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杜绝伪贫困生的方法探索

时间:2022-09-09 05:08:35

高校杜绝伪贫困生的方法探索

[摘 要]国家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伪贫困生”的现象,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寻求杜绝伪贫困生现象的方法,使真正困难的同学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是高校学生工作人员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助学金 使用 监督 特殊资助基金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144-02

国家助学金是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主要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其配套办法[1],申请者只要能证明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佳,例如提供有关部门加盖公章的贫困证明,即可提出助学金申请。一般高校的做法是“贫中选优”,对提出申请的同学(本文暂称申请人)作贫困生认定,再根据学习、表现情况决定是否发放资助。作者在担任班主任时曾通过观察,发现高校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伪贫困生”现象,即有些同学经济条件较好,平时的消费水平跟周围同学相比属中上,却为了得到助学金在学校装穷,想方设法获取助学金。对于高校中存在的“伪贫困生”现象,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探究,寻求杜绝伪贫困生的现象的方法,使真正困难的同学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

一、调查背景

通过问卷调查,对贫困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和把握。

本次调查对象:学校贫困生受助对象,即某职业技术学院申请贫困生认定并通过的2010级和2011级在校学生;以及班级贫困生认定审核小组成员(非受助对象)。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包含有文科类受助对象、理工类受助对象和艺术类受助对象。

本次样本:在某职业技术学院中发放共2400份调查问卷,其中2010级、2011级各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165份,其中2010级为1166份,2011级为999份。此次样本回收率分别为2010级的97.17%和2011级的83.25%,两个年级的样本回收率均达80%以上,故可认为样本能较好地反映真实情况。

二、调查结果

(一)“伪贫困生”掺杂在经济困难学生中申请助学金

目前在位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校中,按生活费为10~12元/天计算,生活节俭的学生一个月生活费大概在300~400元之间。300元/月的生活费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根据本次调查,有3.03%的申请人每月生活费200元以下,200~400元每月的有42.08%,与贫困生认定小组成员反馈的“比周围同学差很多,生活艰难”人数基本相符。

申请人据统计有2611人,通过贫困生认定的有56%。在申请人中,有6%的申请人存在着“生活费不多,但是花费没有节制”的情况;有近20%的申请人消费水平“与周围同学相比相差不大”;有2.53%的申请人“比周围同学经济宽裕”,这些申请人最终没有通过贫困生认定。

此外,部分申请人消费并不因为经济条件较差而生活俭朴,不能根据经济情况进行合理消费,除了必须的伙食、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的开销外,有超过50%的申请人会把生活费用在手机及话费中,有26.5%的申请人会把生活费花在零食和水果的消费中。

51.6%的申请人认为助学金不是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程度来决定是否申请,而且接受助学金是理所当然的,说明部分申请人存在着希望能不劳而获、拿到助学金供自己奢侈享受的心态。

(二)需提供的材料单一,查验核实过程简单

贫困生认定要求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是乡或镇以上人民政府或民政局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据各班级的贫困生认定小组成员反映,确实有近9%的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存在虚假。申请人到乡镇、街道或民政部门开具《贫困证明》需要经过查验才予开具的占90.4%,有3.5%的是不需要核实情况即可开具,有3.8%托熟人开具即可,更有离谱的是缴纳费用才予开具。班级和申请者反映的情况基本相符。

(三)助学金到位后,学校应监督受助对象使用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的使用明确规定:国家助学金获得者要艰苦朴素,生活勤俭节约,不得用助学金请客吃饭、购买高档的消费品。当我们在调查助学金的使用情况时,只有66.8%的受助对象将助学金作为生活费或学费使用,28%的受助对象将助学金作为生活及学习用品开销,另有5.2%的受助对象则选择了“旅游”、“炒股”、“创业”、“买电脑”、“存银行”等非必须开销,可见某些受助对象经济情况不如所说的那样困难,存在“伪贫困生”现象。

助学金发放后,各校学生助学管理中心及各系院辅导员、班主任是有监督权的,监督助学金获得者是否合理用这笔助学金,目的是为了确保真实性,避免有人作假。65.3%的受助对象认为“公开受助者姓名和申请原因接受监督”是合理的,但仍有部分受助对象认为不能接受公开监督,原因较多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

三、对策

(一)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让家长、学生理解诚信档案的重要性

加大国家助学金的宣传力度,明确帮扶对象,在广大学生中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明确申请资助必须接受监督,如有做假或不正当消费将追回资助并公布作假名单,及时将行为记入诚信档案中;有些时候“伪贫困生”申请资助多跟家长的言行和教育有关,我们应该与学生家长沟通,明确情况,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二)改变证明形式,多方面结合

长期以来,我们认定贫困的标准就是各级政府的证明信函,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政府信用和认定贫困为扶贫救助活动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可是,如今在高校中查实了多起“伪贫困生”事件,有部分经济宽裕或经济情况不差的学生存在不劳而获的思想,也提交贫困生认定申请,而学校对伪造“贫困证明”则一时难查清。

因此,我们需要多方面结合核实申请人的情况,除了在申请表上写清楚情况外,还需要就申请情况提供相关的其他证明材料,如:(1)生病必须有县级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原件,复印件必须有县级以上医院的盖章;(2)家庭成员残疾的必须有残疾证明(可提供复印件,但要有相关部门的公章);(3)父母下岗的必须有下岗证或者低保证明(可提供复印件,但要有相关部门的公章)等证明材料。

(三)严格审核,量化评审指标

在申请人提交材料时,我们要严格审核申请人的相关材料。对于贫困生的具体情况,我们要根据其真实情况进行核实。例如,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对申请人家庭所在地、家庭成员情况、收入情况等进行调查摸底,同时也让同吃、同住、同上课的同学根据平时的观察和了解,提供该同学的吃穿用情况,再予以评分量化,把资助落实到最需要受助的对象身上。

(四)加大监督力度,如实反映消费情况

发放资助后,我们可以通过不定期抽查受助对象的校园卡消费情况、银行进账、日常开销、消费品购买的情况,了解资助使用情况。让班级贫困生认定审核小组成员监督受资助对象,确保资助金不用于请客吃饭、购买高档的消费品(高档手机、高级照相机等非必需品)等途径。

(五)严肃查处伪贫困现象,并追回资助金额

目前我们工作中仍未发现有受助对象为“伪贫困生”,这还是值得庆幸的,也是我们的资助工作人员严格程序、工作负责的表现。一旦发现受助对象为“伪贫困生”,我们即将严肃查处,并给予纪律处分,记入诚信档案,并追回资助金额,否则将终止该生的学习生涯。

(六)尝试建立特殊资助基金

目前的资助金额及名额是根据上级部门给定的资金和名额分配下去的[1],对于实际符合条件的受助对象人数少于给定名额的情况,较多学校的做法是“用完给定名额”,因为如果没有用完给定资金和名额的话,会担心出现下一年的给定的资金和名额减少的情况。我们应该建议中央主管部门和省级财政、教育部门允许当年富余的资助金额划归到省助学管理中心,建立特殊资助基金,接受确有紧急、特殊需要的同学申请资助,经审核通过后,从该特殊资助基金划拨资助经费,确保有特殊、紧急困难的同学不因困难而面临辍学危机。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Z].2007-05-18.

上一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探... 下一篇:礼仪教育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作用与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