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现代管理对寺院的实用性

时间:2022-09-09 08:12:15

探究现代管理对寺院的实用性

一、现代管理理念对寺院组织管理的影响

(一)寺院组织机构走向现代化

伴随时代的变迁,伴随社会环境的改变而越来越呈现出现代化的管理趋势,寺院组织机构也正在呈现出管理现代化的演变趋势。1.寺院组织管理机构呈现职能化,部门分工更加明确寺院在传统的禅堂、客堂、库房等几大堂口的基础上,建立适应寺院发展的职能化机构:将库房更名为寺务处,设置会计、出纳等财务职位,成为经济运行的管理中心;同时许多寺院建立了上客堂,用于接待外宾和寺院参访者,为寺院之间的交流和外事接待活动提供方便,给寺院外部交流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在寺院弘法利生方面,现代化禅修中心的建立以及禅修中心内现代化设备的运用,让寺院在堂口功能多样化的道路上踏出了探索的步伐;以弘法社为窗口,培养专业的弘法僧才;僧人作为法人代表,设立慈善基金会;以及寺院基建办、流通处、素餐部等机构的设立,使寺院组织机构在契合时展,保障寺院有效运行的前提下逐步完善起来。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寺院各个堂口和部门职能化更加明显,各堂口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也更加明确。同时通过职能化的堂口部门的职能化管理,逐步提高了寺院组织机构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寺院的整个管理过程(包括从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运转更加有效。2.现代化管理的寺院制度在沿袭传统古序清规的基础上,根据外缘的变化状况,寺院制度也注入了新活力。首先表现在寺院财务制度的改革,引入了现代财会审计制度,规范了寺院的经济管理。透明公开的操作方式,严格的预算,规范的财务程序和手续,提升了寺院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保证了寺院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为寺院开源节流,规范经济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突出表现在考勤制度上的变革,以人为本、规范化的制度设计,上殿、过堂和请假销假等规章制度都围绕在寺院合理化、规范化改革下进行。1928年6月,太虚大师在《发起全国佛教代表会议的提议》中所说:“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皆已变更之现今中国民族,其佛教亦当然须革除从以前政俗所遗来之弊制与迷信,建立适应现今国情之新制与新信。然数千年先德所留之精神的物质的遗产,亦不可不加意护持,依以整理而发挥光大,俾佛教能随世运国运俱进。”[3]在寺院现代化管理制度建设中,各项规约制度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制度透明化,责任明确化,工作的量化以及奖惩制度明晰化的现代管理方式,新旧规约的结合,人治和法制的结合,是佛教寺院管理现代化的又一大创新,契理契机的制度建设,亦是佛教与时俱进的保障。

(二)寺院管理理念

现代化寺院管理者作为寺院组织管理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寺院确定明确的目标和引导寺院的发展方向,正通过各种渠道接受、更新管理理念,契合寺院随时展的新理念、新观点,从而提高寺院现代化管理的有效性。1.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学习在寺院管理现代化探索实践中,寺院管理者已逐步认识到学习现代管理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寺院管理者加强佛教本身教理教义的学习。佛陀是无上智慧圆满者,他在慈悲教化、利乐众生时无处不在流露他伟大的管理思想,佛教的教理教义无形中就是一个丰富的管理学资料库,通过教理教义的加深研习,学习佛陀的圆融智慧,从中发掘领悟佛教本具的特色管理,以佛法来武装管理者的思想,奠定管理者深厚的佛法基础,通过善巧方便的处事原则,使传统的佛教管理知识重放异彩,也使佛教寺院管理在迈向现代化中保证了佛教的本质。另一方面,为适应现代管理方式,寺院管理者系统地学习很多世界上先进科学的管理学知识,如《管理学原理》和《管理心理学》等管理学专业知识,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加强管理理念,掌握一定的管理技能,并借助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让自己在管理思想、视野、理念、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更加促进寺院组织机构管理现代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寺院现代化管理最优化。2.管理模式的借鉴传统的寺院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已无法完全满足当前寺院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寺院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相适应,寺院管理者借鉴了现代管理理论和模式,并应用于现代寺院管理中。(1)物业管理模式:借鉴现代物业管理经验,开展后勤物业管理,就寺院绿化、卫生、保安等工作,引进和采用社会物业管理化模式,建立完善了寺院环境卫生管理、绿化管理和寺院安全保卫管理等相关责任制。并由物业管理模式,带动了专业管理队伍建设,既减少了寺院的压力,又提高了管理效率,为寺院后勤服务以及寺院整体外观环境的井然有序提供了有力保障。(2)旅游管理模式:坐落于名山大川中的寺院,通过引进现代旅游管理模式,使寺院既能保持佛教的传统风貌,又能带动扩大佛教文化的传播。(3)社团义工模式:社团义工模式在寺院现代化管理中的成功应用是现代寺院管理的一大亮点,也是现代化寺院管理的成功标志之一。随着佛教影响力的逐步扩大,居士善信队伍日趋庞大,如何正确引导居士学习佛法,践行佛教价值,已成为寺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寺院成功地引进了社团义工模式,强调以寺院为中心的修行方式,树立佛教正知正见,将居士登记造册,按照个人特长等情况,分片划组,形成小组模式,任命组长,通过专业的义工培训,形成一个团结有序的义工团体。并定期组织学习佛教礼仪、教理教义,通过禅修讲座等共修方式,使义工在佛学理论及实修方面有了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在寺院举办的重大法会活动和平常的寺务中,义工又成为护持道场的中坚力量,通过统一管理分配,义工定时定点各负其责,效率高效,保障了寺院各大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寺院整体形象得到极大的提升。而且义工团呈现学历高等化,团员年轻化的趋势。义工的有序管理,不仅为寺院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寺院管理更趋于合理化、规范化,促进寺院的科学高效运行,也标志着寺院管理现代化模式正在逐步完善。(4)酒店管理模式:开放式的寺院上客堂的正常运转需依赖专业化的管理,酒店管理模式的引进应用,为寺院上客堂管理解决了专业化管理问题。现代化的上客堂管理,前台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等一系列星级服务标准设置、高质量的服务、特色的佛教氛围等标准化管理手段,体现了寺院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合理化的现代运营模式。3.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者对现代管理理念的吸收接纳,对寺院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寺院管理,通过不断地融合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了寺院管理现代化。例如,寺院徽标标志的设计、品牌战略的实施、寺院形象工程的理念创新;以寺院禅坐等专修法门的推广、新型弘法方式的传播、佛教修行方式的理念创新;以学术研讨方式,文艺演出形式等的寺院核心文化建设的理念创新等。

(三)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与传统的管理方法相比,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寺院管理的高效优化,提高了寺院管理效率。电脑的普及,网络的连接和办公自动化的应用等先进的技术设备的运用,为寺院管理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信息搜集方法和科学分析方法,极大提升了寺院的管理水平。网络弘法是现代寺院管理方法的典型代表。通过建立网站在网络上各类法会报道,电子版经书以及佛学文章、视频等,让世人可以足不出户地了解佛教动态,学习佛教知识。除此之外,在寺院管理中,建立了人员测评体系,根据僧众的性格取向、能力、个人专长及岗位定位,来选拔人才。如在《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管理体制与寺院组织》中提到:住持、班首、执事人选的条件是:爱国守法、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戒行清净、作风正派、有一定的佛学水平和组织办事能力,担任住持、班首,戒腊需十夏以上,担任主要执事,戒腊需三夏以上。当家人才:具有常住观念、忠诚发心、有远见者、德学威仪俱全、通晓戒律、领众熏修、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统筹帷幄。知客人才:明晓世缘兼通文墨,言谈举止威仪大方,有社会性、亲和力、勤劳、主动,对本寺精神文化透彻了解者等等。[4]这种体系的应用不仅给寺院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客观、科学的僧众素质测评方法,同时在任职方面,为广大僧众提供了一个职位量化的指标,使僧众更加清晰了解自身岗位的职责和职能范围,为进一步的绩效管理提供基础框架。

二、以现代管理理念加强寺院组织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时刻把握佛教的本质,以戒为师

有效管理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善见律》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住世,佛法住世。”由此可见戒律是佛法的根本命脉,戒律是正法久住的保障,不管社会如何变迁,佛教发展趋势如何,坚定佛教信仰,充实佛教教理,践行修行生活,始终是佛教长久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与时俱进,促进管理模式现代化

管理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展的需求,寺院管理者也应时时注意完善寺庙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掌握多方面的信息,及时调整管理模式,对寺院组织机构进行合理有效的改置,并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有效的提高寺院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使寺院组织管理的完善和高效运作。

(三)更新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佛教寺院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的完善自身,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管理理念的及时更新,管理技术的推陈出新,尤为关键。寺院的管理,有其独特性,管理者必须在吸收现代管理学最新理论的同时,兼收并蓄寺院管理的传统特色,开拓思路,进一步完善寺院管理模式,创新管理体制,既保持佛教原有的特色,又契合时代特征的弘法、修行方式,不断完善管理寺院管理体制。

三、结语

现代化的管理在寺院中的应用,充分体现出了寺院在保持佛教原有的特色的同时,不断改变完善管理模式。管理学虽是一门世间学问,但并不是仅能用于世间的企事业管理中,在寺院管理中也同样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应用。

作者:李鸿 单位:福州于山定光寺

上一篇:档案现代化管制综述 下一篇:目标管理在母乳喂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