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工作现状

时间:2022-04-10 06:23:50

高校贫困生工作现状

提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贫困生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也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关心和帮助贫困生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贫困生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更好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体系;助学贷款;贫困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贫困生现象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关注,虽然国家相继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建立起了“奖、贷、助、补、减、勤”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但由于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且现行的贫困生工作体系还不完善,加之社会收入差距加大,随着高校扩招,贫困生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因此要解决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实际困难,任务还很艰巨。

一、贫困生的界定问题

贫困生的界定是对他们实行帮助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制定一定的标准确定贫困指标,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才能落到实处。但是各高校在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中存在着困难,认定的标准不能统一,“贫困生是否能拥有手机和电脑等高等消费品”这个话题也争议不断。此外,在认定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学生托关系开“三级证明”或其他贫困证明的现象屡禁不止,贫困生监督机制不完善,该由谁来监督以及监督方法不明确。

二、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奖、贷、助、补、减、勤”政策中,助学贷款是主体,是贫困生的命脉。它是政府、银行、学校为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建立的保障机制,湖南从2000年下半年实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是由于目前信用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因素限制,国家助学贷款陷入两难境地。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有以下几点:一是贫困生规模大,但是贫困生取得国家贷款受益面不大。二是贫困生规模大,但是贫困生取得国家贷款的金额偏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需求。三是贷款政策宣传还不够,还没能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助学贷款各参与方政策执行力不够,贷款速度比较慢,只有一小部分贫困学生从中受益。五是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助学贷款所属性质定性模糊。政策性定位与商业性操作使高校和银行陷入矛盾之中;2、政策本身不完善,影响了执行的质量;3、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涉及银行、财政、教育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对国家助学贷款认识上的不到位,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4、办理助学贷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贷款合约签订前后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5、申请程序太多,且贷款发放比较慢,学生贷款困难;6、学生还贷不积极导致银行“惜贷”。

三、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贫困生作为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特定的成长环境以及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缺陷,给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带来了负面影响。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1、自卑与自尊交织;2、焦虑与抑郁并存;3、敏感与孤僻共生;4、无奈与愧疚交错;5、嫉妒与怨恨相伴;6、虚荣与依赖互融。

四、解决贫困生工作中的困难的方法

(一)做好贫困生的调查统计与界定工作。准确界定贫困生,是高校做好助困工作的先决条件。贫困生的界定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印制《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让新生入校前或进校时就填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正确性;二是阅读学生档案,了解家庭经济情况;三是在学生中设立信息员,向老师提供贫困生情况,也可进行个别访谈;四是调查学生在食堂用餐的费用信息,掌握贫困生的消费现状。将有关调查数据录入电脑,建立贫困生档案,同时建立贫困生信息核查机制,进行动态管理,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和实时性。

(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特别是助学贷款体系。目前,高校已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勤”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整个资助体系中,助学贷款是核心,如何完善助学贷款体系,对于解决高校贫困生经济困难至关重要。

1、提高认识,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各高校领导要提高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认识,在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要形成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管理到位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有效机制。

2、为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开辟“绿色通道”。我们要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媒介,及时宣传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办法,并开通咨询专线,及时做好新政策的宣传和导读,及时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指南》手册、设立接待咨询点,帮助困难学生详细了解有关贷款信息,做好申请准备,为困难学生入学开通一条“绿色通道”。

3、积极强化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建设好资助工作的主渠道。要建设好国家助学贷款这一助学工作的主要渠道,必须要把握好银行、学校和借款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1)把对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关心贷款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他们加强引导和监督;(2)结合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教育贷款学生诚实守信;(3)给每名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详细说明有关政策、利息的缴存及计息办法,并建立助学贷款档案;(4)在与贷款银行签订借款合同的同时与学校签订“信用合同”;(5)在贷款学生毕业前,集中进行诚信教育;(6)建立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与银行主管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助学贷款额度需求申报制度、校、院两级贷款申请审核制度、公示制度、还息提醒制度、欠息追讨制度和违约学生曝光制度等有效措施,以帮助银行化解贷款风险。

4、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及失信惩罚机制建设需要提高。银行要尽快建立个人信用体系,这才是解决助学贷款违约的根本办法。目前,银行还没有对大学生贷款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对于贫困生欠息、失信的责任追缴更多地通过学校来完成,但是效果却并不十分显著,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全面的信用体制,通过严格的“失信惩罚”,辅以高校的诚信教育,达到提高信用的目的,真正提高全民“失去什么也不能失去信用”的意识。

(三)增进和维护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大部分高校贫困生来说,经济上的贫困不仅使他们生活清苦,更重要的是他们比其他同学有着更多的心理负担。为此,我们要采取一定的调适办法,使贫困生健康成长,从而顺利完成学业,健康地走向社会。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干部等的作用,结合当前贫困生的思想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帮助贫困生学会接纳现实和自我接纳,以平常的心态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并随时进行更新;积极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咨询门诊、心理行为训练、心理信箱、热线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贫困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把自己融入到大集体中去,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还可以通过优秀贫困生的事例带动整个校园的学风建设,端正学生的消费观。

高校贫困生的解困工作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努力将经济解困和精神解困相结合,将教育、管理、引导相结合,构建有效的政府、社会、学校等多位一体的贫困生帮扶机制,才能切实解决贫困生问题,才能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建峰等.高校贫困生的界定[J].江苏教育科研.

[2]刘燕杰.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难点和对策.考试周刊,2008.6.

[3]刘幼昕,黄云超.完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机制的思考.考试周刊,2005.7.

[4]罗成翼.论诚信原则在助学贷款中的应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6.

上一篇:河南成长性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战略 下一篇:新疆阿克苏青年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