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微课热”的“冷”思考

时间:2022-09-09 05:50:27

对小学数学“微课热”的“冷”思考

【摘 要】当前,基础教育界掀起了“翻转课堂”、可汗式“微课程”的变革热潮。但随着课堂实践的深入,机械盲目的模仿与复制使得越来越多的尴尬现象浮现。面对这股热潮,教育工作者不能盲目跟风、生搬硬套,只有在实践中遵循因课而“微”、因人而“微”、因地而“微”等原则,才能使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之路走得更远。

【关键词】微课 小学数学 冷思考

微博、微信、微电影……全世界正在进行一场“微”革命。教育界也因“微课”的产生迎来了自己的“微”时代。2011年萨尔曼・可汗的“可汗学院”传入中国,如一声春雷响彻整个教育界,让正处于课程改革焦灼期的人们看到了新希望。于是,基础教育界掀起了“翻转课堂”、可汗式“微课程”的变革热潮。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的胡铁生是国内关注微课的第一人,他在2011年从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微课的定义,他关于微课的最新定义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自己的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MP4播放器等)学习原来在课堂上由教师通过讲授传递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课堂上要讲授的重、难点或易错点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则能空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讨论与交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这种近乎理想化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追求教育改革的人们的热情。一时间,上至教育部,下至各中小学,纷纷举行各种微课大赛。教师们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学习、研究、制作、参赛……微课大热,微课“火”了!

与众多“微粉”一样,我对微课理念赞同、支持,并积极尝试将“可汗学院”移植到自己的数学课堂。但一个学期的实践之后,机械盲目的模仿、复制使得越来越多的尴尬现象浮现,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微课,开始冷观、思考、追问微课。

追问一:微课就是传统课堂的碎片或压缩吗?

7月初,笔者与学校另外两位老师组成教研团队参加“领航杯・2014年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教研比赛”淮安选拔赛。本次比赛以微课的设计和制作为主要内容,小学数学的赛题是苏教版四下《乘法分配律》。在对兄弟团队的初始作品进行评价时,我们发现14个团队的设计思路如出一辙,无一例外进行着如下的教学流程:首先,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四种运算律激活学生的认知经验;接着,解决例题中的实际问题,得到一组等式,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然后,请学生写几道符合上述等式结构的算式,通过计算验证发现;最后,在大量感知、发现和验证的基础上总结规律。

细细揣摩,不难发现,上述过程正是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经历的规律揭示过程。这个过程通常需要20分钟~25分钟,在微课中被压缩在了8分钟之内,更有甚者只用短短5分钟就完成了。试问,这样的微课视频如果放到网上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能达到预想的学习效果吗?恐怕学生还没明白讲的是什么课就已经结束了。近日,笔者又在网上观看了大量参赛的微课作品,如上述《乘法分配律》的设计真是比比皆是。有的直接将录制的一节完整的课肢解为导入部分、新授部分和练习部分,再以此制作成一个个微课视频。难道微课就是传统课堂的碎片或压缩吗?

1.微课要因课而“微”。

我认为,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以微课的形式呈现,不同的课制作成微课应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也就是微课要因课而“微”。一些主题相对独立、知识点较小、教学时间短、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适合制作成微课视频辅助学生学习或支持学生进行异步学习。目前看到的许多微课视频完全是传统课堂的“缩小版”,这与微课的出发点――“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促进右脑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完全背道而驰。如:“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较为隐蔽,对于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很难发现并理解,因此,新授内容不宜制作成微课。但是,如果以乘法分配律应用中的典型错题为主题设计成题组模块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析错、纠错和避错,就更有针对性了,能使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最终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2.微课要“微”趣横生。

小学数学微课适用的对象是小学生,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在10分钟~15分钟,中高年级学生也就25分钟~30分钟,这还是建立在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的基础上的。综观目前国内的很多微课,更多的是一段时间较短的传统讲课视频,其中,教师“一言堂”占绝大多数,与学生互动较少;教师灌输较多,对学生启发较少。试想,教师亲自在场的传统课堂都很难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期望学生自觉观看此类视频来进行自主学习,岂不是天方夜谭?因此,微课应“微”趣横生,应围绕一个小知识点创造性地设计脚本,通过动画演示、深入浅出的讲解来吸引学生观看并引发其思考,否则只能是做无用功。

追问二:微课适用于所有的小学生吗?

一天,接到一位家长来电:“……老师,我家孩子学习不自觉,经常偷偷上网打游戏,我们也没时间监督他。他本来数学成绩就不太好,这样一来岂不是更差了?他的眼睛又近视,能不能不让他看什么微课,换一种教学方式呢?”面对家长的质疑,我无言以对。尴尬之余,我多了一份思考:首先,四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不足半个小时,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较弱,如果没有家长的有效监管,有效学习将无从谈起;其次,很多家庭经济困难,连电脑都没有配备,如何进行微课学习?想到这,我冷静了许多:微课适用于所有的小学生吗?

1.微课要因人而“微”。

上述现象的出现足以说明,微课有一定的局限性,微课要因人而“微”,应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对于中低年级学生,微课可以用于辅助课堂教学,选取一些以动态展示为主、形象地讲解教学疑难点的微课视频穿插于教师的讲授中,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另外,课后当知识点遗忘或作业遇到困难时,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视频进行再学习。

2.微课要因地而“微”。

虽说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人人都有手机的时代已经到来,但不可否认,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还有很多,以笔者所教的班级来说,拥有电脑的家庭不足一半,家长的学历水平在专科以上的只有三分之一,有条件上网并能利用微课平台学习的仅剩几家。连正常的微课学习的硬件条件都无法满足,何谈进行微课学习?因此,我认为,微课要因地而“微”。

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微课再一次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开启了教育的“微时代”。但我认为,这样的“微课热”是暂时的,面对这股热潮,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冷静思考,不要盲目跟风,生搬硬套,只有在实践中遵循因课而“微”、因人而“微”、因地而“微”等原则,才能使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之路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杨哲.微课该降降温了[N].中国教育报,2013-11-20(12).

[3]王竹立.微课:课堂还是网络?[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16-18.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

上一篇:重视作文教学,讲究训练技巧 下一篇:有效整合课程资源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