学校的定位、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理念发展的历程大体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本位”三个阶段。当前以人为本已成为国际流行的教育教学理念。在高职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管理层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个性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出发,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教师适当指导,适时点拨、适时引导,追求课堂的“乐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要建立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精神层面的共同价值观、制度和行为层面的共同规范和物质层面的和谐环境。在三个层面中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根本,是统领制度建设、活动开展和物质环境优化的关键。在职业院校层面,应该抓住职业教育的特色,针对高职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有效的价值观教育:

第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续深化“两课”教学改革,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授课和引导,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尊重客观事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尊重科学,服从真理,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积极开展新型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伴随着利益的分化和重组,人们的价值观也出现了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深刻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要在学生中间倡导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集体主义价值观。新型集体主义是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的新的价值观,是注重集体利益和个人权利的价值观,是注重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相统一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既不同于只注重集体而无视个体需要和利益的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也不同于只注重个人权利而消除集体利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第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首先,应当教育学生懂得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劳动都是光荣的,对社会有益的,任何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都是错误的。其次,教育学生从事任何职业都是不容易的,要求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实的劳动本领。国家和人民对任何职业劳动的意义都是给予肯定的,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因此,只要肯于钻研业务,勤勤恳恳地劳动,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与固化,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相信在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高职生价值观的塑造定会有一个全新的改变。当然,价值观最终只能是个体在自我发展、自我构建中形成,因此要培养高职生科学的价值观绝对离不开高职生自身的努力,否则外在的教育作用再大也无济于事。

参考文献:

[1]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

[2]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73-378.

[3]黄立志.对当前中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反思[J].职教论坛,2009,(10).

[4]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12.

[5]原春琳.杨福家院士谈高职教育[N].文摘报,2008-07-03.[责任编辑 陈鹤]

上一篇:高职会计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英语非常规否定形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