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04:34:57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实践性教学 创新 思考

2011年10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为师范学校培养学生提出明确标准和方向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同时也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师范院校在教授教育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锻炼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教育水平,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

一、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内涵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深化知识,在知识中认识实践。教师要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将知识逐渐消化,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挖掘学生的潜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现阶段,许多师范院校都以立足实践为教学方针,以提升小学教育能力为导向,将小学语文教育引入大学课堂,在课堂中体验小学语文教育,真实感受小学语文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搭建一个真实的教学实践平台。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才能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教学意识,掌握小学语文教育的的策略和技巧。但是这一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和解决。

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1.建立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育数据库

教育部门要联合科研部门和师范院校共同建立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育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包括教材、视频、案例、试卷等资源,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减轻教师教学的压力,增强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数据库,进行备课和教学设计,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利用这一数据库,搜索相关的知识链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和学生在利用数据库时,对发现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讨论,在探究中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

2.改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环节和模式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在课堂中主要是规定一定学时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在有限的学时中开展实践性教学研究,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教师传授教育知识,忽视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师范院校要不断创新和改革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环节和模式,不断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和理解学到的知识,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教师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发展。

3.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育实践

要想真正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育水平,就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实战环境,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模拟真实教学情境是一方面,还要加强与各小学的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通过真实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真实体验到小学语文教育整个过程,更真实地了解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实践性教学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1.加强联合,优势互补

为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职业能力,就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师范院校要与其他院校加强联系,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发展的平台。在开设相应课程的基础上,采取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这两种形式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把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科研,不断创新

要在学生读书的四年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学术兴趣,在期末布置简单的学术论文;二年级为学生教授科研的程序和方法,增加科研训练,使学生初步具有独立自主完成科研任务的能力;三年级为学生指定辅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要完成一篇学年论文的写作;四年级结合教育实习经历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进一步加强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辅导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能够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开放教学,多元交流

师范院校要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建一个综合平台,利用这一平台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开展在线互动交流,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各种实践性教学的问题进行探讨;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的自测功能对自身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学生可以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计划,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网站上开设虚拟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空间,培养学生归纳、重组知识体系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学理念的不断转变,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师范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创建合适的学习和发展环境,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创新的课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

[2]王林发.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8(5).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实践性教学;教学模式;课程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标志着教师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旨在确立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能够适应( 引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1]。它对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样给高师院校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师院校在抓好基础教育理论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模式,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一、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强调着眼于实际问题,学生的“学”直接运用于实践,把专业课知识性很强的理论体系、课程形态、教学内容、教材形式等基本内容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活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通过“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2003年,刘海涛的《高师研究型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题获得广东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这个项目提出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传统式课程向研究型课程转型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方法,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形态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就此开始。2009年,王林发的《“项目学习”教学:研究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获得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规划立项,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进行第二轮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活动。2011年,王林发的《基于“实践性学习”创新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进入系统化阶段。经过近10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突出“立足实践,重在创新”的专业建设宗旨,以培养小学语文教育能力为导向,将小学语文教育引进大学课堂,把大学课堂搬进小学语文教育,突出“实战”的切实要求。学生与一线教学亲密接触,能够真切感受小学语文的教学环境和工作生态,将学习、研究和创新贯穿学习全程,在教育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获取教育能力。专业根据小学语文教育过程,构建教学实践平台,大大拓展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外延,更贴近教学实际。学生在基于问题的教学环境中,经历从备课、上课到反思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在实践中开展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实践,逐步构建教学理念、熟悉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意识,掌握小学语文教育与研究的规律、技能和策略。

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特色

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特色是“数字资源+实践教学+实战训练”的三位一体。

1. 数字资源:海量化拓展

构建数字学习资源库,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提供“全时空的服务”。2003年,“课程与教学论资源库”(http://202.192.143.135/lfzyk/)项目被教育部立项,经过近10年建设,初步形成素材库、教材库、视频库、试卷库和案例库;2012年,“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源库”(http://gd. /cb/19776701)项目被广东省教育厅立项,数字资源库包含基本资料(教材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要求、评价考核、重点难点),拓展资源(教学案例、素材资源、网络课程、交流工具、虚拟仿真、检索系统、考试系统、作业系统、试题系统),资源库(实训实习、教学课件、电子教材、文献资料、专家讲座、学习手册、演示文稿),以及大量扩展性阅读文献。两个项目是对教师教育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的及时反映,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提供开放性的数字化资源。利用丰富、多样化的数字资源资源,学生可以在共享资源的利用中学习;面向资源,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学生可以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中学习。发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势,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理论教学、实验指导、练习作业、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考核测试等诸教学活动。

2. 实践教学:专业化提升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规定一定量的实践教学时数,有针对性的“教学技能训练”,有些院校要求学生进行“微格教学训练”,并给以学分。但是,这种做法在许多一般高等院校往往由于时间短促、模式单一、教师指导不足等原因而流于形式,效果很不理想。[9]我们建设体系完善、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环境,以体验式实践教学辅助教育理论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见习”——通过见习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性体验;“说课”——通过说课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模拟教学;“实习”——通过实习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战体验,学以致用。利用网络技术、电脑技术构建了一个“实践教学平台”。三者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由于给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平台,实践性教学获得数量与质量的保证,从而使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

3. 实战训练:职业化提高

“实战训练”贯穿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教学全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探究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力促学生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得到较好的综合训练和提高。我们的实战训练主要以项目学习展开。首先,根据专业学习任务,由教师提供典型的教学情景,提出问题作为学生的项目任务,这些大都从专业角度出发,较好满足职业专业化的需要。其次,以完成项目任务为学习目标,遵循“思出粗知—论明细节—究求突破”的学习环节,历经课题选择、文献分析、实证研究、撰写论文等过程,从中获得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为将来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最后,产学研结合,开展由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主进行的项目任务研究,形成了以“专业活动为载体,职业经验为目标”的提高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实施一般经过三个阶段的锤炼,这是一个螺旋上升过程。

1.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

实践性教学就是以问题为本,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是基于现实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教师吸收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开展“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进而形成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形式的学术成果。师与生的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多向互动,形成了具有创新色彩的“教学共同体”。

课题的确定是基于现实性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注意到这一特点。首先由教师将自己主持的课题公布,提出研究任务,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其次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学习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查看教师给出的课题,根据教师的导引,自己确定研究课题。

2. 第二阶段:研讨探究

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本质上依赖于自身的批判能力,师范生只有在参与、亲历、反思的教育实践中,才能获得对实践的批判能力,进而使自己获得专业成长[3]。学生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题学习网站(http://gd. /cb/19776701)的“语文论坛”,帖子,充分显示自己的创见性。由于研讨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这就使得问题讨论更具挑战性。学生在“问题—研讨—反思”中学习,既融会了专业知识,也提高了专业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探究,目的是让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深化学习,消化专业知识,形成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学生将要形成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通过独立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强化完成的。经过系统训练,整体反馈,学生可以确定其中的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把它们归纳出来,发表到网络论坛上,让大家一起来探讨,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等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处于主动和积极的状态。

3. 第三阶段:呈现成果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学习成果主要以课程论文呈现。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创建自己的“学习博客”主页,把研究成果展示其中。当数量较多的学习成果产生后,即由学生自己组成编辑小组,按照专题将学习成果编辑成“电子网刊”。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训练了他们的策划能力、选题能力和编辑能力。

呈现成果是用文字有组织地阐述研究结果,这使实践性教学融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于一体,突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职业性和专业性。

四、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1. 注重教育实践,内外结合,优势互补

为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职业能力,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教学技能、教研技能等。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坚持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内外结合即高校培养与小学锻炼相结合,课内教学引领与课外自主训练相结合。优势互补即高校的理论教学优势与小学的技能训练优势互补,学生之间互助互学,取长补短。在开设相应课程的基础上,技能训练采取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两种形式。我们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见习、实习、顶岗中去,接受小学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贯彻到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中,把“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互补,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一体化”作为专业特色加以营造。

2. 强调教研训练,纵贯全程,系统扎实

教育科研训练四年不断线,纵贯全程。一年级重在培养科研意识和学术兴趣,规定每门专业课程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小论文式作业,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学术文献、写学术笔记的习惯。二年级为学生确定辅导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训练,使他们了解科研的程序和方法。三年级开设教育科研方法课程,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规定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篇学年论文。四年级结合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3. 构建教学环境,多维开放,多元交流

通过网络辅助课程平台,为学生创建三大实践性学习环境:其一,个性化学习环境、协商性学习环境、辅助式学习环境。其二,建设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综合测试等开放性网络自测平台。通过自测,使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对课程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安排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三,建设与专业相配套的“有学分、无学时”开放性自主学习网站,通过这个“虚拟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归纳、重组知识体系,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创新的课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

[3]王林发.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8(5).

[4]林浩亮.教师专业化视野中的教育实习:理念、内容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8(2).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研究的概况(附表一)

以“语文教育”“语文课程与教学”“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的2006—2011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博士论文主要有22篇。这些研究涉及了很多方面,但对学生的研究和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

1 语文教育宏观研究

黄耀红《演变与反思: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一文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百年演变历程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现实困境与问题作了掘进式剖析,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阐述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思维,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架构、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前景三部分。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探讨了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多重制约和总体概况。沿着现代汉语母语教育发展的脉络对现代汉语母语教育做了全面的研究。

2 语文课程的研究

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一文首先阐释了汉语口语与汉语口语课程的概念,介绍了汉语口语课程的功能,对汉语口语课程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其次将国内口语课程和国外母语教育中的口语课程进行了比较;最后,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汉语口语课程进行了建构。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从文化的视角关注语文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对百年语文课程的反思、语文课程的文化诠释、语文教材的文化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郑飞艺《小学语文课程组织变革研究》一文研究了课程的组织方式。从识字、阅读、写作、综合四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课程组织变革进行了研究。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作者针对我国目前写作教学的现状将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确定为:通过中外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研究,厘清新形势下阅读观、写作观各自的取向,确立在此基础上的“新读写结合”观。周敏《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研究》是关于语文知识观的探讨。对于“动姿化”知识体系,本篇论文进行了详细的理论阐释、历史研究。最终得出语文建立“动姿化”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和做法。

3 语文教材的研究

孙慧玲《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研究》以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了六种教材对模式编制背景、模式结构、模式编制理论基础、模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皇友衍《中越两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比较》一文从教科书发展史的角度,初步揭示了两国语文教科书在内容、结构、体例、呈现方式等方面的特征。从课程层面,对两国教科书编写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确立了当代语文教科书编制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最后着重对当前两国语文教科书中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中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4 语文教学研究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一文从“对话”角度研究阅读教学,究其根本目的,是要从理论上来探讨阅读教学的本质,并有效指导阅读教学的实践。这篇文章分别从阅读对话的内在机制及阅读教学对话的实践两个主要层面展开论述。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分别从关键词内涵的定位、学习、教学等多种视角试图对语文探究性学习进行理论的思考和实践的探索,以期对方兴未艾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裨益。陈隆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情分析”的视角》这篇论文在关于“学”的相关研究基础上,以教师的“学情分析”为切入点,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三个层面入手,考察了在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百年演变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实作了掘进式揭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李先锋《全球语境下的实用文章研究与教学应用》立足全球跨学科的语篇研究,以实用文章为切入点,对全球实用文章研究和教学应用热点和难点进行了多维多角的梳理、探讨和初步的理论建构,以期为我国中小学相关研究与教学应用提供较为宽广的国际前沿视野和理论拓展思路。

5 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

乐中保《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研究》阐述了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定位、目标指向、课程取向、要素和层级、表征,对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文章的结语部分阐述了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构建与发展,为语文高考阅读测试提出了良好的建议。

6 语文教师研究

阳利平《教育变革中的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研究》试图将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语文学科教育领域,构建一个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基本框架,并将其置于具体的学校教育情境进行实际观照,强调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在课堂教学与专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7 语文教育家研究

程稀《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以夏丏尊为主体研究对象,论述了一个时代的语文教育。全文分六部分,以夏丏尊国文课程、教材、阅读作文教学、教师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主要内容,以其“大语文教育”的思想贯穿其中,尽显语文教育大家的风采。

8 语文德育美育研究

胡绪阳《语文德性论》通过文献研究和学理分析的方法,对语文学科所蕴藉的德性内涵和价值进行认真的探讨,从而确定语文学科的德性品质和德性教育价值,主张树立语文课程德性观,提出完善语文课程的理论构想,以此深入认识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落实其人文性要求,实现语文教育对“形成人”的价值和意义。

9 其他相关研究

张静芬《语文网络教研探索与实践》从三个层面探讨语文网络教研。第一,从理论层面探讨语文网络教研的理论建构。第二,从实践的层面探讨语文网络教研的多重层面。第三,从价值层面探讨语文网络教研的影响。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回顾语文教育的历史,作者认为,语文文本解读的历史状况是从建国初政治教化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到新时期知识能力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再到新世纪人文素养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三种形态的演变。而这三种形态都造成了学生性格的自我扭曲。作者认为通过凸显自我、教育自我和自我教育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刘光成《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拟以中学作文命题受时代思潮影响而不断调整,不断变迁的历史,来勾勒语文独立设科至今一百余年中学作文命题思想发展的主要轨迹,探寻其背后的成因,并冀以对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有所启示。本论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法、历史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

(二)其他学科专业论文

1 语文教育宏观研究

潘庆玉《语言哲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从语言哲学视角来反思语文教育。在语言哲学视角下观察并重估了语文教育“主体——客体”的存在论方式,并通过中西语言哲学的比较视阈来看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最后,回眸百家争鸣时期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我国语文教育思想发展方向的影响,呼唤语文教育现代价值观的确立。金业文《反思与建构——中国语文教育现代性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根源在哪,它的出路在哪,来研究语文教育的现代性问题。

2 语文课程研究

周燕《语文科文学课程研究》主要研究语文课程内容中文学课程的确立,探讨了文学教育的独立化和课程化问题。陈勇《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首先对语文课程本体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语文实践。然后通过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历史透视分析了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经验和不足,并从教材和教学两方面分析了当代我国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最后,提出了合理塑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路径和措施。李洪修《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主要探讨课程实施从普适性转向真实的学校情境——关注学校,关注教师,关注课堂的问题。王艳霞《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对我国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文化构成分析》通过历史考察中外课程中的文化选择,从文化的选择、传承与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几个方面对我国课程中的文化选择进行研究,并对我国课程中的文化选择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为课程编制时文化的选择提供了现实和理论依据。

3 语文教材研究

张炜炜《老舍与语文教育》从中小学语文教育视野中的老舍作品切入,梳理了老舍作品在解放前后几个时期内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地位及解读、接受情况,从新的视角来认识老舍及其文学作品进入语文教育视野的深层动因,并探讨老舍文学作品在语文经典化的过程中所显现出的时代价值、文化取向及同时代教育机制间的关系。范远波《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选择了民国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语文教材来进行研究。介绍了小学语文教材演变过程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经历的三个阶段即“草创期”“探索期”和“成熟期”,然后对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与组织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教育界及其他社会各界对教科书的争鸣意见,最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具体教材进行个案分析,揭示民国时期的教材特色及其编制经验。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主要是探讨如何在语文教科书编制中实现教科书的学习价值这一问题。论文在考察我国语文教科书编制的历程基础上,提出我国百年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的问题。同时参照国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范式,对国内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典型案例作了评析,最后,论文提出语文教科书设计的若干策略。李君《大学语文教材研究》重点对1978年—2008年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进行了考察。论文将大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分为恢复期和素质教育期两个大的发展时期,并结合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的案例研究,找出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取得的一些经验、成绩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 语文教学研究

魏巍《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是采用生活体验的方法研究小学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论文主要从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的阅读课堂教学行为分析、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五个方面展开研究,探讨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阅读课堂教学行为、教学生活和专业成长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基于“现代阅读教学应该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阅读观上”这一问题,探讨了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本体内涵,指出阅读是一个“理解”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一个依靠审美体验来唤醒主体精神世界的过程。魏小娜《语文科真实写作教学研究》从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重新界定真实写作的内涵,阐释了理性认知在写作中的作用,摆正了写作主体的位置。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制定教学目标、开发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陆平《语文教学参考书功能之考察》以各类语文教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参功能问题进行了考察。论文首先梳理了我国语文教学参考书的发展史,然后,从多角度分析我国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参考书的应然功能,接着,分别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深度访谈三种调查方式对语文教参功能作了实证考察,揭示出当前语文教参的主要缺陷。最后,从多层面考察了语文教参编制体例,研判我国语文教参编制的总体状况,提出改进教参编制的建议。

5 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

薛晓嫘《基于课程标准的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研究》以《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为依托,在中外阅读目标对比和百年阅读目标分解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参照的阅读学业成就评价内容框架,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阅读学业成就提供了评价方案。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主要论证表现性评价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效能。论文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表现性评价应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据何在?设计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程序是什么?该程序在实践中的效果如何?探寻了表现性评价的理据并开发出评价程序,最后通过案例研究来验证所建构的应用程序在实践中的有效性。

6 语文教师研究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以新课程语文实验为例对“教师课程理解”进行了初步探究。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在观念层面上基本认同新课程理念,但是,具体到课程内部,教师课程理解状态复杂多样。作者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影响教师课程理解的复杂因素,以教育学原理视角,揭示教师课程理解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最终提出课程专家、课程政策制定者与课程实践者,尤其是中小教师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共同发展的建议。刘竑波《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发展研究》以“教师知识与技能”为研究对象,回顾了教师知识与技能发展的历史,从应然和实然两个维度,探究了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内涵与现实。同时揭示出历史上教师知识技能的形成背景和构成当代教师知识技能的理论基础。最后对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当展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勾画出“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发展”的“树形图”并提出促进我国教师知识技能的专业发展建议。

7 语文教育史研究

曾毅《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研究》从语文教育史的角度论述了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在发展进程中经历了萌芽奠基期、探索发展期、曲折迷失期和兴盛繁荣期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语文教育批评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批评的作用效果作了分析和对比。同时,力图对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的文化根源作初步地探究,从而更加清晰地反映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以此来指导语文教育改革。史成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早期路向》先从“历史立场”阐述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路向发生转变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然后围绕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早期发展的三个“路向”即“大众化”“人本化”“科学化”展开论述,最后对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早期路向的成败得失进行了有力地反思。耿红卫《科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从科学主义视角出发,对1904—1949年近现代语文教育科学化的发展历程的研究,系统分析科学主义对现代语文教育观念的确立、语文教育目标科学化、语文教学内容科学化、语文教学方法的科学化、语文考试的科学化、语文教育研究方式科学化的影响。最后得出语文教育要想真正实现科学化,必须恰当定位语文学科的性质、妥善处理传承与借鉴的关系。

8 德育美育研究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首先对语文教育文化传播进行了理论阐释,然后从语文的文化存在、语文“一体多形”的文化构成和教材中的文化传播三个方面对语文教育文化传播作了内容透视,最后提出了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的系统构成及其传播的基本模式和形态。杨晓《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承研究》以初中语文课程为研究载体,从语文课程的三个部分即课程标准、教材、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传承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层次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运行的情况,探究其产生落差的原因,尝试建构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为我国语文课程理论发展提供借鉴。

9 其他相关研究

孙菊霞《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学校语文教育中的心理辅导研究》论述了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探讨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实施心理辅导。从理论角度阐述看语文教师实施心理辅导的可行性及优势;并从实践层面,运用问卷调查、质性访谈、行动研究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调查语文教师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辅导的看法和态度,与他们共同探讨和改善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心理辅导的途径和方法。

〖STHZ〗三、 2006—2011年度语文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STBZ〗

(一)关于语文教育的宏观研究

理论研究需要有一定的理论视角,视角选择的突破往往能够让研究有着豁然开朗的效果。在语文教育的宏观研究上,这五年开拓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视野。新的理论视角上也给语文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如潘庆玉《语言哲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把语文教育研究的视野放在语言哲学上,深刻地向我们展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文教育上的不同体现,主要有“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缺乏对彼岸的真理世界的渴望与追求意识,更关注对现实人生的体验性思考;在语文教育功能上,对语文教育的情感的唤醒与伦理的规范力量有着更为深刻的意识,因而更关注语文教育的社会教化与伦理传承价值,忽视语文教育的认识论价值;在语文教育方法上,反对理性主义的分析精神与精确观念,采用模仿的、感悟的、实践的学习方法。”

(二)关于语文课程的研究

近五年在语文教育课程问题的研究上注重对语文课程本体的研究,力图在对本体有了清晰的本质的认识基础上来探讨课程内容独立构建,如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探讨口语的课程化与独立化;周燕《语文科文学课程研究》探讨文学教育的独立化和课程化等。在研究一个事物时,由于事物的抽象性,我们往往就会去关注事物实践层面的一些诸如目标、表现、实施步骤等因素,而忽视了本体论的理论研究,构建本体严密的理论体系。如新课程标准中正因为忽视了口语的本体研究,而自发地将“口语”与“口语交际”化为等同语。实质上,“口语交际”只能是“口语”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口语”本身。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中把各个阶段口语交际目标和内容混在一起罗列也是十分模糊、不恰当的,口语课程本身应该从口语知识、口语知识与运用技巧、口语表达所蕴含的文化、口语实践等维度构建独立化的口语课程。因此,先对研究本体进行深刻认识这样的研究思路,能够给新课程的深入研究和语文教育的发展以深刻的启示作用,给研究者以清醒的逻辑起点。

(三)关于语文德育、美育的研究

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语言教育。叶圣陶先生为语文下过一个定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的本体是语言,而语言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育不仅承担着学习知识,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教育立人”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近五年的博士论文中在研究文化传播和教育立人这方面收获颇丰。如胡绪阳《语文德性论》深入认识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落实其人文性要求,实现语文教育对“形成人”的价值和意义。又如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一文中总结我国语文教育从单纯注重道德教化到为服务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为价值取向再到文化意义逐步被发觉,文化意识逐步被唤醒这一发展过程,揭示出文化传播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这对当今人文精神普遍缺失、传统文化不断弱化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四)关于语文教材的研究

有关语文教材的研究有很多,既有关于国内语文教材的研究,也有和国外教材比对的比较研究。对国内语文教材的研究既有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也有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又包括了中小学教材中的很多方面,有历史研究也有现状问题研究。例如现状研究包括:孙慧玲《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研究》对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的背景、结构、理论基础、评价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阐述;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学习活动设计的历史、意识、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张炜炜《老舍与语文教育》对老舍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及解读、接受情况进行分析。

(五)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

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涉及了很多方面:阅读教学、文言诗文教学、实用文章教学、写作教学。其中阅读教学是研究的热点,2006—2010年度语文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包括了阅读教学对话研究、阅读教学生活体验研究、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三个方面,落实了新课程的理念;将对话的理念应用在语文学科中,对阅读教学与生活、审美结合作了很细致的研究,对语文教学很有意义。例如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基于“现代阅读教学应该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阅读观上”这一问题,探讨了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本体内涵,指出阅读是一个“理解”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一个依靠审美体验来唤醒主体精神世界的过程,揭示了阅读对学生人格完善的意义。

〖STHZ〗四、 2006—2010年度语文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特点〖STBZ〗

(一)论文内容方面

近五年语文教育研究博士论文研究内容覆盖面广,涉及语文教育宏观研究、语文课程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语文教师研究、语文教育家研究、语文教育史研究、语文德育、美育研究,另外还有其他相关研究。但惟独没有涉及对学生的研究。新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如何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方面的研究在这五年的博士论文中是一个空白。此外,课程与教学应该以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征为基础,而具体到对学生各个阶段学习特征的分析与研究却也是这五年博士论文中无人问津的话题。

(二)论文形式方面

论文形式方面的主要特点是这些研究在提出自己的研究对象之后先对他们的本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然后通过回眸历史发展,挖掘出这一研究现象的历史源流,必要时通过中外相关研究的对比,深刻分析中西方的区别,总结西方经验中值得借鉴之处。最后,试图建构理论模式。如: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一文就先对口语本体进行研究,在通过历史研究阐明当前汉语口语课程缺位的现状,同时挖掘汉语口语缺位的深层根由,并在新的知识观和课程观下,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力图构建汉语口语课程的维度模型,为口语课程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重建提供新的材料和新的思路。再如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同样也是先对语文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研究,在通过历史研究,探明我国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形态,接着对比国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范式,总结经验,试图从目标、要素、类型、特点等方面来设计我国语文教科书中的学习活动。

(三)论文研究方法方面

近五年语文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采用了各式各样的教育研究方法。以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为例,历史研究法主要是分析一个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教育研究这一领域,历史研究法作为一个辅助的研究方法,以便研究者更好地立足于以往的研究成果,取得进步。过往的教育发展状况总能给我们启发或者过去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当代教育的前车之鉴。这些有关语文教育的博士学位论文都运用了历史研究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较研究法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研究方法,例如程稀《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中比较研究了夏丏尊与当时整个教育群体的观点。个体与群体结合、特性与共识并呈,为读者了解夏丏尊先生的教育思想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惟有以更广阔的胸怀接纳不同思想家、教育家、一线教师的观点我们才能取长补短,问题才能得到更全面的解答。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十多年来,笔者发表了百余篇小语教研文章,备尝甘苦,也获得了很多体会。现根据研修班教师所提的问题,以答问的形式把它写出来,供有志于小语教学研究的一线教师参考。

一、语文教师写教学论文,对于修炼自身、指导教学有诸多益处

问:教师应该精于备课,长于传授,善于创新,做教学上的“能手”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撰写教学论文。你是否认可这种说法?

答: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注重教学科研和教学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趋势。通过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自觉选择。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新课程的践行者,除了要完成教书育人的基本任务,还应自觉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一线教师做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者,是成功教师的必然选择。

问:语文教师辛苦得不得了,作业批改的量很大,月考、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光批阅卷子就压得老师喘不过气来,有什么必要撰写论文?

答:教师撰写论文,既是对其各方面能力的检验,也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研究者认为,教师撰写论文有诸多益处:一是可以起到锻炼和提高分析概括能力的作用,有助于开阔眼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把自己原来肤浅、零散的教学经验和认识提高到更深刻、更系统的理论高度,进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二是教师撰写论文是更新知识、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三是教师撰写论文不仅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能弥补知识、能力乃至性格上的某些缺陷,从而改变自己的理念,增强从事教学工作的信心和成就感。

二、不必把论文写作看得那么神秘,也不要把它看得过分简单

问:撰写教学论文是专家学者、名师的专利,一线教师写写年终小结已经蛮吃力了,哪里写得出什么论文?

答:近十年来,在“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的方针指引下,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实施,更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新思想、新理念。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展的高度,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要善于把教育教学工作自觉地纳入研究的轨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学会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专家学者、特级教师固然擅长于撰写论文,但教学研究需要第一手活生生的教学资料,一线教师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正是一线教师的优势。我们完全可以鼓足勇气、树立信心,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切身体会,选择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课题及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语文教师要改变长期处于“动口不动手”的状态,要敢写、勤写。教研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造就的,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勇于探索、善于总结,才能逐步“登堂入室”,成为教学研究的行家里手。我们不必把论文写作看得过于神秘。论文写作的门槛并不是那么难于跨越。要知道,因为写,才会写。

问:有人认为,“撰写论文只要写几条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或者引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再举几个例子就成了”。撰写论文真的就这样简单吗?

答:对于撰写论文,不要把它看得过于神秘,也不应将它看得那么简单。

笔者看了许多小学教师写的论文,发现其中使用的说理方法较为单调。方法的单调,必然带来研究视野的狭窄和思维的陈旧。表现在写作上,往往就是讲一两个教例,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或者先提出论点,再列举一两个教例,始终摆脱不了“论点+事例”的模式。写的论文总是这样一种模式: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举例;第三段,小结全文。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模式。如果我们在议论时光举举例子,不作说理分析,即使材料再丰富,也不能说论证很透彻,因为它不能体现作者在写作上的智力因素。

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文章要打破“论点+事例”的模式,一要穿插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除事例论证,还有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二要将事例与论点的高度统一。三要加强对事例论据的点化。学会对事实论据的点化,是撰写理论文章必备的能力之一。

点化,即对事例以客观的科学的评析。有这样一则教例: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备《刘胡兰》一课,自己先反复朗读,边读边体会,晚上伴着孤灯读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在校园里自读自听,特别是课文中刘胡兰回答敌人的话,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越有力量,刘胡兰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像一股强大的气流猛烈地冲击她的胸膛,她恨不得马上飞跑进教室,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课堂上,斯霞老师带着感情朗读,情真意切,字字千钧,孩子们被深深地打动了。

笔者在撰写《备课一定要备读》一文时,用了这一教例,并对它作了点化:其一,斯霞老师能把教材中的思想感情自然地传给学生,产生优异的教学效果,这是她把自己摆进课文里去的结果。其二,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学会以身传情,以情动人,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审美的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其三,“入境”是感情朗读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朗读就没有真感情。

笔者认为,对材料的点化,就要学会因事述理、借事论理,学会如何去探求材料的内蕴,学会探求材料隐寓实质的方法,就可以力避就事论事的简单思维,而迅速把握材料的主旨。

三、撰写教学论文,如何避免“撞车”,“十大策略”为你解密

问:尽管我们在选题前对相关信息做了一些搜集,但经常与人“撞车”,投给报刊往往成为明日黄花。如何避免“撞车”现象,能否给我们支支招?

答:笔者退休后,专攻语文教学研究,撰写百余篇教学论文,无一篇废稿,全被刊物所用。为了避免“撞车”,平时我注意阅读最新语文教学论著,翻检中小学语文类期刊,作出索引,确定选题,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快。

避免“撞车”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探究。

1.找盲点

虽然教育类杂志林立,稿源充足,硝烟弥漫,但仍有一些颇有潜力的课题未被读者所关注,成为选题的盲点。如能善于捕捉新的信息,练就一双独具视角的慧眼,就能准确发现选题的盲点,相机开发,撰写的论文就会受到欢迎。比如,阅读课的“导语”大家都十分重视,在一堂优质课里,教师如何敲响第一声引领学生向“新知”进军的鼓点,需要作精心的艺术构思。但作文教学就很少有人注重“导语”设计。据此笔者写了一篇《小学作文课导语更需要别具匠心》,介绍了五种导入的方法:(1)顺应心理,乘势疏导;(2)以诗引趣,触动心弦;(3)输入信息,开掘源泉;(4)回想生活,唤起情趣;(5)创设情境,诱感。文稿很快被《演讲与口才》录用。

2.瞄热点

回首新一轮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人们可以发现很多令人注目的“闪光点”,给人的直觉是:改革发展迅猛,热点问题凸现。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集中在解读新课程标准中新提出的课程性质、识字写字和读写领域的新要求以及具有纠正性质的教学建议。未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将继续关注新课程标准的落实问题,一是语文教材分析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语文学习心理和学情分析,三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四是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如语文的实践性、综合性、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及与教材编者对话等。

3.寻疑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历来是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出人意料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却去掉“理解”只留“运用”,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意味着“理解”不重要了?一线教师在初学新课标时,曾经产生了疑惑。如何面对新课标表述中的“理解”悄然“隐退”,必须以辩证思维,全面领会新课程的理念。陈传敏在《新课标背景下“去理解”的辩证思考》中提出,新课标隐退“理解”,并非完全排除“理解”。“运用”的过程包含了“理解”。二者是一种交织、递进、融合、螺旋上升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割裂,更不能舍弃、偏重任何一种语文学习活动。

4.抓反思

新课程改革,促使人们以新理念、新视角审视传统的“教学行为”,沿用多年的基本常规和习惯做法,也成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诸如“对传统的教案是改革,还是革命”“语文课程改革,还要不要双基”“语文到底要不要讲”皆属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重新被提出并热议,无疑与近几年来被淡化、被边缘化,甚至被“妖魔化”有直接关系。在不少专家的反思文章中都涉及“双基”“训练”,讨论热烈,新见颇多。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领会新课程的内涵,不可“谈双基色变”“谈训练色变”。

5.取逆向

文章要出新出彩,往往采取逆向法。一是角度的转换,人家从这个角度来论述,你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来论述。二是立意的逆向,就是提出与别人完全相左的观点,人家是肯定的,你却来一下否定;人家认为应该这样,你却觉得应该那样。比如,周一贯先生的语文教育理念不仅表现在“宏观视野”上,也体现在“微观思辨中”。他善于利用“逆向”的思维,探寻教与学的统一。在论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时,他以幽默的笔触写出《语文教师“懒”亦有道》。他认为,语文教师“懒”一点,其实是一种另类的教学智慧,是“智”的另一张面孔。课堂上“抓而不紧”,往往作为一种不良倾向受指责。周先生基于一分为二的“反常”思考,他在《课堂:“抓而不紧”是“善抓”》一文中强调,课堂教学与一般工作相比,有其特殊性。他提倡“抓中有放”“寓抓于放”,教师要尽量淡化“抓”的痕迹,并将其融合在“放”的自然状态之中。

6.寻夹缝

小学语文教学分为很多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间有着许多夹缝“市场”。由于众多作者在不同的板块“市场”上竞争,而对身旁的夹缝“市场”往往疏于关注,所以不少夹缝“市场”还是“处女地”。它们虽然容量不大,但对于毗邻的大型板块“市场”来说,因为竞争对手较少,所以比较容易开发,也很少有“翻船”的危险。比如,现行小学语文课本,每课均“思考・练习”,它制题精,扣文准,充分体现语文训练的意图,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选用“思考・练习”导学,有助于克服课堂教学常常偏离“准星”的现象。有一位作者写了一篇题为《要重视选用题后“思考・练习”导学》的文章,提出选用“思考・练习”导入、导读、导议,让一线教师很受启发。

7.拾边角

所谓边角,不属热点,每每被人轻视或遗忘。初次撰写论文,相当多的教师在努力开发“大市场”,而对于边角“市场”的开发不屑一顾。这时,如有人能拾遗“经营”,就可通过开发边角“市场”避开竞争对手,取得整体“营销”效应。比如笔者在指导师范实习生备课或到小学听课时,发现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方面存在着诸多误区:把主要内容当作中心思想,把派生的教育意义看作是中心思想,把副主题视为中心思想,把文章的表现手法看成是写作目的。教师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时为什么不同程度地陷入这些误区?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吃透教材,弄不清教材的本质。据此,笔者写了一篇题为《理解课文中心思想的几个误区》的文章,被《湖北教育》刊用,受到读者关注。

8.攻冷僻

近年来,各种教育报刊从总体上看,栏目设计可以说是应有尽有,研究的课题越来越丰富,但仍有一些课题未被众多作者发现和重视而造成稿源不足,处于冷僻状态。另外,一些教育报刊还具有求冷僻的心理,他们以办出特色为目的而优选课题,一见到冷僻稿件,就会毫不犹豫地刊发。比如,关于阅读的“导课”艺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相当多,而一堂课的“结课”艺术,却很少有人涉及。再如,除了“导课”和“结课”,还有“断课”艺术也待人们去研究。一位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发表的《独具匠心的结课三例》,还有一位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刊登的《“断课”艺术管窥》,皆为编辑和读者看好。

9.捡芝麻

撰写教学论文,要立足于“人弃我取”。在“小生意”中另辟蹊径。现在许多教育杂志特别欢迎“短、平、快”的文章,这就决定选题将会越来越小。因此,能撰写大块文章固然好,但很多情况下,作者面对的课题往往不是“西瓜”而是“芝麻”。若能为别人所不为,而立足捡“芝麻”就能做成“大生意”。比如,数字往往给人单调平淡、枯燥无味之感,但让诗人巧妙用进诗句中,却使文辞生辉、情趣盎然。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几十首古诗,近半数用到了数字,其作用:一是组成夸张,二是合成比喻,三是形成对比,四是构成名句。有一作者独具慧眼,捡了“芝麻”,就古诗中的数字运用写就一篇文章,使读者感到古诗巧妙地运用数字所显示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线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工作中的小问题来进行切实的研究,让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成为实施研究、寻找答案、产生研究策略的过程,对于教师个人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10.引争鸣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每一个阶段,在发展的每一个节点上,无疑会对一些敏感的问题展开讨论,这免不了产生思想碰撞、观点交锋。众多语文教育专业报刊相继推出“争鸣”专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参与。比如,一些名师为了凸显自己教学的与众不同,追求新意,特意在“语文”二字前面加上一个定语。诸多“××语文”的提法,是不是标新立异、故弄玄虚?引发两种不同观点的碰撞。有人认为,诸多“××语文”的提法,是对语文定性的玄虚,一是主观臆断,二是以偏概全。有论者认为,诸多“××语文”的提法并不是标新立异。教学风格的丰富多彩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繁荣兴盛的重要标识之一,我们应当为之欢呼,给语文教学的实践以开放的空间、宽松的环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种问题的争鸣还将继续下去,比如,“不求甚解”是不是“语文之道”,“回归传统”是不是语文课的出路,“儿童读经”好不好,“先学后教”的策略是否适合于语文教学,语文教材该不该减少鲁迅的作品,莫言的作品该不该进入语文教材。语文教育中对诸多问题的争论多源于语文教学的实际困惑,都是新观念推广和实施过程中的必然之现象。

一线教师从身边的教育实践中自主选择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深挖掘的研究,有利于教育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四、如何使自己的“笔耕”亮点凸现,“组合拳”助你发力

问:你提出,语文教师要让写作成为自己的生存常态。请你讲一讲,有哪些途径能使我们教学写作多出成果,教学研究文章多出彩?

答:语文教师写作,应该是分内之事,也是应有的职业素养之一。语文教育专家吴非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更应重视写作的体验,把写作作为一种职业素养”。

一线教师要想搞教研,写点东西,经营好自己的“亮点”,要善于打“组合拳”。结合笔者多年来教学研究的体验,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是热切关注语文教育最前沿的理论成果。

新课程改革时期,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发生了深刻变革,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策略层出不穷,尤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实施,全面开启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征程,标志着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线教师阅读新课标,要特别关注一些关键词和新的提法,里面所包含新的教育理念,应作为学习的要点。

二是潜心研究语文界优师、名师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关注其具有个性特色的先锋理念和创新设计。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语文界培育了一批教改新锐,涌现出众多颇具影响力的教学流派。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名师大家和教坛宿将,受到人们关注的有北京的窦桂梅、浙江的王崧舟、江苏的孙双金、重庆的刘云生、广东的陈金才……

走近名师,最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人品、学品、师品,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情满“三耕”(“舌耕”是上课,“目耕”是读书,“笔耕”是写作)的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周一贯先生,他是“语文人”中的积极探索者,是不倦的思想者,也是不断收获的强者。他60年撰写1300多篇教研专论,让人叹为观止,被称为“教育奇才”。就我们阅读视野而言,当下的中国小语界,论著之丰,创意之多,恐怕没有人超过周一贯先生。

三是通晓语文教育类期刊,熟悉其办刊宗旨、栏目设置、用稿需求。

通晓语文教育类期刊非常重要,一方面从中可以了解当前语文教育的最新动态、教科研的热点,另一方面可以借鉴优秀论文的视角、思路为我所用。

新课程改革催生了一批语文教育类期刊,从受众面的便捷性、专业性、权威性审视,值得关注的小学语文教育类期刊,有《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教学月刊(语文版)》《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小学教学(语文版)》《小学教学研究(语文版)》《小学教学设计(语文版)》《教育研究与评论(语文版)》《七彩语文・教师论坛》《小学语文教与学》《小学语文》等。以上这些小学语文教育类期刊总能聚焦语文教育热点,紧跟变革步伐,以“理论前沿”“学科视点”“名师课堂”“教例品评”“教学探微”等栏目排兵布阵,无疑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最好的写作教学论文的平台。

四是潜心学习,勤于读书,努力将自己的学识修养与时代同步。

近年来,语文教师不想读书或读书少、知识贫血、文化视野狭窄已是不争的事实。

读书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义似乎人人懂得,但真正读书的却不多。有人认为,语文教师只要读读教材、读读教学参考书和教辅资料就可以对付教学工作了。这显然是一个误区。这种阅读的功利心态应该调整。

一个对事业有理想、有长远规划的语文教师,无一不酷爱读书。李吉林是情境教育的创始人,她认为,读书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应该是永无止境的追求。几十年来,她有计划地阅读中外文学巨匠的作品和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为了教研,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阅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家的论著及国外教学实验资料。通过读书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她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始终是一名永不疲倦的开拓者。

大师身上闪烁着异样的光彩,同时也体现出成功的共同元素,那就是潜心学习,勤于读书。

问:你经常经报刊投稿,请说一说刊物编辑部对文稿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现在语文教育期刊越来越规范,据我所知,编辑部除了对稿件的内容和字数提出要求,对文稿的格式也有要求。

格式要求:(1)文题(20字以内,可带副题);(2)姓名(可多人署名);(3)单位全称,所在省、市,邮政编码;(4)摘要(100~200字,左顶格);(5)关键词(3~5个,以“;”号隔开,左顶格);(6)正文(小标题3级以内,其中1级标题15字以内,左顶格单独占行,二、三级标题以1.1或1.1.1逐级编码;引文于结束处以阿拉伯数字加[]号编码,同出处引文采用相同序号,简短文献加括号直接标注于引文后);(7)参考文献(按引文编号[]左顶格排序,著录格式要求:①专著: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②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③报纸:作者.题名[N].报名、出版日期);(8)尽量避免采用图表,确需附图不超过6幅,表格尽量采用“三线表”。(9)作者简介:附于文章首页页脚,介绍内容仅限: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省略),籍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10)第一作者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注于来稿首页顶部。(11)投稿方式:word格式电子邮件,或者信函寄送文本,传真亦可;条件所限确需手写者,字迹务求工整易识。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周作人;民国;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育中“国语”教学的推广和儿童文学的兴起是清末民初社会变革思潮在教育界和文学界引发的新事物。20世纪20年代,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教育领域,促使小学语文教育日趋“儿童文学化”。在此过程中,周作人独树一帜的儿童文学研究及其教育思想发挥了相当的作用。本文拟探析周作人在1920年代小学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探索小学“国语”教学改革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关系。

一、民国早期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现象

1920年是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教育关键的一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20年1月训令全国国民学校“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国语”取代“国文”,是“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进入小学语文教育的开始。

实行白话文教学使得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均出现了暂时性空白:传统的以德育为主导的古代圣贤文章不用了,分科教学以来的识字教材和综合知识教材也不用了,拿什么来教小学语文?又该怎么教?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学人提出了用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主要内容的设想。1920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儿童的文学》,指出了小学教育、小学生和儿童文学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说“儿童的文学,换一句话便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周氏理论一石激起干层浪。胡适于1921年指出:“近来已有一种趋势,就是‘儿童文学’――童话,神话,故事,――的提倡。”周作人也说:“从这时候(民国十年至十三年之间)注意起儿童文学的人多起来了,专门研究的人也渐出现”。其中,小学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化”现象尤其引人瞩目。

首先,教育学上出现儿童文学研究热。商务印书馆《教育杂志》(1909年创办)和中华书局《中华教育界》(1912年创办)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教育杂志。姑以此二杂志为例。创办之初的十余年间,《教育杂志》刊登有关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只有寥寥数篇。但在1921年至1930年间,该杂志上刊登儿童文学教育论文20篇以上,如余尚同《国语教育的新使命――养成文学趣味》,严既澄《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上之价值》,王志成《儿童文学的重要》,钟子岩《童话在教育上的价值之研究》,贺玉波《儿童的文学教育》,等等。几乎与此同时,《中华教育界》也大张旗鼓宣传儿童文学教育。1922年初,该杂志更以专刊“儿童用书研究号”(第11卷第6期)集中发表了20余篇儿童文学教育论文。

其次,小学国语教材的编写渐趋“儿童文学化”。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是清末民初出版中小学教科书和教辅材料的大户,其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颇有代表性。以商务印书馆为例,1912年出版《共和国新国文教科书》,编辑意图为“本书包含理科及天文、地理、历史等科之常识,按照程度分配”,“本书注重国民材料,如政治、法律、军事等俱择要编入”,还注重“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的实业学习内容如书信、账簿、票据等应用文章。它代表了民国初期以综合知识为教学内容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1923年商务出版《新学制初小国语教科书》,选材标准是“顺应儿童心理发达之次序,分别选用材料,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求知心、扩充儿童的想象力,诱导儿童的直观判断,使儿童自有动机,自愿努力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分为文学和语言两大类,所选材料则是童话故事、儿歌、小说、儿童剧本等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儿童文学选文方式,语言教育通过儿童文学材料完成,建构了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育模式。商务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先前的“综合知识”编写模式遂被后来的“儿童文学”模式取代。这种以儿童文学教育为主的编写体例逐渐成为20世纪小学语文教材的基本模式,沿袭至今。

第三,初步展开了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小学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化”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以识字和综合知识为教学内容的教学法不再适应以儿童文学为主的小学国语教学。1920年代,教育学界展开了小学儿童文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如陈一鸣的《革新文艺教学法的建议》,沈炳魁的《文艺表演教学法》,周法均的《小学低年级的文学教学法》,张九如的《儿童文艺教学法》,沈百英的《小学读文教学的新贡献》,郑振铎的《儿童文学的教授法》,等等。他们提出并探讨了小学儿童文学教育中的识字、儿童文学欣赏和阅读等多个教学问题。

第四,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创作逐渐活跃起来。儿童文学进入小学教育后,很快激发了小学语文教师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热情。叶圣陶、陈伯吹等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经历较有代表性。1921年,叶圣陶发表《赶紧创作适于儿童的文艺品》,并在两个月内写出了《小白船》、《芳儿的梦》、《梧桐子》、《大喉咙》等9篇童话。次年,叶圣陶又创作了他的童话代表作《稻草人》,1923年出版了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共收23篇童话。叶圣陶回忆自己童话创作时说:“我写童话,当然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五四,前后,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陆续介绍过来了。我是个小学教员,对这种适宜儿童阅读的文学形式当然会注意,于是有了自己来试一试的想头。”陈伯吹也说:“我的儿童文学工作,几乎总是伴随着我的教育工作而进行,两者密切相联系,互相配合着的。”

第五,儿童文学刊物开始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读物。20年代初期多种儿童文学刊物创刊。以上海出版的儿童文学读物为例,有《儿童小说》、《世界童话》、《中华童话》等。此外,还有《小说月报・儿童文学》(1921)、《小朋友》(1922)、《儿童文学》(1923)、《晨报副刊・儿童世界》(1923)等。这些刊物很快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辅助材料。1922年,陈伯吹在家乡小学任教,在教完教科书后,他便选择《儿童世界》、《小朋友》等作为教材。叶圣陶尝试将儿童文学引入小学国语读本。1932年,他编写了《开明小学国语课本》。他说自己的编写意图是:“小学生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叶圣陶的小学国语课本编写是小学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化”的一个典型实例。

综上可知,20世纪20年代,小学语文教育界已然形成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教学的探索风气,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现象在教学实践层面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毫无疑问,这种趋势与周作人《儿童的文学》等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有关。周邦道、饶上达等人的儿童文学教育研究都申明参考了《儿童的文学》。赵景深、郑振铎等儿童文学专家也承认他们在研究初期深受周作人的影响。

二、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等对民国早期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周作人关注儿童文学由来已久。1906年至1911年留学日本期间,周作人就开始关注人类学、儿童

学著作,安特路朗用人类学方法解释神话、童话的学说对他影响很大。后来,他进一步接触哈忒兰《童话之科学》和麦扣洛克《小说之童年》等著作,并逐步形成了“救救孩子”的思想。周作人能成为中国最早的王尔德和安徒生童话翻译者,即与此学术背景有关。民国二、三年间,周作人在翻译外国儿童文学的同时,还写了《童话研究》、《童话略论》、《古童话释义》、《儿歌之研究》等儿童文学教育论著。但是,他的儿童文学研究热情曾受到抑制,这与所谓“退稿事件”有关。周作人回忆说:“《童话略论》与《研究》写成后没有地方发表,商务印书馆那时出有几册世界童话,我略加以批评,心想那边是未必要的,于是寄给中华书局的《中华教育界》,信里说明是奉送的,只希望他送报一年,大约定价是一块半大洋罢。过了若干天,原稿退回来了,说是不合用,恰巧北京教育部编纂处办一种月刊,便白送给他刊登了事,也就恕不续做了。”退稿事件虽然使周作人“不续做”儿童文学研究的文章,但他对儿童文学的关注并未停止。如191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陈家麟、陈大镫翻译的安徒生童话文言译本《十之九》,周作人很快写就批评文章《安德森的》并发表在当年9月的《新青年》杂志上。此后,周作人还翻译了《卖火柴的女儿》等童话。但是,相对于民国初年而言,周作人研究儿童文学的步伐明显放缓。周作人儿童文学研究热情再度高涨是在1920年。以《儿童的文学》为标志,1920年至1922年间,他写了《神话与传说》、《读童谣大观》等6篇有关儿童文学研究的论文,正如他自己所言:“在一九二年我又开始一一这说是开始,或者不如说是复活更是恰当,一种特别的文学活动,这便是此处所说的儿童文学与歌谣。”按照周作人自己的说法,他的儿童文学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前阶段是在民国初年,后阶段则从民国九年开始。前阶段周作人儿童文学研究惨淡经营,乃至论文被退稿;后阶段在《儿童的文学》发表后,立即成为儿童文学研究的一面旗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儿童文学研究如火如荼开展起来。1920年底,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研究会负责出版的《小说月报》、《晨报副刊》等成为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并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作家和学者的摇篮。《晨报副刊》于1923年7月24日开辟“儿童世界”专栏,其创办宗旨为:“从今日起,我们添设儿童世界一栏,先陆续登载周作人先生的《土之盘筵》,以后凡有可以为儿童读物者,或创作或翻译均当多多登载,那非儿童读物,而如有关儿童学问的评论者,如承赐下,本刊亦所欢迎。”《土之盘筵》是周作人收集整理的民间童话和儿歌集。《晨报副刊》还推出了冰心《寄小读者》等。《小说月报》从十五卷一号(1924年)起开辟“儿童文学”专栏,在十六卷八、九号刊出《安徒生号》,十七卷一、二、三号还连续出版了“儿童文学”专辑,影响甚大。

其二,出现了大量儿童文学教育论著。赵景深于1924年初编著的《童话评论》搜集了民国早期较有影响的儿童文学研究论文,其中收录小学儿童文学教育研究论文11篇,均出自《儿童的文学》之后。具体情形为:严既澄《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上的价值》(《教育杂志》1921年11月)和《神仙在儿童读物上之位置》(《教育杂志》1922年7月),戴渭清《儿童文学的哲学观》(《初等教育》1923年),章松龄《关于儿童用书之原理》(《中华教育界》1922年1月),周邦道《儿童的文学之研究》(《中华教育界》1922年1月),饶上达《童话小说在儿童用书中之位置》(《中华教育界》1922年1月),陈学佳《儿童文学问题》(《出版界》,时间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应在1921年之后),赵景深、周作人《童话的讨论(三)》(《晨报副镌》1921年2、3月),赵景深《童话家格林弟兄传略》(《晨报副镌》1922年5月26日),郑振铎《童话世界宣言》(《时事新报・学灯》1922年12月28日),胡适《儿童文学的价值》(《晨报))1921年)。

此外,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开设儿童文学教育课程,出现大量相关论著,如魏寿墉、周侯予《儿童文学概论》(1923年商务印书馆),朱鼎元《儿童文学概论》(1924年中华书局),张圣瑜《儿童文学研究》(1928年商务印书馆),张雪门《儿童文学讲义》(1930年香山慈幼院),赵吕青、徐迥千《儿童文学研究》(1933年中华书局),陈济成、陈伯吹《儿童文学研究》(1934年上海幼稚师范学校丛书社),等等。

周作人《儿童的文学》阐述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规划出小学不同年龄阶段的文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奠定了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育的理论基础。首先,《儿童的文学》将儿童文学定位为“小学校里的文学”,明确地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联系起来,使得儿童文学不再是游走于文学、儿童学、民俗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间的“流浪汉”。其次,《儿童的文学》论述了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上的价值。作者强调儿童的生活需要文学,这是小学儿童文学教育的价值所在。他用人类学原理解释儿童精神生活,他认为人的童年与人类的童年即原始人相似,而儿童文学也与原始文学相类,如童话与神话。周作人认为“儿童的生活,是转变的生长的”,“(儿童)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全生活只是一个生长,我们不能指定那一截得时期,是真正的生活”,等等。他还指出,儿童的想象力非常重要,既不能被压迫,也不能被放纵,需要通过正当的文学教育加以开发和引导。因此,儿童文学能满足儿童生活的需要。最后,《儿童的文学》规划出小学不同年龄阶段的文学教学内容安排。周作人认为,儿童有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儿童教育应“本儿童心理发达之序”,顺应本性加以教育。小学阶段一般为6岁至12岁。6至10岁时,儿童的观察力和记忆力逐渐发达,想象力也由被动向主动性发展;10至12岁,儿童在观察、记忆、想象诸方面与前者相近,但自我意识和社会道德意识开始发展。针对小学生这种心理发育渐变的过程,作者主张在6至lO岁时的教育应以诗歌、童话、天然故事等儿童文学为主,10至12岁时应以诗歌、传说、写实的故事、寓言、戏曲为主。

清末民初,关注儿童教育和研究童话已经出现在文化学界,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海锋郎、孙毓修等人。但是,将儿童文学解释为“小学校里的文学”,并主张将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周作人无疑是第一人。

三、周作人儿童文学教育思想发生影响的社会生态

比较周作人民国早期前后两个阶段儿童文学教育论著,我们发现,除文句表达上的差别外(前阶段论文采用文言文写作,后阶段采用白话文写作),思想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可二者产生的社会反响却有云泥之别。是什么导致了一被冷落、一被推崇的不同效应呢?

周作人以《儿童的文学》为代表的后阶段论著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并非完全出自个人力量,而是与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有关。1920年,教育界、学术界、文学界发生了三件事:一是1920年1月,

教育部修正《国民学校令》,改初等小学“国文”科为“国语”科,“普通语体文”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语体形式;二是1920年6月,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教育哲学》在中国正式出版;三是1920年12月,周作人《儿童的文学》发表。三者同年发生,并非巧合。

初等小学“国文”改为“国语”,是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共同努力的结果。清末民初实行分科教学,小学语文名为“国文”。1916年,北京教育界人士成立“国语研究会”,主张改小学“国文”为“国语”。1917年第三届全国教育联合会议决了《推行国语以期言文一致案》,主张“改国民学校之国文科为国语科”。1919年,教育部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在第一次大会上,刘复、周作人、胡适、朱希祖、钱玄同、马裕藻等提出《国语统一进行方法》议案。其中议案三是“改编小学课本”:“把小学校所用各种课本看作传播国语的大本营”,“把《国文读本》改为《国语读本》”等。此项议案获大会通过,并被呈交教育部。1920年教育部改小学“国文”为“国语”的法令即源于此。国语运动的倡导者们大多是白话文运动的健将。1917年初,蔡元堵出任北大校长,北大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后,他主编的《新青年》由上海迁至北大,新编辑委员会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沈一默等组成。1917年《新青年》先后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8年1月第四卷第一号《新青年》改用白话,采取新式标点符号,白话文运动全面展开。周作人先后发表的《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等阐述了“人的文学”思想,这些文章奠定了周作人新文化运动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地位。由于周作人、胡适、钱玄同等人的“双重身份”,遂使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逐渐合而为一,白话文借助国语运动顺利进入了小学教育。《儿童的文学》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发表的②,它不单是一篇儿童文学教育论著,而且是周作人新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钱理群指出:“《儿童的文学》一文与《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圣书与中国文学》一起,成为周作人‘五四’所建立的‘人学’的主要代表作。”《儿童的文学》在文学、教育等社会各界能一呼百应,实与它所代表的新文化思想有关。

此外,杜威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中国弟子中著名的有胡适、蒋梦麟、郭秉文、陈鹤琴、陶行知、张伯苓等。杜威教育思想被其中国弟子多方面实验,对民国时期中小学教育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如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推行的“壬戌学制改革”,舒新城推崇的“道尔顿制教育改革”,陶行知、晏阳初倡导的“平民教育运动”,等等。杜威于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亲临中国讲学两年。《杜威五大演讲》在1920年6月至1921年7月共印了11次。杜威教育哲学的两大基石是民主信仰和科学精神。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学说主张客观认识儿童和尊重儿童,将儿童从桎梏其身心的旧式教育中解放出来,使少年儿童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杜威教育哲学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五四”时期普遍关注青少年儿童教育的社会风气,提升了儿童教育的理论层次,为周作人小学儿童文学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周作人早期儿童本位思想既有现代西方儿童学说中的客观认识儿童和尊重儿童的成分,也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童心说”因素。1914年7月周作人主持了绍兴小学成绩展览会,他在《成绩展览会意见书》中表示:“今对于征集成绩品之希望,在于保存本真,以儿童为本位。”他在《学校成绩展览会杂记》中说“于疏末处见其真率”、“真纯可取,其稚气殊不可及也”、“乡村儿童便于自然观察,胜于城市远矣”。在周作人看来,儿童因未受传统熏染,保存了更多自然美好的本真人性,此种思想与中国传统的“赤子之心”、“童心说”等学说有相通的一面。在批判封建专制和促进人的解放方面,周作人与杜威的儿童本位教育思想有了更深的契合。周作人儿童文学教育思想也因此由客观认识儿童、尊重儿童、回归童心走向了解放儿童的更高层次。《儿童的文学》发表次年,周作人将其解放儿童的思想明确地表述为:“近代的文明实在只是从女人除外的男人的世界所成立,而这男人的世界又只是从儿童除外的大人的世界所成立的。现在这古文明正放在试验之上了。女人的解放与儿童的解放,――这二重的解放,岂不是非从试验之中产生出来不可么?”在周作人看来,女人和儿童因弱小而被男人和“大人”所奴役和束缚,妇女解放和儿童解放遂成为其人的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语文界的国语运动、文学界的白话文运动、思想界的新文化运动共同促成了民国早期小学语文教育的剧变。国语运动变革了传统小学语文的文言文教育的语体形式,白话文运动为小学语文提供了语体文儿童文学的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确立了小学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周作人等人顺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潮流,树立起小学儿童文学教育的大旗,为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发展搭建了宽阔的平台,将儿童文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与“五四”的科学、民主精神关联起来,揭示出“五四”新“人学”思想在儿童教育上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成为小学儿童文学教育的理论先锋。

四、余论

20世纪20年代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教育,使小学语文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学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化”现象也引起过社会上的不同反响,如30年代初发生的“鸟语兽言”讨论。这场讨论实际上是以“五四”新文化为背景的小学儿童文学教育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的读经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上发生的一次比较大的冲突。这场古今新旧的文化之争持续多年,许多文化名人都参与其中。这场学术气氛浓厚的争论后来被日本侵华战争打断,此后,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让位于中华民族的存亡抗争。抗战之后是内战,这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量级学术探讨最终因连绵战争而不了了之。

在新文化阵营内部,针对当时小学语文教育偏向儿童文学一端的情形也有不同的声音。如鲁迅多次指出:“不要专门看文学,关于科学的书(自然是写得有趣而容易懂得)以及游记之类,也应该看看”,“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理由是“(蜜蜂)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等等。这对于纠正当时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过热症候,无疑乃一清凉剂。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 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导入研究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 探析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儿童文学 基于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学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契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应用 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 儿童文学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应用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应用研究 关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与影响研究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弱势群体分析 略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选文研究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选文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冯红伟")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儿童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与其特点和需求相符的儿童文学能给予儿童精神上的营养,对于儿童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启发、想象力的激发、情操的陶冶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是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在孩子学习语言、接受文化熏陶以及形成健全人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并能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以及全面发展,因此必须重视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选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科书 儿童文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114-02

目前,对于小学语文教科书人们的态度褒贬不一,不少家长甚至教师都提出了一些质疑,其中不乏批评,认为很多教科书都存在选取文章不恰当的问题,一些专家认为应该以优秀的课外读物来弥补教科书选文的缺陷。对于批判,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不断探索和总结改进完善教科书的有效途径。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选文是小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极为宝贵的资源。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儿童文学既是儿童文学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的具体体现,同时也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文学选文的价值

1.体现的文学价值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基本的审美功能。对于尚不具备是非明辨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其品德的培养绝大部分来自外界环境的激发和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科书在选取文学作品时应该充分衡量选文在审美方面的功能,也就是说,应该选取主旨鲜明的文学作品,易于让孩子们领悟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与此同时,应与儿童不同时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特点相结合,让那些人生哲理与美好的品德隐含在简单易懂的故事中。首先应让小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生命力,领悟作品里所蕴含的人类和自然界无尽的坚韧、包容;其次,对于那些较为典型的文学作品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塑造,这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在作品创造时应塑造品质优秀、性格良好的典型人物,让人物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性格特点有助于学生的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的率真和单纯是与成人最大的区别,其身心发展不成熟,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人物有利于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2.体现的个体价值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是人本理念的核心,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意识,丰富其人生经验。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文学作品中涵盖大量想象的成分,例如神话童话、寓言故事以及传说等,能够让儿童的想象力得到发展,同时,能够更为有效地开展开放性学习;其次,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孩子们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其生活经验有限,而文学作品能较为生动、形象地反映特定环境下具体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人物不同的人生经历,会产生一些感悟,进而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此外,孩子们在阅读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时还能获得很多乐趣,阅读能够带来愉悦感,阅读不但使读者的灵魂得到滋养,而且读者的思维也可以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拓展,能有效训练孩子们的想象能力与叙述性思维。

3.体现的社会价值

儿童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首先体现在能帮助小学生形成美德,小学阶段是儿童性格塑造和美德形成极其重要的时期,文学作品的引入能给小学生灌输诸如勤劳善良、坚强勇敢等传统美德;其次,培养其科学文化素养,一个人不仅要有良好的性格,还要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恰当地引入一些科普类的作品,既可以是科学知识,也可以是科学家的趣闻轶事和成长故事,帮助其树立科学理想和培养科学素养。

二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文学作品选择的注意事项

1.选文应注重生态的儿童观

在社会快速发展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儿童早熟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儿童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并不断地完善,儿童智力的发展随之加快,儿童懂得的东西更多,思维呈多元化发展。加之社会的生存压力较大,家长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学习班、补习班占据了儿童大部分本应游戏、玩耍的时间。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应该注重生态的儿童观。生态的儿童观尊重儿童在这一时期应有的状态,让他们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也就是说,在教材的选文上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具备儿童的特性,符合儿童的审美属性、思维特点以及表达方式等,让他们去体会其中的乐趣,感受到快乐。

2.注重选文的多样性

首先,要注重体裁的多样性。教材中的儿童文学题材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各类体裁所占比重要合理。而现行教材中戏剧、谜语故事、幽默文学相对较少。就目前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来看,研究和创作儿童文学的队伍日益壮大,儿童文学的体裁不断完善,数量不断增加,为我们的教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次,儿童文学蕴含的文化应该具有多元性。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较大,注重文化的多元化,以此来拓展儿童的知识面,接受多种文化的熏陶,让他们从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学作品中去吸收营养。小学语文教材要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材的编写人员在对待外国文化的时候,视界要更为开阔,姿态应更具包容性,对于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要处理得恰到好处。

3.在选择文学作品时要加强各方面的合作

编写小学语文教材并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不单是教材编写者的任务,还需要语文教育界等各方人士的共同参与。具体来说,包括教育部门的专家、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人员、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专家、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者和作家以及一线的语文教师等。现阶段,参与教材编写的人员当中主要是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研究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语文教师参与得不够。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研究者长期以来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人员在各自的领域工作,鲜有交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的相关研究和进一步整合日益受到重视和加强,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人员中有不少的人已经从单纯研究儿童文学逐步转向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进一步的整合。

三 儿童文学选文的几点教学建议

第一,要让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把儿童文学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素养,才能提高儿童文学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第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出现一些小问题是难免的,对此教师应从课本出发,以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为依据,从多个角度采用发散思维对选文加以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第三,小学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教科书中的缺陷自觉弥补的意识。比如说,当教师或是学生发现教科书中的选文在人物塑造或叙述环节出现缺失,可采用设计课堂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进行补充,这样既可重新发现选文真实的意义,还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四 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科学、合理地引入儿童文学作品,凸显了语文这门课程在文学、个体、社会等方面的价值。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美德的影响,并能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增添乐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教学和选文缺陷的处理,让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引言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以下简称《设计》)作为“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学习领域)的“建议模块”(课程)纳入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其后不久,在2012年教育部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立项指南》再次明确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列为其中的课程建设项目。由此《设计》正式作为“小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序列的一门独立课程首次纳入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来看,《设计》为“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序列中的一门独立课程,属于“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这一特定的学习领域。设计既是艺术的,也是技术的。教学设计既是社会科学,也是教育艺术,但显然都离不开技术学的表达。设计既包括物化的产品,也可界定实现物化的过程,也离不开物化的前提思考。它是语文教育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创新的精华集成,主要涵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常识、基本理论和小学语文各教学模块、教学环节以及相关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训练等内容。从流程上包括设计的理念和目的、设计的过程和方法、设计的呈现与实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是呈现的结果,也是行为的方式。

依据学术谱系和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育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传统的积淀和升华,也是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应用和转化;《设计》既是语文教学的经验积累和学术提纯,也是语文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二者互相吸纳―包容―整合的结果。周庆元先生曾将其表述为“语文教育应用技术学”,应当归入科学范畴。

在科学分类中,英国哲学家培根于1623年在其论文《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一门科学提了出来,教育学从此才有了自己鲜明的界碑;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首次完成了系统的教授学;法国教育家卢梭首次用文学作品反映教育问题,他的《爱弥儿》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讲授。在卢梭的思想体系和裴斯泰洛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由此可见,19世纪初,教育学才独立地成为一门科学。20世纪初,中国语文教育学不仅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并且“当时,为了培养师范生当语文教师,在教授教育学时附带传授语文教授法”(韦志成《科学化现代化中国化》,详见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新中国的学位制度建立之初,在教育学门类中就设有教材教法研究作为二级学科培养研究生,授予学位。因涉及文理各科,就分散在各个学科实行评议,但又因其特殊性,实在难以评议,因此教材教法研究的学科评议就形同虚设。直到1983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的相关会议上,由顾明远先生提议才把教材教法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放到教育学评议组,并把名称改为学科教学论。这个提议得到刘佛年的支持和学位委员会的批准,随后在专业目录调整时教材教法正式更名为学科教学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原来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又析分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两门课程,以上事实表明,“语文教授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设计”,客观反映了其流变进程,同时也大致理清了学理归宗。因此作为一个边缘交叉学科,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上源有两个,一个是本土的语文学科教学论,一个是“中用”的现代教育学。

《设计》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模块中所规定的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是教育学和小学语文教育结缘而生的一种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课程,是为高等师范院校(系)小学教育等专业所开设的用来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能够体现小学教育等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综上所述,从课程性质来看,它是一个跨门类、多学科的、边缘交叉的多维立体课程。从课程类别上看,它是理实一体的综合课程。从专业设置上来说则是核心和集束课程。从课程实效上来说是关键和显用课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特定价值

《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显用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富于时代特色、具有特定内涵和完整构架的小学语文教育应用技术学。包括了课程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诸多理论内容,也特别关注理论的实践性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各项活动。其特定目标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应知层面,了解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原理、策略、常识和流变;②应会层面,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般常规和方法,能够进行教学设计并能自省、评价;③愿持层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有强烈的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对小学语文教学高度认同,对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有着真挚的感情。总而言之,该课程主要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基本理论和技能方法的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师范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兴趣。

《设计》是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保证与客观要求。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和把握、对语文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对整个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以及最基本的教学实践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才能得以整合实现,并且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也是最能直观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根据当前初等教育阶段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中的任何一个学科的学生,都应当通过《设计》的学习,具备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胜任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工作,从而为小学其他课程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形成特色,培养出具有突出特长的、为基础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小学教师。

《设计》整合了《小学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理论结晶,吸纳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成果进行教学设计,更重视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探索高效的设计与实践,更强调语文教师的主体意志和语文教学的特定视野,更重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流变,教育资源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的选择与运用以及各个环节与层面的综合生成,从而表现出对未来小学语文教师更多的个体尊重和人文关怀。它特别关注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陈述和设计效果,从广大的论理层面聚焦设计甚至逼近应用技术。充分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培养既有系统学科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在未来工作中有着终生发展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

《设计》课程的确立,必将提高相关教育科研的热度,终结其莫衷一是的乱象,为小学语文教学储备足够的正思维和正能量。中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语文独立设科百年来,探索不止,争论不断。比如“语文”、“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的内涵概念和语用指称含混不清,其限制性、规定性、自律性也需要明确,通用的概念界定是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理论探讨的前提条件。设计的命题指向、教学设计的时空界定依然众说纷纭,还有语文教学的流派风格乱花迷眼……虽然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基层实践与理论建树也有许多可贵之处,但依然需要进行规范。有些可不是见仁见智的学术争论,而是关乎是非曲直的根本问题。如果错失良机,语文教学设计还要走上一段弯路。惟有借教育部此次顶层设计的契机去浊扬清、披沙拣金,才能革故鼎新形成共识,为《设计》的学科建设廓清雾霾,迎接小学语文教育的灿烂阳光和大好前景。

《设计》是来自顶层的科学设计,肩负为生命奠基伟大使命、担当为民族复兴的神圣职责。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的起步阶段,又是母语学习的关键期,正是夯实基础的黄金阶段。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甚而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一直相对薄弱,一是源于高校教师的偏见,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儿科而不屑作大投入;二是缘于小学教师的局限,多数没有扎实系统的语文教育学的学术修为;三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严重脱节,基层的教研和高端的成果难以共享,形成凝滞板结的局面。小学语文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语文教学饱受诟病在所难免。现在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施行双导师制,打破高校和小学的壁垒,再加上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这给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注入了活力,也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福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小学语文教学因此会有明显改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肯定星火燎原,春笋蓬勃。

参考文献

[1]赵绍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10.

[2]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

[3]杨天志.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命题界定及其内涵[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11):1-3.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8篇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秉承教育局和教研室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坚持三个“服务”的指导思想,坚持因校制宜,因人而异,发挥资源优势的教研思路,以打造“满意课堂”和课题研究为抓手,着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工作思路

1.继续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牢固掌握课程目标、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2.拓宽教研思路,丰富教研形式。发挥三级教研网络的优势,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座谈会、研讨会、观摩活动,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举办教师教科书课文普通话诵读比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研读教材的能力。

3.继续落实教研室听课制度,采取定时和随机等方式,经常深入学校,亲临课堂,观课、座谈,倾听一线教师心声,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坚持当好教师的服务员。

4.积极开展学科论文评选活动,鼓励教师常教学、勤思考,善动笔,总结经验,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加强小学生写字教学的指导,提高小学生写字水平。

5.着力探寻小学语文教学的“软肋”——小学生阅读总量严重不足的现象,明确目标,选准切入点,申报课题,组织优秀团队,开展课题研究。

三、具体工作

二月份

1.拟制本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2.拟制全市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科书课文普通话诵读比赛。

3.拟制《“ 123”小学生绿色阅读实验研究》课题申报材料。

三月份

1.筹备明光市第三届小学生规范汉字硬笔书写比赛。

2.举办全市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科书课文普通话诵读比赛

3.提交《“123”小学生绿色阅读实验研究》课题申报材料。

四月份

1.布置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2.举办小学语文优秀教师展示送教课活动。

3.开展小学生阅读情况问卷调查活动。

五月份

1.举办明光市第三届小学生规范汉字硬笔书写比赛。

2.青年教师教学视导。

3.组织观摩滁州市小学写字教学研讨会。

六月份

1.小学语文毕业班复习调研。

2. 开展薄弱学校观课视导。

3.组织小学期末教学质量监测活动。

七月份

1.小学各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评阅、登分、统计工作。

2.完成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工作。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教育 人文关怀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上网、出行等等都离不开对语文的应用。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部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小学阶段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且是学生性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语文教育教学要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现代语文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做到将课本知识与人文关怀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学生在成绩和精神得到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首先从学校方面讲,语文这门学科是其它学科学习的基础,随着教学的改革,学校相对的教学方法也有所改变,虽然语文这门学科包含的知识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但是在诸多学科当中并不处于很高的地位。由于它本身在教育中的基础性,很多学校几乎忽略了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学校认为学生从出生就在接触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根本没有学不好的道理,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并不困难,所以顺其自然的就把重点放在了其它科目上,认为其它科目对于学生来说会有更高的提升空间,这也就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灌输了语文学习的不重要的观点。

其次从学生自身情况考虑,在小学阶段,学生除了语文之外比如说英语等科目,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自身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这些学科上,而对于语文,学生从小就接触语言,对语文的新鲜感早已消磨干净,对于其它学科英语、自然等有意思的学科充满了兴趣,而且学生由于从小就接触语文的原因,认为自己目前的语文水平就不低,学生潜意识里就忽略了对于语文的重视,认为学习语文并不重要,因此语文这门学科就被忽略了。

最后就是家长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对学生语文科目的成绩并不怎么关注,而更多的是关注其它的学科,而且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孩子安排课下补习,让孩子上补习班,但很少有上语文补习班的,从家长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语文的关注度并不高。

二、怎样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1.改善教学内容,要想提高人文教学的效果,我们的教师需要加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首先小学语文老师要有人文关怀的意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课堂氛围,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素养的培养,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开发学生潜力。对于和道德品质相关的知识,老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得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文章或实例,对学生进行更深的讲解,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2.小学语文老师自身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在进行人文教育时,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引导和榜样作用,因此要加强人文教育,前提教师要具有很好的人文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是前提,但自身素质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教育学生时要做到以德服人,传授知识的同时除了让学生学到要求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做到心灵净化,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教材,来进行人文关怀的培养。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媒介。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编者精心准备的,所选的作品一定符合本年龄阶段的学生,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阅读,所以教师要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知识领会其中的人文关怀,传递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人文关怀。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加强人文关怀的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加强人文怪坏并不是否定语文的工具性,如果忽略语文的工具性将会影响学生认知的发展,所以语文教学要处理好语文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发展,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丰富。比如说在讲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讲课内容,分析课文的写法,带领学生整理思路的同时可以给学生渗人所蕴藏的知识,像环境保护,个人品质的素养。不仅学习力课本知识,还渗透了人文素养,提高了学生自身素质。实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的教学。

4.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质量,语文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限于文章知识的传授,还要费尽心思将小学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第二场所,教师应该提高学生语文课堂质量,把课堂变作学生实行人文关怀的地方,课堂与人文关怀两者相互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完成学习目标。老师通过提高学生对人文关怀的认识,选取多种方法。教师还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多媒体教学,来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对此政策完成程度给予鼓励和惩罚,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学生之间产生良好的竞争,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人文关怀的质量。

5.注重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人文关怀,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选取合适的阅读资料对学生进行人文培养,灌输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写作也占据着很重要的比例,根据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多方面选材,根据不同的题材,指引学生写哪方面的文章,比如说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学生在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取写作方式,最终完成自己的文章。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语文教育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小学语文教育决定着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加强小学教育的人文关怀,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够很好的塑造学生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追求高质量的人文关怀以及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初中教学中人文关怀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永洪.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人文关怀.现代阅读,2013,(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10篇

系统比较研究中美两国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有助于修订完善中国语文课程标准、改革创新中国小学母语写作课程并提高其实效。综合梳理我国这方面现有文献,对其作简要评述,并归纳出已有成果的特征、总结其存在的不足,对继续深化研究提出了具体思路。

关键词

中美;课程标准;小学;母语写作;比较研究

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起点和核心,直接影响一般的课程设置与管理,直接影响课程的发展与变革以及课程实施的成效。高质量的写作课程标准对写作课程的编制、实施与评价等均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有关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研究尽管较少,但是仍有一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对这方面研究作一综述,以利于肯定成绩、发现不足,厘清思路、智性前行。

张承明的《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较系统地进行母语教育比较研究的专著,主要研究母语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具体介绍时几乎都是中学母语教育的内容;写作方面,设有《中外作文教学比较》专章,从指导方式、独创性表达、训练起点等7个视角切入比较,大体上局限于教学方面,而课程方面内容基本上是空白。

专注于中外小学母语研究的专著,目前只有吴忠豪的《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该书对英、法、美、俄、日、新加坡等国家关于母语教育规律的认识,以及母语课程的实践作了比较科学的研究。不过,写作仅是其中一部分,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研究较少,而且研究国外较多,反观国内较少,仍有较大的深化细化优化的空间。

从研究内容方面看,集中研究国外写作教学的,比较少。专著方面还是20年前李志强的《国外小学作文教学》。主要介绍美、苏、日、英、法、德、新加坡等国小学写作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写作原理、练习形式、测评手段等方面的成果。限于当时条件,相关资料不够丰富,存在的问题与教训分析介绍颇少,而且也没有以课程标准为整体比较对象。孙建龙主编的《小学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写作教学的改革、发展与研究状况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其中《国内外写作教学的实验与模式》专章具体例说作文分步训练等国内6种写作教学实验,简要介绍观察指导模式等4种国外写作教学指导模式,但是,内容单薄,范围较窄,没有涉及中美两国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研究。

张聪慧的论文《中美课程目标·写作目标部分比较》从写作课程目标的表述上、认识上两个维度分析了中美写作课程目标存在的差异。

康海燕、谢利民的论文《中美母语课程标准评价体系比较》从在呈现方式,结构、内容、表述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比较了中美两国的母语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但没有具体分析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内容。

佟彦君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美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对中美两国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在借鉴两国语文课程成功的教育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从两国语文教育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及改进语文教学。其中第三部分对比分析中美语文课程目标(内容)。主要从口语交际、阅读和写作目标三方面来进行对比,归纳其共同点与差异,并作进一步的分析。

王志凯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母语课程标准中写作目标的比较研究》,对中美母语课程标准涉及有限,而且比较对象仅限于写作目标。傅蔚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美基于课程标准的写作评价比较研究》虽然具体比较了中美课程标准,但是只涉及课程标准中的写作评价比较,而且没有具体细分到小学。

董蓓菲主编的《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涵盖美国母语教育诸多重要领域和重大问题,设有专章介绍美国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涉及课程标准小学写作方面的内容,但是线条较粗,仍有继续细化研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缺乏与中国母语教育的分析比较,以及由此而反观我国语文教育各方面现状,评析成绩、问题及建设性对策等缺乏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

戴前伦的专著《中美语文教育比较研究》着重比较研究中美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先宏观比较中美语文教育的理念,再微观比较中美语文教育的教材、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听说教学;意在探究中美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式和方法的异同及其原因,以提供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具体借鉴。没有具体论述中美两国母语课程标准写作部分的内容。

姜敏的《中美语文课程标准比较谈》通过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美国国家、宾州和加州英语语言艺术标准中的相关条目及标准制定的对比,从课程标准的阅读内容、目标方面有待系统化补充,阶段目标制定与表述过于笼统,课外读物的范围过于狭窄,课程标准缺少一份规范概念的术语表四方面来综合探讨、评价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

孙婧的硕士学位论文《美国佐治亚州高中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与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以美国佐治亚州语文课程标准和我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例,比较两者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课程评价,目的在与分析两个课程标准的差异性。

张晓光的硕士学位论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对中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进行全面研究,并比较中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学习目标、学习主体、学习方式、学习评价方面的主要异同。

白玉波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该文从理念、结构、目标、策略和评价等五个方面对这两个课程标准作了分析比较,而写作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方帆的论文《中美语文课程标准的初步比较》就中国和美国旧金山高中的中国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要求作了简要比较,没有涉及写作部分。

许萍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小学五、六年级写作标准特点分析———兼与我国课程标准作比较》和王芳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小学三、四年级写作标准分析》比对分析了中国和美国加州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异同。

较为全面研讨、比较中美两国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论述,集中收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董蓓菲主编的《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吴忠豪的《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张聪慧的论文《中美课程目标·写作目标部分比较》、佟彦君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美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王志凯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母语课程标准中写作目标的比较研究》等著述中。

综上所述,我国语文教育界专门比较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文献并不多。综观已有研究成果,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大都着眼于宏观比较,从教育政策、课程标准制定、教育理念层面比较的多,而且比较偏重现象的罗列、往往分析不够、现象背后的原因追索几乎都是点到即止、一语带过。二是所有的比较都没有涉及课程标准文本质量,而以标准之标准去衡量中美课程标准文本质量,更能从繁琐、芜杂的现象罗列中超,有助于深入探究那些隐匿于现象深处的本质和规律。

顺着这一思路前瞻,本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聚焦于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比较细致地比较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美国国家《英语语言艺术标准》,以及以加利福尼亚州英语课程标准为代表的地方母语课程标准,分析异同之所在,比较各自课程标准的文本质量,这样才能够为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小学母语写作课程的改革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比较的目的不是比高低、论输赢,而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分辨、选择和借鉴,从更新更广的视野加深对写作课程标准的内涵认识,更好地改进我国小学母语写作课程,增强其实效。

参考文献

[1]董蓓菲.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吴忠豪.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王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小学三、四年级写作标准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0(2·B).

[5]王志凯.中外母语课程标准中写作目标的比较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

育科学版),2008(03).

上一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