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保险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思考

时间:2022-09-09 11:57:28

高职保险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思考

【摘要】高职保险实务专业毕业生实践技能不适应行业发展需求,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创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保险实务;实践教学;实践技能

在保险业全面放开、迅速发展的情形下,众多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保险行业被喻为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

一、人才供应与行业发展需求不协调

据统计,中国保险业正以平均每年30%以上的速度飞速发展,保险业大量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展业、精算、承保、理赔、查勘、管理和投资等环节的高素质技能型保险人才。据中国保监会调查显示:保险人才供需比例为1:4。2010年仅中国人寿对本、专科学历人才需求总量达到35万人左右,其中专科20万人。

保险专业人才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各家保险公司纷纷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甚至不惜展开“挖角”大战。然而面对众多受过专业教育的高职保险实务专业毕业生,保险公司却热情不高,除了销售岗位以及极少的培训岗位外,保险公司提供的职位寥寥可数。原因在于各家保险公司对学生们在专业知识、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从业经验与实践技能等方面均提出较高要求。高职保险实务专业毕业生虽然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有工作的热情和活力,但是从微观和宏观上都缺乏对保险行业的把握,在保险行业及其注重的实践技能等方面相当欠缺。

二、保险实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实践技能不高

我国保险专业教育曾有20年真空期,多数高职院校的保险实务专业起步晚,师资力量稀缺;专业规模不大,师资储备不足,仅有的几名教师每学期同时上多门专业课,繁重的备课与教学任务挤占了教师精力,难以深入保险业界进行实践学习与实战训练,教师实践能力差,教学脱离实际的现象很普遍;有的教师是从经济、金融甚至是法律等专业经过跨专业学习转型而来,或者通过自学与短期培养匆忙上马,没有系统地学习保险,没有保险从业经历,自己也是一边教一边学,难以从专业全局出发,系统地传授实践技能;有的教师有过短期的从业经历,由于时间短暂,没有全身心经历,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认识不深刻,本身实践技能不高;这样的师资条件,培养出的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是可想而知的。

2.教育理念与业界需求不匹配,学生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保险实务专业是实务性较强的学科,所培养的高职学生除了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对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重视“高薪教育”,忽视“挫折教育”;实践教学,对“内勤岗位”实践开展得多,“外勤营销岗”实践开展得少。经过这些教育,学生将未来的就业岗位定位在内勤岗位上,在校内实践学习和企业实训时,学生自我主动训练不够,导致对保险产品知识掌握不够丰富,保险营销技能欠缺,缺乏处理保险实际业务的能力。调查显示,学生对保险实务专业校内教学组织的总体评价是:教学组织强化理论教学,弱化实践训练;对于保险行业很重要的“陌生拜访、营销话术、产品解读、保单填写、销售促成”等关键技能缺少必要的训练。

从课题组对保险公司调研情况来看,财险与寿险公司对内勤人员学历要求普遍在本科学历之上;进入当地2年以上的公司内勤岗位基本无空缺;新进入的公司对员工学历要求也是本科以上;高职学生基本没有机会直接在内勤岗位而必须从营销岗位开始工作,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待遇与在学校接受教育形成的期望有天壤之别,学生们在没有心理和技能准备的情况下,置身于营销岗位激烈竞争之中,承受巨大的压力,自然不能适应行业发展要求。

3.学生实践学习不主动,实践技能没有真正提高

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有学习的热情,向往岗位工作;进入企业实践岗位,又不愿意以主人翁身份主动工作,进入不了工作状态,仅仅限于完成实践指导教师交办的任务。

校外实践时间安一般选择在保险公司半年与年终考核之际,公司内外勤人员工作任务繁重,学生参加实践既能全面了解公司运作,也能参与很多关键事务处理,应该可以得到全面锻炼。而这段时间也是学生参加英语等级考试的准备时期,部分学生患得患失,重视校内考试,没有重视学校安排的实践学习。

在安排学生实践学习时,保险公司本着对学生安全负责与防止带来经营管理风险的原则,一般将学生安排在学校附近网点的内勤岗位实践,不安排学生从事外勤实践。学生对各自将来的职业定位在内勤岗位,反而又对学校与保险公司处于安全考虑和学生将来发展考虑而安排在内勤岗位实践不配合,一味希望提高将来自己不会从事的保险营销技能,从而在实践结算错失许多学习保险产品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机会,其实践技能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三、实践教学改革思考

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保险业依然人才短缺,保险公司依然会求贤若渴,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优秀的营销人才仍然是稀缺资源。如何改变人才供不应求和供不适求同时存在的局面,是保险行业、教育界以及广大学生需要共同面对、合力解决的问题。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技能

专业教师储备不足,仅仅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是不够的,也不能适应高职教学需求。有必要组织专业教师走出去在保险公司长期兼职,熟悉市场运作、业务上岗流程与规范,熟悉保险产品与事务处理;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在保险公司进行内勤岗位实训,熟悉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与岗位任务;鼓励教师在取得保险人资格证书后,在保险公司外勤岗位进行顶岗实践锻炼,掌握保险产品营销技巧,熟悉理赔事务处理,提高实践技能。

通过兼职和实训,取得行业最新数据,为科研提供真实依据;在外勤和内勤岗位上取得真实案例,为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现实资料;课内教学将不再是纸上谈兵或闭门造车,教学组织会更加贴近企业实际,教学效果会更有实效,教师教学会更加具有生命力

2.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最真实的职教情景,最有效的职业教育资源不是在学校,而是在企业”。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并充分有效地发挥实训基地功能,在“相互支持,互惠双赢”基础上持久合作。

将懂业务、会操作、有实践经验的保险公司员工请进来,作为辅导员或客座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业氛围与理念熏陶,指导实践教学,引导同学自主进行准保险人“魔鬼训练”与“晨会”;引进财险与寿险理赔实务讲座,引进新产品推介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讲座与活动中,拓宽知识面,增强处理保险现场事务的能力;教师主动参加企业保险产品研发;参与保险企业风险防范研究;为保险公司开拓的针对学生团体保险提供推广与营销支持。

学生在教学时间参加校内学习,寒暑假在保险公司进行实践学习;根据教学实训安排分三阶段在保险公司进行专项实训,提高职业技能;在第三学期实训阶段组织学生参加保险人职业资格考试,第四学期挂职保险公司进行保险营销实务,走出校门即能上岗胜任工作。

3.创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结合学生认知心理与保险行业成长规律,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教育,强化诚信教育,有意识地进行就业教育与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岗位工作,有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保险公司的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和待人处世的方法;指导学生做出现实的职业规划,着眼于实际,有从基础性工作做起的准备,做懂理论、有技能、讲诚信、综合素质过硬的新时代保险行业员工。

结合保险行业经营管理实际状况,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过程中,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强化营销课程,融入“陌生拜访、顾客心理分析、展业技巧、签单、理赔、核查、回访”等业务工作,督促学生自我训练,更好地锻炼综合素质。

校内教学管理突破常规,将保险实务专业与其他专业进行差别管理,组织学生按照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召开晨会,感受行业气氛,解读保险产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沟通技巧;第一学年每周安排一个上午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保险公司晨会,熟悉保险产品,感受行业气氛;周六参加保险公司产说会与新产品推介会,周末与保险公司员工一起进行市场调研与客户拜访,掌握展业技巧,锻炼心理抗压能力。在组织学生取得保险人资格证书后,允许部分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加入保险公司从事保险营销工作,逐步积累经验,再带动全班同学选择保险公司从事保险营销,全面提高专业技能,为顺利上岗就业打好基础。

顺应保险市场的发展需求,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高职保险实务专业良性发展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冯文丽,赵凯.我国保险人才供求的“两难矛盾”及“保险教育创新”[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3):84-86.

[2]景海萍.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5):

102-103.

[3]李明,李丞北,付荣辉.保险市场人才需求与保险教育问题研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2):5.

[4]邢秀芹.我国高等院校保险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9):65-66.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高职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09B489);湖北省教育规划课题《保险实务专业发展困境研究》(编号:2009B22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爱华(1973―),女,湖北汉川人,经济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财税金融、教育管理。

上一篇:公共经济学教学探讨 下一篇:试论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