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的碰撞与融合

时间:2022-09-10 01:40:39

【摘要】(1)传统官方媒体的报道及言论。2008年9月12日晚,湖北经济电视台的“经视直播”节目播出了“519路女公交司机被打事件”的视频,新闻主播江涛发表了以下言论:“我不知道那两女的...

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的碰撞与融合

【摘要】本文以网络民间话语为研究对象,以“武汉519路女公交车司机被打事件”为案例,探讨网络民间话语的传播特质、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之间的碰撞融合

【关键词】民间话语 官方话语 落差

2008年9月12日湖北经济电视台(简称“湖北经视”)一档晚间新闻栏目播出一则社会新闻:一辆519路公交车女司机与两名东北籍男士发生口角并受到殴打,过程长达5分钟。第二天这条社会新闻及相关视频在国内各大综合性门户网站的显著位置出现,引发全国范围内的网友热议。该新闻事件在从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的扩散过程中,网络言论在短短几天内发生了数次变异,尤其是与主流媒体的官方话语发生了冲突,并在冲突的过程中呈现出逐步融合的态势。

一、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碰撞及融合的表现

1、新闻事件发展的四个阶段

(1)传统官方媒体的报道及言论。2008年9月12日晚,湖北经济电视台的“经视直播”节目播出了“519路女公交司机被打事件”的视频,新闻主播江涛发表了以下言论:“我不知道那两女的是何许人也,只知道操着一口东北腔,在这里,她们化解矛盾的本事没有,煽风点火的本领倒是不弱,什么武汉人都是什么素质,就只知道欺负外地人,这话要搁别的地方或许能成立,但是在这样的暴行之后还能讲出这样的话简直是放屁……在这里我想提醒他们记住这样一句话:拿别人不当人的人,恰恰说明他自己不是人,是什么,是畜生。”

这段车载视频录像配合画外音共1分50秒,画外音的最后是:乘客和同事报警后,两男子被抓,15天刑拘,两男子是黑龙江人,女司机被医院诊断为脑震荡、头皮血肿和软组织损伤。

(2)网络播出视频,网民对于官方言论的追随。该视频在当晚的新闻节目中播出后,第二天出现在荆楚网的首页,随即扩散到新浪、搜狐等多个门户网站,被网络编辑迅速推荐到首页并成为每日热点话题,众多网友跟帖,该新闻在经官方媒体的湖北电视台向网络扩散的第一天,网友的主要声音是对于几个肇事东北人的声讨,从声讨个体行为转向地域歧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东北籍网民与其他地域的网民的激烈论战。

(3)部分网民提出质疑。该视频在网络传播的三天,该新闻又从网络媒体转移到传统媒体,全国多家媒体对该新闻事件进行了重新回顾,女司机挨打的视频更是出现在多家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该事件出现了升温状态。随后,网民的态度发生了逆转,部分网民认为事实与湖北经视的报道有出入:“起初原因在于女公交司机的态度恶劣,她对起初上车的两个东北女性进行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尤其是湖南一家电视台播放了无删节的视频后,网络的质疑声到达了顶点。

(4)网络观点出现180度大逆转。首先是态度发生逆转,从支持女司机到支持东北人,从支持江涛的言论转而批判及讽刺;其次是关注对象发生逆转,从关注矛盾冲突方(女公交司机和肇事东北人)到关注媒体及媒体从业人员,如对于传统媒体新闻客观性的质疑及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质疑。

2、网络言论的四个关键词

(1)地域歧视。该新闻事件在网络传播后,出现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地域歧视,主要是针对东北人及武汉人的地域歧视,态度激烈、针锋相对。如有网友跟帖:“我决定了:老子走到哪儿也不到武汉了,就算要饭也要绕道走!什么素质,什么社会啊!”“我的同学、同事好多是湖北的,基本是都是说话“老子”“”的,就是个欠揍的种……”

(2)行业歧视。行业歧视是该事件在网络传播后出现的第二个关键词,主要是像公交系统这样的窗口行业在该新闻事件中备受诟病。如有网友评论:“我几乎每天都要乘坐519,对这个冷若冰霜的女司机实在是有切身体会!”;“有一次我有一个武汉的同学说:‘521超taxi那算不了什么壮观,壮观的是521超521!’后来有人评论说要想不迟到请坐521!”

(3)对官方媒体真实性的质疑。这是湖南某电视台在播出没有删节的视频后引发网友热议的又一个关键词,因为该视频和湖北经济电视台播出的视频有出入,于是网友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官方媒体。如有网友评论:“更重要的是,即便把前因后果综合到一起,仍然不会改变519司机受害人的身份,也不会让凶手安然脱身,可是媒体在报道事件的时候仍然要藏着掖着,对受害者有利的就放大说,不利的就不说。”;“现在电视台里面除了时间是真实的其他都是假的……”

(4)对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质疑。质疑官方媒体真实性的同时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质疑,其中批评的着力点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客观性和自律意识。如有网友评论:主持人“不拿别人当人的人,首先没拿自己当人”(大意)的言论。“如果说打人是不拿人当人,那骂人显然也是不拿人当人……”“请大家相信我,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自律的撰稿人了,至少在中国自律的撰稿人已经比华南虎更濒临灭绝了。”

二、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碰撞及融合的原因

话语是对主题或者目标的谈论方式①,是“社会化、历史化的及制度化的构成之产物”,话语即权力。民间话语作为社会民众的情绪和利益表达方式,反映了特定时代民众的生存状态、权力诉求和社会理想,对主流的官方话语起着潜在的消解、反抗以及建构作用。

民间话语是自发形成的、非官方话语的民众议程及民间言论,多源于新媒体(如互联网上的bbs,博客等)及自媒体(传统的人际传播及由信息时代带来的手机短信、QQ,MSN,E-mail等)。民间话语的特征是形成的渠道多元化、产生的效果出意料化(许多后来形成为公众议题的都出于无心的,但经过网络的传播及扩大后,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影响)及非理性化等。

和民间话语相对应的,官方话语就是处于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官方媒体的媒体议程和媒体表达。从地域来看包括中央级媒体和区域媒体;从传播形式来看包括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网络(如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从经营来看,既包括传统的党报、国家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也包括20世纪90年代后崛起的都市报(这些市场化运作和经营的报纸从所有权上隶属于国家,在内容上要接受党领导下的各级宣传部门的检查和治理)等。新闻事实经由传统媒体渠道形成官方话语,在形成官方话语的过程中会受到执政党的宣传纪律、传播政策、管理条例及地方利益、媒体经济利益等多方力量的纠结。官方话语会对网络媒体及广大受众产生影响,但在反馈机制上,受到噪音、时差及地域的影响,往往会造成反馈出现脱节(见图表一)。

但相关议题进入网络媒介后,由于网络媒体无疆界的特点,受众的关注程度很多时候只与该议题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有关,而诸如党的宣传纪律等非客观因素,不构成影响该议题传播的主要因素,反而在很多时候还会诱发受众的逆反心理而造成传播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因为网络媒体互动性的特点,在接受反馈的过程中,无论来自网民、普通受众或者传统媒体,其所受到的噪音干扰少,而且反馈多为即时的、非编辑性的(如图表二),表现形式上就如网络中任性的、非理性的网民言论。

1978年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中国的民间话语开始逐渐复苏,尤其是web2.0时代的到来,中国的民间话语借助网络的平台开始迅速的崛起,并与官方话语之间形成激烈的碰撞,这种落差与冲突的关系架构实际体现了多重社会力量之间的博弈。

1、社会阶层与社会利益的多样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国家的力量正在逐步退出市场,利益多元化格局已经渐渐形成。这场由所有制变革所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利益的分化,必然充分地反映在各个社会实践领域,尤其是多元利益主体要求进行利益表达的需求也在增长,但当传统的官方媒体因为诸多限制如宣传纪律等而不能给多种的利益主体以平等的媒介接近权和媒体表达权的时候,或者对于官方媒体的反馈渠道不通畅、不及时的时候,民间话语就会通过其他的途径如网络媒体、自媒体等进行传播、扩散,并对官方话语产生影响。

2、互联网的匿名性与互动性

互联网可以实现大范围的信息传播,而且,互联网还提供了匿名的可能性。作为公共论坛与网络舆论重要传播地的BBS,曾被很多人热捧为“中国公共领域的主要空间”:一方面,出于版面空间、播出时间等资源方面的限制,传统的大众媒介很少能够提供让公众自己发言的机会,而BBS则将这一限制大大降低;同时,在管理上,BBS并没有严格的审查机制。另一方面,有些网站都提供网民申请设立讨论版的机会;此外,虽然大部分网站不为普通网友提供如此自由的开版机会,但是它们本身已经提供了种类足够多的讨论版满足网民的多种社会需求。

3、多种社会思潮的碰撞

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旧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因受到普遍怀疑而失去了权威性,遭到了遗弃,而新的观念和规范又尚未建立起来,这种价值观念的断裂任何社会转型期都会遇到,集中体现就是多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及碰撞:如风行过“尼采热”、“叔本华热”、“张五常热”等。社会交织着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政治犬儒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这些思潮从官方媒体中体现的不多,在网络媒体中,虽然没有明目张胆的宣扬或者声称,但是却体现得淋漓尽致。

4、全球化带来的意识形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绝对不是“入世”这么简单②。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将是全球化的一个基本侧面。尽管中国有独特的国情、体制和文化传统,与西方相同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不会带来完全相同的文化和政治。但不容置疑的是,现代性本身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几个层面有其内在的关联性(如不少社会理论家认为,自由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作为意识形态的个人主义是现代性不可分割的几个层面)。因此,有理由认为,西方某些核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必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文化交流的频繁而在中国本土逐渐生长和传播,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注释

①(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p19

②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189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级新闻学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广告符号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下一篇:网络电视的人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