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内需”式学习

时间:2022-09-10 10:25:26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内需”式学习

教育就是为了激发学生需要,在学生“自我实现”这个最高层次上满足发展的需要。离开了学生需要谈教育,无异于舍本求末。而基于“自我效能”的内需,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他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那么,如何合理运用“自我效能”从根本上激发和引导学生产生“内需”来提高其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

1.在“成功体验”中引导学生内需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小目标的逐个实现可以建立起对个人效能的坚定信念和需要,而失败,则破坏了这种需要和信念.

首先,教师要做好学习目标引导。通过学习目标引导,可使学生内心产生要达成此目标的动力,并在课堂上努力达成后享受收获的心理满足.

其次,教师要做好学习问题的引导,即利用学生好奇而又不服输的心理,设计数学课堂上学生疑惑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把存疑、解疑过程中由否定而得到肯定的慰藉心理,作为激发其自我效能的一种驱动.

第三,对于学习兴趣的引导. 在诸如导语、结语等每一个过程中,教师都可以设计兴趣环节。如在考查“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不妨玩一个魔术:把4张扑克牌放在桌子上并蒙住眼睛,请任何一位学生把某一张牌旋转180°,解除蒙眼后,教师快速确定那张被旋转过的牌,最后经解密,学生就会体验到自己也能表演此魔术的成功喜悦,就会对中心对称图形产生最形象生动的认知.

第四,对于学习纠错的引导,即经常性地展示知识掌握过程中产生的误解与过错积累的弊端,让学生担心再次失败而自主产生有错必纠的心理。比如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进价、售价、利润、打折等数学概念,一般要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但只要把握等量关系,牢记“单个利润=售价-进价,现价=原价×折扣,总利润=单个利润×数量”等供求关系,不管是“折上又折”还是“利上加利”都会迎刃而解。其实,这也是提升自我效能的“情境设置”方法的一种运用.

2.在“替代体验”中引导学生内需

“替代体验”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方式,即看到与自己情况相近的人获得成功,会激发自身潜能。反之,看到同学失败,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成功渺茫,学习的内需就会下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初中数学课上学生们的榜样无处不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是最直接的榜样,一丝不苟的教师是最具模仿性的目标,而数学王国里的大师、数学应用题中的趣味内容等,无不时时刻刻展现在学生面前。数学来源于实际,而又高于实际、服务于实际. 教师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能够上升到理论高度解析并建构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渐懂得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从而在榜样的替代性体验中得到内需的力量.

3.在言语劝说中引导学生内需

言语劝说包括对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我们数学教师要用清晰的逻辑思维教会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古人“每日三省乎己”,而数学题目做完要反复检讨和检查.对自己做对而受到赞扬的习题要加深记忆,在内心重复那种优越与成功的体验。

上一篇: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树立学生的价值观 下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