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

时间:2023-11-06 11:32:13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篇1

一、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

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对象,学校的任何一项管理措施都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让学生参与进来是科学合理的,也是极为必要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有很多。如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惩处制度,学生的每周大扫除制度,学生档案管理制度,三好学生的评定制度等,如果有学生参与,会使制度的制定更符合学生实际,制度实施起来也会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与支持。学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可以通过举办听证会的形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学生书信建议的形式。学生提出意见后,学校管理者必须认真对待,认真思考学生提出的意见。制度初步拟定后,也应尽快公示,让学生提出相关意见,结合教师意见,确定最终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学校管理者允许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有效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真正作用,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

普通任课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离开教师来谈学校教育的教学无疑是空谈。为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也应让任课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具体如下。

1.参与教师管理工作

教师管理制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学校领导工作的产物。为提高教师的满意度,学校领导可以考虑适当放权,对任课教师实施自治制度。让各教研室独立成立教师管理小组,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师管理制度。这样制定出来的教师管理制度更符合各科教师的实际情况,教师也会因为受到重视而自觉遵守教师管理制度。各教师管理小组需将本小组的教师管理工作情况定期向领导进行汇报,学校领导再根据各小组的汇报情况灵活调整学校的全体教师管理战略,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管理工作质量。除此之外,在学校的各种教师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应积极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进而发挥群言群策的力量,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

2.参与学校的行政事务

除了教师管理工作之外,学校还有很多行政事务,这些行政事务不仅关乎学校的整体发展,也关乎教师的个体利益。为提高学校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教师的参与是极为必要的。如学校在教育部门的评优评先工作中,可让学校普通教师参与进来。对学校如何迎接教育部门的评优评先检查与考核,提出宝贵意见。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教师的集体智慧,相信学校的评优评先工作也会更加顺利的开展。又如学校的校庆活动,从校庆活动的策划、组织及善后工作,都应让普通教师参与进来,发表看法与提出建议。

3.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让普通任课教师充分参与进来。如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如果仅由学校领导制定,往往会有失偏颇,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而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让普通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可以让学生管理制度更科学合理。我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做到了如此,每一项学生管理事务均让普通任课教师参与进来,普通任课教师已经成为我校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意义

在具体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问题上,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的学校管理实践表明: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是可行的,实施途径有很多。希望在未来,学校领导可以改变观念,以更加开放的心允许师生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总之,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参与,还需要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到该课题的研究中来,积极谏言,丰富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使学校管理制度能日益完善,得到广大师生的支持与拥护,使校园管理制度不再是一纸空文。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篇2

研究目的:总结“十一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寻找存在问题,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经济社会背景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和建议。

研究要点:①“十一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和基本经验;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政策环境和经济社会背景分析;③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④“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和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2、陕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研究目的:了解我省近几年来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展情况,理清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陕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状况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③推进陕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学前教育工作者、教师等。

3、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践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明确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对推进市(县)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探索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途径、办法、措施和督导评估制度,为我省有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意义;②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基础;③市(县)域内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措施和督导评估制度研究:④我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陕西省关于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指导意见。

参加人员:市(县)政府领导、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等。

4、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趋势与教育资源配置政策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近年来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数量和流动趋向的调查统计和分析,提出当前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城市化流动趋势所带来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的办法,以及我省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家长正确对待学生上学问题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近年来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②农村中小学生流动趋势和主要成因;③引发的相关教育和社会问题分析;④兄弟省市的比较研究及主要经验:⑤合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关于合理解决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问题和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的政策建议。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5、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省农村中小学发展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分析,提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农村特色的中小学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发展思路等。

研究要点:①我省农村中小学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②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中小学发展的主要诉求;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办学理念和发展途径:④推进农村中小学特色发展的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推进农村中小学特色发展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6、高中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国内外精英教育计划的了解分析,重点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学习方式、性格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作比较研究,总结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其培养模式。

研究要点:①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②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及成长要求;③当前学校教育模式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关系分析;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方式;⑤对我省高中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我省高中学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7、陕西省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校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典型经验,创新我省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手段与方法,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

研究要点:①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习惯养成问题分析;②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的现状与问题;③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应遵循的基本规律;④改进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的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8、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

研究目的:建立和完善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设计、开发一套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问卷,每年对全省市、县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中学(高中和初中)、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一次动态监测与评价,通过聚类分析,及时发现和掌握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研究要点:①建立和完善我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意义;②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标准问卷和指标体系研究;③2009-201 0学年度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分析;④加强和改进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标准问卷和指标体系;2009-2010学年度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分析报告。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9、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制度研究

研究目的:在全面掌握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改革要求和我省实际,明确各级基础教育管理、督导机构、考试(招生)管理部门或教科研单位在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提出具体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实施意见或方案。

研究要点:①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②质量监测与评价过程中各级教育管理和督导机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任务;③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工作的建议和设想。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方案。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0、陕西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现状调查和有关省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了解,结合免费义务教育、课改和学生流动情况,研究分析建立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提出陕西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现状调查;②有关省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③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性研究;④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1、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现状和利用方式研究

研究目的:摸清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真实情况,明确界定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产权和管理主体的办法,提出解决义务教育资产闲置问题的途径和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现状:②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产权与管理主体界定;③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置换与利用途径和办法;④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问题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调研报告;关于解决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问题的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2、陕西基础教育特色学校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具有鲜明发展特色和成功管理经验的学校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和总结其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和具有的鲜明特色,为其他中小学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推动我省中小学内涵式、特色化发展。

研究要点:①特色发展学校概念界定;②特色发展学校的主要特征及国内外特色发展学校介绍:③我省目前具有鲜明发展特色的学校及其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研究;④特色发展学校的成功经验对我省中小学校发展的启示。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媒体宣传文稿;陕西特色发展学校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汇编(8-10所)。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3、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品牌研究

研究目的:全面调查了解全省各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基本做法和特点特色,全面总结我省自2004年中央8号文件下发以来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突出“三讲两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的特色,对打造我省中小学德育品牌活动提出创新性、建设性的意见。

研究要点:①2004年以来我省中小学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典型经验、品牌活动及优秀案例:②全省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主要特点以及鲜明特色;③我省中小学德育品牌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形成规律分析;④打造全省中小学德育活动品牌的意见和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陕西省中小学生德育品牌活动优秀案例汇编。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4、陕西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研究目的: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摸清目前全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状况,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发展前景和方向,提出推进民办中小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②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的政策环境及前景分析;⑨教育发达地区关于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政策研究i④推进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调研报告;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民办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5、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研究

研究目的:以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为平台,为全省各级基础教育相关单位和师生提供内容丰富、质量优良、访问安全、操作简便的资源建设及应用服务,形成全省基础教育网络和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

研究要点:1、当前我省区域网络教学资源及校级资源建设现状与问题调查;2、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3、省级资源管理平台的维护及服务拓展;4、形成全省资源应用的推广、宣传及激励机制的研究。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全省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篇3

《意见》虽然不是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但是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系统构建校服治理体系的指导性文件,其出台具有重大的风向标的作用,为未来我国校服监管工作吹来了一阵东风。

校服管理的重点在监管

“校服被形象地称为中小学生的‘第二层皮肤’,其质量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式样影响学生的形象和气质养成。优质、合体、美观、舒适的校服是培育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团队意识、传播平等精神的有益方式,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探索。”《意见》中用短短的一段话对我国几十年来的校服存在及发展做了一个总体正面的评价。

据统计,当前我国中小学生校服覆盖率农村地区达到了90%以上,城市地区则达到了100%。

北京服装学院的廖青教授是我国研究儿童服装的专家,她曾在全国多个省市进行过中小学校服的调研活动。在调查中,廖青发现,在网上及媒体上被人无限诟病的校服样式问题,在实际调查中反而并不是那么严重,许多学生对校服在美观度和舒适度方面表示了认可。

校服管理中的重点应该是校服质量的监管,这关系到学生的群体安全问题。

“现在中小学校服的基本现状是管理基本上是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学生装归口管理部门,各地均有关于当地学生装的相关指导文件,全省统一管理各地区分别管理,学校自理等方式并存。”廖青说。

而校服的生产企业,全国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相对落后的地区,都是由民营中小企业、校办企业甚至手工作坊为主,这就为校服的监管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各地学生装均以运动装为主,少数学校辅以制服,价格普遍限定在40元/套―120元/套之间”。微薄的利润,让诸多大型服装企业对校服市场敬而远之,“因此就造成了如今校服生产被中小企业垄断的现象”。

“小企业一是技术设备上的标准可能达不到,二是光脚的不怕穿鞋带的,他们违法的成本比较低,大不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廖青说。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造成了校服监管的困难。

校服监管的另外一个难点在于标准的采用。

“其实目前在校服监管这个不是没有标准,反而是标准太多、太杂,有中央的、地方的,令大家在执行过程中比较混乱。”国家标准委员会工业二处的主任王莉说。作为纺织品标准的制定部门,工业二处刚刚制定了全新的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新的《规范》以标准“严苛”著称。王莉介绍,未来校服标准的制定,将以《规范》的内容和严格程度做参照。

“未来我国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贯彻标准的强制性。”王莉说。

纤检系统参与校服质量监管已有多年

从上个世纪末,安徽省纤检局就开始对省内高校学生的床上用品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到今天已经有将近20年的时间。高校学生床上用品和中小学生校服都是属于学校集团采购的物品,在监管上有极强的相似性。如今安徽省纤检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将高校床上用品监管的成功经验应用到中小学生校服的监管上,而安徽省的马鞍山市已经走在了前列,创立出了一套政府财政支持,多部门联动的有效监管体制。

其实不只是安徽,我国各地的纤检机构以不同形式参加校园纺织品服装监管的历史已有多年,这其中不但得到了宝贵的技术积累,也得到了和工商教育等部门合作的宝贵经验。

纤检机构参与对校服的监管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是纤检机构对棉花及纺织服装相关产品有质量监督的行政职能,参与校服监管属分内之事;二是纤检机构检验中心雄厚的技术基础和先进的设备优势;三是各地纤检机构拥有多年的纺织品监管经验,对高校学生床上用品和校服质量监管工作过程中也累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四是各地纤检机构往往与当地的教育职能部门打过交道,有较丰富的合作经验。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校服供应和验收应实行“明标识”制度,鼓励实行“双送检”制度。而这些制度在某些地区的校服监管中其实已经实行。以马鞍山为例,在企业生产服装之前,马鞍山纤检所会对企业生产所用的面料进行一次检验。通过对面料的检验,及时发现问题,企业避免了浪费人力物力加工,同时也可以较早地向上游进货厂商追责。通过检验的校园纺织品服装,质量标识应当完整齐全,并由检验部门出具本批次产品的质量检验合格报告。校方在接收时,也会以检验部门的质量检验合格报告作为依据。

除了在监管工作上下功夫,纤检机构在做好校服质量安全宣传工作方面亦有多年的实践。各种形式的“阳光纤检进校园”活动在各地展开。以上海为例,在这个暑假,上海市质检院纤维检验所就组织了由学生及家长组成的参观团,参观了纤维含量检测、甲醛/pH值检测、生态纺织品检测、服装外观及皮革检测等多个实验室,并重点参观了与学生校服质量安全相关的甲醛/pH值、禁用偶氮染料等项目的检测过程,宣传了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为校服监管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社会舆论基础。

新形势下新行动

凭借着自身的先天优势,纤检机构在未来的校服监管工作中必须要做出更多工作。

此次《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的出台,是我国校服监管工作进一步突破的契机。部分地区纤检机构已经开始联手当地教育部门率先制定地区性的标准。

据了解,湖南纤检局在关于《意见》的宣贯会上,已经迅速确立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校服监管工作五点具体措施:一是要积极向省质监局相关处室做好会议精神汇报,争取省质监局领导对校服监管工作的支持;二是要加强与教育厅装备处的联系,尽快联合发文,出台我省的贯彻落实意见;三是要迅速组织校服国家标准培训,让校服生产企业、采购方(中小学校)和监管部门尽快熟悉掌握标准,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采购和监管;四是要加强校服生产企业质量巡查,现场指导企业生产,督促企业履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五是要加强质量监管,从校服的原材料进厂到学校进货验收完毕进行层层把关,确保校服质量安全。

“纤检系统下一步面临改革关口,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工作机制和体制的转变。”张克才局长在安徽视察当地集团采购工作时说。他对进一步加强集团采购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进一步加强集团购买质量监控工作,不断拓展纤检机构的职能范围;二要公开透明开展工作,积极争取公共财政对集团购买质量监控工作的支持;三要保证廉洁行政的底线,做好廉政风险防控。”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评估;评估反馈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15-02

我国有组织的五年一轮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活动已走过近20年的历程,在这期间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高等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对高校的办学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高等教育评估可以反思高等教育政策,也可以通过高等教育评估来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高等教育政策的落实。此外,从高等学校大量扩招以后,高等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不论是在促进本科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方面,还是在改善高校的师生比不足以及教师结构不合理和学生人均均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等方面,毋庸置疑都起到了非常有益而且有效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教学水平评估这一组织活动的开展使得高校更加重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师队伍的整体均衡发展。在评估的过程中,无论政府的教育部门还是各高等学校都以大规模举动来关注本科教学水平,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显然,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疑是起到了很大的而且是有益的推动作用。可是,当我们在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以及人们对这项关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未来发展兴旺活动的种种议论甚至指责与批评。

笔者考虑到,由于高等教育的各类评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由大大小小很多类教育指标组成的系统工程。因此,本文只从评估的各类指标中抽出一类作具体的分析,主要是从办学指导思想评估反馈意见入手,探寻本科教学评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

一、关于教育教学水平管理的评估反馈

评估反馈是专家组对参评院校发展状况的一个总体评价。一般来说,评估专家组主要从总体印象、办学主要成绩、办学特色、问题与建议等几个方面对参评院校进行反馈。评估反馈作为专家组在为期六天的校内考察之后对学校做出的一个评价,总体上表达了评估专家们对一个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的意见受到参评院校很大的重视,是之后进行院校整改的主要参考依据。所以,评估反馈的内容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评估的实际状况。本文主要从办学指导思想的评估反馈中来分析评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下列举几个院校的关于教学管理的评估反馈意见:

“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有效”(福州大学)

“教学质量标准健全,质量监控措施得力”(中国传媒大学)

“教学管理科学规范,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有效”(集美大学)

“该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评建工作,认真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以评估为契机,积极开展自评自建,成效显著……优化教学管理队伍,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浙江大学)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抓住机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出了新的历史跨越。特别是开展评建工作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以评促建、改、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广大师生员工齐心协力、扎扎实实开展评建工作。通过统一思想、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学校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理念,逐步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坚持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构建了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塔里木大学)

从以上几个评估反馈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专家组对各个院校教学管理的评估反馈有个共同之处: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有效。这几乎是评估专家对所有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的反馈意见。当然,有了这样明确的肯定意见,高校就不会或者很少再对自己的教学管理队伍和教学质量监控进行反思,在所有的高校整改文件中仅有几个院校对教学管理进行了相关的整改。这充分说明专家组的评估反馈意见对高校的整改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专家组的反馈意见是高校整改指示灯,这盏灯的指示效果对我国高校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反观上述案例,我们不得不说,有如此重要作用的“专家组评估反馈意见”并非无可挑剔,其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二、评估意见反馈折射出的一些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准备,参评院校一般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的时候基本上在各项硬性指标上已经达标,比如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方面基本都能达到评估的要求。

以复旦大学为例:“全校现有教学管理人员150人,包括分管本科教学校长1人,教务处工作人员31人,院系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副系主任54人,教学秘书和教务员64人。教务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为39.5岁,既有具备多年教学管理经验的老同志,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同志。各院系主管本科教学的领导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硕士学位者16人、博士学位者30人,两者相加占院系本科教学主管领导总数的85.2%;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者50人,占92.6;平均年龄45.3岁。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副系主任大多数都有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其中,在本科教学管理岗位上工作五年以上的有24人),熟悉本科教育教学规律,年富力强,是保障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力量。院系教学秘书和教务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39人,占教学秘书和教务员总数的60.9;中级职称以上38人,占总数的59.4;平均年龄41.5岁。教学管理队伍稳定,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三年以上的有104人,占69.3。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同时也是院系的学术领头人。”从中我们能明显看出该校有着优良的管理队伍,整体上呈现出年轻化,无论是在年龄结构还是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上都体现出良好的比例状态。

(一)评估反馈意见厚“硬”薄“软”

从反馈意见上来看,专家组的目光聚焦在管理队伍的结构指标、管理制度体系、院校质量标准的建立等这些显著的“硬件”方面,而对于管理队伍的管理态度,以及教学管理与教学的关系处理等软性问题几乎没有涉及。然而,正是基于评估对硬性数字的重视和对这么难以把握的软性问题的忽视,导致评估在引导学校改善管理队伍结构等“硬件”面上的作用较大,而在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内涵发展上的作用却极小。

(二)评估反馈意见不明确

分析以上几个选取的反馈意见,我们不难看出这里对于教育教学水平管理的反馈意见颇有“应付”之嫌,一句“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有效”,或许可能对高校坚持刚性管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于高校管理的长期科学有效发展并非好事。由于没有明确自己的缺点所在,高校便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相反会沉浸在评建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中,贻误学校发展的大好时光。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也并不奇怪。教学管理态度、教学质量标准都是难以把握的问题,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关于高校质量的讨论,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专家也在积极的寻求解决之道,希望通过对高校质量问题的研究,以期能在理论层面上对高校的发展给予一些引导。在理论和实践都不成熟的情况下,专家组也很难在这方面提出很好的建议,避免因指出问题不完美而给自己的意见反馈造成麻烦。

另外,专家组的校内考察评估时间仅有短短几天,而评估的“规定项目”名目繁多。因此,在专家组走马观花式的察看中或者通过听汇报的方式中是很难把握参评院校的真实情况的;加之评估期间各高校基本上都是处于特殊的“运动”状态,所看到的有些也是经过“定做”的场面。在总体情况把握不准的情况下,专家组对参评高校的教学状况难以进行全面、准确和真实的判断,难以提出中肯、客观、合理的建议。在“和事老”思想的支配下,更多的专家就会选择“好话多说”的方式,给出大致相同的评估反馈意见。

(三)反馈意见的可信度值得怀疑

上文中列举的几个案例取自有着不同背景、不同办学资源、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但从结果中我们明显看出,几个反馈意见都是以褒扬的言词,以几乎相同的语气对各个院校的评估结果给出相对模糊的反馈意见。理论上来讲,评估专家对于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的高校,应该给出不同的反馈意见。趋同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人们对评估结果相同的院校作相同的看待,如此以来,这样的结果就相对来说有失公允,恐怕难以让大家信服。评估结果认定的可信性对参评院校是否能接受评估结果影响很大。参评院校总是更愿意接受值得信任的反馈。一所院校不仅会看自己的评估结果,同时也会比较同类院校的评估结果以及同样结果获得者的不同院校。在横向和纵向比较的过程中,一旦得知自己所得的结果存在不公平的倾向,他就会采取行动,不积极参与评估或者抵制这样的评估,这明显就与评估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尽管目前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学管理的评估反馈意见中也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并由此导致目前媒体和许多专家都对本科教学评估持批评态度,甚至建议取消本科教学评估。笔者认为不能因为一项制度存在某些缺陷就否认它的有益作用,更不能轻易取消一项制度,何况从总体上来讲,这项关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未来发展兴旺的活动已经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且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软硬件设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立的时间短,尚有广阔的提升空间。相比而言,国外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经过170多年的发展完善才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在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始于1994年,至今才不到20年的历史,由于制度实施的时间短,出现一些问题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能因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一棒子打死,我们可以肯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以上这些缺陷会逐步消除,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天元.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9).

[2]余远富.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6).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篇5

一、 团队参与:中小学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有效形式

1.意见参与、工作参与、高度参与: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常见形式

国外有学者在对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后指出,学校组织中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主要包括三类:意见参与(Suggestion involvement)、工作参与(Job involvement: individual job enhancement or work group enhancement)和高度参与(High involvement)。

意见参与是一种基于个人感受的意见或建议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发表各种意见或建议的机会,这些意见或建议包括学校组织的现状或未来发展性问题;当然,这种参与形式也为教师们了解学校组织的更多信息,获得学校组织的决策状况,分享学校组织的认同等提供了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学校决策而言,意见参与并没有对学校决策及其决定产生明显的影响,并且常常只有很少比例的教师的意见或建议在决策中被考虑。尽管如此,由于意见参与与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科层性和服从性的适恰性最好,所以,它成为了中小学最容易实施也是最典型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

工作参与是一种基于工作改善的再设计参与形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基于个人工作改善的工作参与和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基于个人工作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改善自身工作的机会,比如给予更多的重新设计自身工作的机会,给予更多的自我决策和管理权限等;然而,由于教师们认为这会导致更多的竞争,因而其效果并不好。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改善团队的机会,教师们必须超越“学生导向”和“班级导向”,从“学生导向”出发重新思考各个教师及其团队的教育教学工作,包括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团队绩效、团队成员为达成团队目标而承担的责任、团队成员作出个人或团队决策的技能、团队成员的人事决定、团队绩效评价、团队薪酬评估等。尽管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相比于前两种形式在现实学校中运用得更少,但是,它更符合教育工作整体性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高度参与是一种基于学校改进的参与形式,前面所谈到的建议参与、个人工作参与、团队参与也是其参与的内容,但其出发点是学校组织的标准或影响。它不是从个人的感受、个人的职位、团队或工作部门的职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是站在“学生导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学校组织的全局性问题,包括财政、法律、人事、学校的工作过程及其管理基础等。事实上,高度参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它意味着学校组织的每一个方面及其运行机制都得到重构。

2.工作参与中的团队参与:有效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形式

在以上几种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中,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是最有意义也是最有可能引起变化的参与形式。意见参与虽然最容易实施,但它不易产生效果;基于个人工作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虽然有意义,但是它被学校内部教师们心目中的平均主义限制;高度参与实施起来不仅最困难,而且还会遇到学校以外的各种阻碍因素的制约。相比而言,只有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是最有希望实施并取得大量有意义成果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

如果说,这个结论还只是国外学者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的结果,那么,最近我国学者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则用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个结论的有效性。“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主要包括参与行政事务、教学事务和后勤事务),主要以‘不参与’和‘参与提供意见(即意见参与形式)’居多,而教师期望则以‘参与共同讨论’和‘参与团体表决’(即团队参与形式)为主。”

二、 团队参与的心理效应:中小学教师团队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心理效应

团队参与形式之所以在参与决策和管理中得到中小学教师的青睐或向往,是因为团队参与有着与个体参与不一样的心理效应。

1.利益效应:团队参与更能让教师明晰决策和管理的利益所在

人是作为利益的追求者而存在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本身是教师的一种利益表达方式,利益追求是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最大激励力量。因为,有利益追求才会有参与决策的意愿,而意愿原则是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首要原则,“若教师无参与意愿却要强制其参与时,决策参与则成为‘工作上的应付’而非‘精神与情感上的投入’,这样的决策参与效果必定十分有限。”从客观上讲,学校的每件事务,包括教学事务、行政事务和后勤事务,都与教师的利益存在着相关性,只不过,有的是直接相关,有的是间接相关,所以,教师应该对学校所有事务的参与都具有意愿或积极性。显然,这与现实生活并不相符,教师并不是以同等的意愿或积极性来参与每件学校事务。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形,主要是因为教师从主观上并不都能在每件事务中感受到自己切身的利益追求。

教师职业的“专业个人主义(professional individualism)”特征加剧了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利益追求的“短视”。真实的学校场景中,教师大多数情况下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时刻变化的种种问题,“孤立或孤单”是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中的状态。从教师个人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角度来看,因为教师是专业个人主义者,所以,教师可能关注更多的是与学科或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有关的实施问题,他认为这里面有他的利益追求所在;而对学校的整个课程设计或教学决策等事关教学管理的决策问题没有多少关注,对许多学校行政事务和后勤事务等决策问题更是无暇顾及,他认为这里面少有或没有他的利益追求所在。基于此,对于有些意识到利益追求的问题,教师还是比较热心地参与的,尽管参与没有效果,利益追求也得不到满足;但对于大多数没有意识到利益追求的问题,教师不太热心,甚至比较冷漠(当然,这与学校传统上不让教师参与更多的宏观决策也是密不可分的)。我国学者不同时期的调查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和关涉到自身经济待遇问题上,教师不仅希望有权参与,而且希望有权监管”;“对于诸如学校基建承包与质量、办学目标与发展战略等与教师切身利益直接关系较为遥远的内容,教师表现出不参与的意向”;“一部分教师受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影响较大,对参与学校决策‘望而却步’或‘不敢奢望’;而另一部分教师有一定的参与意识,渴望参与学校决策”;“部分教师参与学校决策意识淡薄,不关注教学事务以外的管理工作”。

“部分参与,部分不参与(教师实际参与状况);部分应该参与,部分不应该参与(教师期望参与状况)”,这种状况难以体现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更难以真正激发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如何增强“所谓遥远的学校事务”与“教师切身利益”的相关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师的利益追求或教师感受到的利益追求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果教师仍是“一门课、一张备课桌、几个班级”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大多数学校事务就必将在教师的利益追求或教师感受到的利益追求之外。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创建团队,并通过团队事务来参与学校事务。在团队创建过程中,个人事务逐渐上升为团队事务,一些原来属于学校事务的部分也下降为团队事务(团队拥有许多决策自,这是学校建设团队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本身就扩大了教师的利益追求,也能让教师感受到更多的利益追求,以及引导教师不自觉地参与更广泛的学校事务。

2.权力效应:团队参与更能让教师体会到决策和管理中自身的影响力

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意味着教师享有一定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这是参与决策和管理与单独决策和管理或形式上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根本不同之处。根据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可分为政治权力、组织文化权力和个人心理权力。政治权力是指教师在法律法规上享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组织文化权力是指学校中形成了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共识价值观,也制订了保证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个人心理权力是指教师因具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效能感而愿意积极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态度。

从政治权力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享有广泛的参与决策和管理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0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7条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这些规定基本上保障了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政治权利(由于权力和利益是直接相连的,因而这里用的是“权利”,它包括了权力)。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不仅要得到法律的支持,更要获得学校组织文化,尤其是领导和管理者群体亚文化的支持。由于传统学校组织文化的命令――服从性特点,许多教师即使是参与了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也倾向于迎合领导和管理者的想法或要求,而不是拿出对抗,甚至是不一致的想法。这使得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学校组织文化权力弱化,所以,尽管大多数学校制订了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制度,但是从学校实际情形来看,鼓励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共识价值观并未形成,这直接导致了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制度及其活动流于形式。如果说,政治权力反映的是国家规定教师对学校的影响力,组织文化权力反映的是学校对教师(当然也包括其他的教职工)的影响力,那么,个人心理权力反映的则是教师个人对其他教师个体、对教师群体、对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乃至对整个学校的影响力。相比较而言,三种权力中,政治权力强,组织文化权力较弱,教师个人心理权力最弱。

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形式表面上看是团队参与形式,但受较弱的组织文化权力的影响,教代会参与形式实质上已经蜕变为个体参与形式,再加上教师无法感受到个体的心理权力,所以,教代会参与流于形式就不足为怪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高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个人心理权力,进而改变原有较弱的组织文化权力。恰恰在这两个方面,团队参与有助于达成目标。在各种各样的教师团队创建过程(这意味着团队参与是离不开团队创建过程的,这也是传统教研组参与、教代会参与与团队参与的本质区别)中,教师之间形成了合作、互助、信任、共享的团队文化,紧密结合的团队文化取代了原有的松散模糊的组织文化,从而赋予了教师新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组织文化权力。至于个人心理权力,教师团队成员之间因为具有畅通的沟通渠道、分享的信任氛围、互助的角色扮演和良好的合作技能,所以,无论是团队内事务,还是团队外事务,作为团队成员的每名教师都能尊重、采纳其他教师的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并使每名教师都能感受到自己意见和建议的影响力。

3.成长效应:团队参与更能促进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与其成长共进

学术界对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认识,一般是从“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的角度去理解的,即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可以吸纳教师们的信息、思想和智慧,而这无疑有助于减少学校决策中的失误和不合理因素。事实上,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还有另一个重要内涵,即通过参与决策和管理,转变教师对决策和管理的态度,提高教师对决策和管理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对于每位教师而言,学校的决策要变成自己的行动,必然进行个人性再决策,即结合自己的情况,理解决策,变更决策,或者对抗决策。在“决策――执行”的价值取向下,人们是看不到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态度转变涵义的;只有树立了“决策――执行(再决策)――行动”的价值取向,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态度转变涵义才会显现出来。因为,教师的行动并不是在统一的学校决策和管理要求下被动做出的,而是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对照统一的决策和管理要求,主动做出的。根据群体审议理论的精神实质,学校决策和管理只是解答了实践问题,实践问题的最终解决在于教师的再决策及其行动。从“解答”和“解决”关系的角度来看,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的态度转变这一层涵义更重要。“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让教师参与学校的政策制定和决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士气、工作热情和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同时,教师也更为欣赏那些能让自己参与决策的管理人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的“士气”、“工作热情”、“满意度”、“欣赏”等心理的产生,无不与“态度转变”密切相关,而“态度转变”是教师成长的最根本方面(相比于教师知识的增多,能力的增进而言)。正是在这个方面,我们认为,个体参与可能限制了教师的态度成长,而团队参与肯定会促进教师的态度成长。

三、 结语

团队参与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教代会或教研组等团体或部门式参与,它是在创建现代团队的过程中通过团队形式而进行的参与。团队的创建过程必然会产生团队事务,团队事务事实上就成为个人事务和学校事务沟通的桥梁。采用团队形式参与团队事务或学校事务,有利于教师明晰参与学校所有事务决策和管理的利益所在,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强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采用团队形式参与团队事务或学校事务,有利于从根本上松动滋生原有较弱的组织文化权力的土壤,形成学校范围内的较强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共识价值观,进而形成较强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组织文化权力,并在这个过程中生成教师的个人心理权力或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效能感;采用团队形式参与团队事务或学校事务,有利于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决策,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态度及日常教育教学习惯和行为,形成新的教学态度及适应时展需要的教育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 [美]Pounder,Diana G..Teacher teams: Promoting teacher involvement and leadership in secondary schools[J].High School Journal,1996 /1997(12,1).

[2] 楚江亭.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9(8):39-43.

[3] 尹晓敏.教师参与高校决策:合理性及其限度性.教育科学,2006(5):68-70.

[4] 李永生.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34-37.

[5] 林成堂.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现状的调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43-45.

[6] 徐玉珍.群体审议――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一个参考框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4):23-34.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篇6

那年年底,我走马上任海口市第十一小学校长。这对于我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组织上对我的肯定和信任;忧的是,毕竟十一小是一所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文化底蕴且又不失特色的名校,这样的家业我能否经营得好?尽管此前有着多年名校的管理经历,但毕竟只是一位副手的经验。怀揣着对原工作岗位的不舍和对新岗位的疑虑,我拨通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的电话,电话那头,老领导免不了很多激励的话语,但是最后语重心长地说:了解和尊重,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基石……挂了电话,我反复斟酌着他的话语:了解,那就是要清楚地认识事实的本质,处理问题不能操之过急;尊重就必须要学会理解,要坦然面对。我明白,其实领导是希望我做人要“稳”,做事也要“稳”。

在原工作学校――海口市第九小学举行的送别会上,面对老师们不停的鼓励和信任,我的眼睛红了,我最后一次感受到九小群体的和谐和融洽,这就是我在九小担任副校长几年内,尊重和理解教师的结果。经过一个寒假的思考,我的心里基本有了个底。就这样,我带着领导的嘱托、同事们的鼓励和社会的期待上任了。

每一天,老师们按部就班,学校沿着原来的发展轨迹稳步前行。在第一个学期里,我经常在两个校区之间来回穿梭着,我每天跟老师们谈论着、倾听着、记录着、思考着……一个学期过去了,我很快融入了十一小的集体。有的中层干部开玩笑说:校长,你真的一把火也不烧哦。我笑了:火?烧哪一把?怎么烧?这些你们想过没有?听了我的质疑,他们沉默了。尼采有一句名言:“存在即合理”,新上任的一个学期中我没有进行大的制度创新。我认为改革与创新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管理经验而言我的前任校长比我要丰富得多,而且学校原有的规章制度都是经过前任领导班子反复研究并经过教工大会讨论通过的,既有制度上的严肃性,又有实践上的客观性,所以我坚持没有充分可信的依据不作否定、没有充分完善的方案不作调整。我想,对于一位刚刚上路的新手而言,猛踩刹车、急打方向都有可能造成熄火甚至事故,而当一所学校已经呈现出一种比较良好的成长态势,借助惯性、以静制动也应该是新校长一种管理策略,它可以让我们在这份宁静中去观察与思考,去充分了解和分析学校管理中的得与失,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这或许就是当初老领导所希望的吧。

上任的第一学期,恰逢海南省进行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然而改革并非说改就改,如何改?标准是什么?上级要求学校尽快拿出一套实际可行的方案。作为一所重点学校,我们被列为试点单位。接到这个通知,我懵了。工资待遇历来就是最敏感的问题,弄得不好,反而会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学校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我心里也很清楚:绩效工资方案内容涵盖学校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既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标准,又是学校发展的决策导向。我深知,经过一个学期的熟悉了解,很多内部问题都能随着绩效工资改革迎刃而解。然而,时间的紧迫,加上许多暴露出来的问题尚未得到合理解决,“新病旧痛”如何综合治疗?面对上级的催促,我开始失眠了。我想起了老领导的嘱托:尊重教师的意愿。于是,校办公室根据学校存在问题制定出了《绩效工资实施征求意见稿》并发放到年级组中进行讨论。一天后,征求意见稿收上来了,看着寥寥几笔的意见,且没有什么尖锐之处,我略显欣慰,或许是教师们对意见稿很满意吧,于是《绩效工资实施草案》出台了。为了充分显示学校办学的民主性,《草案》经过两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会议的讨论,最终确定了《实施方案》。学校工会主席向我提了个建议:还是开个教代会讨论通过吧。我正有此意,便默许了。

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会场非常安静,经过对上级政策和学校实施方案的解读,教师们对学校的决策已经有了更深地了解,他们听得很认真,生怕漏掉某个字眼。会议的举手表决环节,大家都纷纷举手表示同意。看着大家这样负责任的态度,我倍感欣慰。很好,同意通过表决的远远超出半数。就在我准备长吁一口气时,一位上了年纪的女教师站了起来――年级长陈莲花老师。她情绪激动地问:“校长,我有意见可不可以提?”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我有点纳闷:怎么回事?这不是分明扰乱秩序吗?按会议规定,在举手表决时只要超过50%的教师同意就通过该方案,这一点她是清楚的呀。当初不是下发了征求意见稿了吗?还有什么意见要提呢?这时,会场一片骚动,似乎也有个别人在旁边煽火的迹象。我定了定神,和气地对她说:“有意见就应该提嘛,您说吧。”她三步并两步走上主席台,激情洋溢地把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和建议说了出来。最后,她还特别强调:“尊敬的潘校长,我知道您在九小的时候就是一位深受老师爱戴的校长。我为什么选择在今天,在这样的场合向学校领导提意见,是因为以往很多时候,我们老师提的意见,学校领导并不放在心上,我们希望您是一位听得进意见的校长。”她的话语略显尖锐,台下开始有人发笑了,似乎在看我如何收场。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征求意见稿中寥寥几笔意见的原因。我思量着她的“弦外之音”,斟酌着她的意见,并无不妥,矛头直指方案中的缺乏人文性的评价机制。我突然警醒:制度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缺乏人文性的评价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谈何发展?我感谢她,感谢她能及时的“提醒”,我也很欣赏她,欣赏她敢说的气魄,欣赏她站在学校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敏锐洞察力。望着台下一双双期待的眼神,我看了看时间,天色已经太晚,我对大家说:“陈老师的意见提得非常好。这说明我们之前的工作没有做到位,针对陈老师刚才指出的问题和意见,我们一定认真考虑并加以修改。我建议,在充分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再召开一次教代会讨论通过该方案,争取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在此,我代表学校新的领导班子感谢陈老师提的宝贵意见,同时,郑重承诺:我们将诚恳地接受教职工们的监督和批评,也欢迎大家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对于你们的意见和建议,只要是对学校发展有利的,我们都将接纳……”语毕,会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是老师们对我的肯定,更是老师们对我的期待。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篇7

一、增强民主意识

要破解教代会上的“假民主”,管理层和教师思想上必须要有“民主”意识。否则,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民主。思想先行,民主才能落实在实践之中。

1.增强领导民主意识

管理层,特别是校长,要有“民主”意识,认识到教代会不是“捣蛋会”,教师不是管理层的“死对头”,是帮助学校发现问题、清除隐患和促进学校发展的“催化剂”。校长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敢于在教代会中坚持民主,鼓励教说出真实的心声,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帮助发现学校管理的“死角”,促进学校安全发展。

2.增强教师民主意识

教师要有主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意识。参与学校管理是教师的权利,教代会是参与学校管理、维护教师权益的重要途径,教师或教师代表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在教代会上对不正确或不完善的条款发表不同意见,主动维护教师权益,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3.增强教师“大局”观念

学校管理层之所以推行“假民主”,教师或教师代表的视野局限性是一个主要原因。制定绩效工资方案时,许多代表只维护自己所在群体的利益,反对不利于自己群体的条款,不顾大局,不考虑整体性利益,导致学校管理层无法实施“民主”。教师或教师代表要拓宽视野,开阔眼界,通盘考虑,既关注教师群体利益,又兼顾“小集体”的个体利益,使整体性和个体性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二、增强过程民主

许多代表在教代会上不敢表达个人意愿,他们认为,对一些条款的意见和建议也是一种隐私,应该予以保护,以防代表因意见与管理层不符,而被打击报复。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会就需要关注教代会的过程“民主”,让代表在民主的气氛下,表达自己所代表群体的意愿。

1.保护教师隐私

在表决绩效工资方案时,为了“贯彻”管理层的意愿,变相地给教师增加压力,获取教师“支持”,召开教师会时,排好了座位表,打印发放,每位教师对照入座。会议发放的书面材料,全部对应的标有教师座位号。最终,表决结果朝着管理层的意愿发展,一次性通过。教师认为个人的意见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即使有意见,想表达,内心却存在不安,不敢表达。作为教代会的组织方,工会应主动向管理层建议和要求,不得排定会议的座位,参会人员随机就座;发放的书面材料不得编号,随机发放,无序收取,充分保护教师的隐私。

2.改变表决形式

会议上,就某一问题或草案征求意见时,进行大会表决,因为是在管理层的目光注视下,代表迫于压力,几乎全部都举了手,有不同意见的也违心同意。其实,大会表决也可以采取另一种形式,每位代表都有无编号的书面材料,可以采取书面表决的形式,签署“本人同意”“本人不同意”或“本人对XX条款存在看法,认为应该修改为……”。书面表决可以规避大会上的压力,也不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可以大胆发表不同意见,畅所欲言。

3.加大监督力度

教代会或教师会,必然会有教师因特殊情况无法参会,按照规定需要指定他人代为投票。因绩效工资和岗位晋级都比较敏感,一些教师对代为投票人的资格产生疑问,并对人是否遵循本人意愿进行表决表示怀疑。还有少数教师对学校指定的统计人员有看法,对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存在异议。工会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人的资格进行复核,必须要持有委托的书面委托书,并明确说明人意愿为本人意愿。对于统计人员的确定,工会需按照不同教师群体分类,推荐统计人员备选,经全体教师书面表决后确定。

三、破解提议难题

很多教师对学校的工作具有独特的看法,很有价值和意义,值得关注。但往往因为认识上的不足,或难以被管理层认可,而被“少数服从多数”,遗憾地摒弃。具有民主意识的学校管理层,可要求工会指导教师采取一些特殊的方式,收集对学校建设具有价值的提议。

1.“集体”呈现

教师中必然具有很多的群体,如,后勤教师、教辅教师、一线教师等。当个人有较好的提议时,可在群体中形成一致意见,将个人提议上升为小“集体”提议,以“集体”意见的形式呈现提交,引起管理层及参会代表的重视。

2.联名表达

个人提议对学校建设具有很大促进意义,但没有被管理层足够重视,工会可以将意见收集,向教师阐明促进作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获取教师认同,并签署本人意见,联名表达,达到一定比例后,提交学校管理层调研。

3.集中研究

对于具有较大意义,但是教师联名不足的提议,工会认同意见的情况下,可由工会主席提交学校管理班子,集中研究,以班子讨论的形式确定提案的可行性。通过,则提交到教代会;不能通过,则否决。

破解“伪民主”“假民主”,关键在于“人”的意识提高和工会组织自身建设的加强,正确履行工会职能,才能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

对小学学校管理的意见篇8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教学质量

教学与管理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管理是促进教学落实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小学教学质量需要学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管理工作来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但从现实的情况看,当前学校管理工作,特别是一些小学学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距离社会、家长的希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方面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当前小学学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从管理工作的目的性而言,当前许多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依然将知识的传授作为管理工作的唯一目的,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给予的关注不够。表现在教学的安排上对所谓的“主课”给予极大的倾斜,而对体音美等科目则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学校管理工作重心的偏离。

2.重学生管理,轻教师管理。从管理对象方面来看,将学生作为管理的重点,忽视教师这一教学关键因素的管控。在学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往往给学生设立了相对严格的管理规范,而对教师管理则依靠教研组和教师的自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3.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提高。在管理的重点上,往往将学校硬件建设作为管理的重点,而忽视了对学校文化层面、师生精神层面的管控。一些学校将学校管理简单地归纳为,硬件管理、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层面,而对学校文化建设、师生精神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4.重强制管控,轻沟通交流。在管理方式的选择上,学校忽视了师生民主意识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依然采取指令式的管理模式,而缺乏与管理对象之间的有效沟通,造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紧张氛围,制造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构建学校内部的和谐关系,使得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不够融洽,管理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信息反馈,从而加剧了相互之间关系的紧张。

二、提高小学学校管理工作质量对策分析

学校管理工作作为连接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桥梁,对提高教学质量、密切师生关系、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上下都应当将提高学校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

1.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工作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指令式的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将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一是积极为教师服务,认真听取教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及时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积极为学生服务,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家长、学生对学校、对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真正将学生的位置突出出来;三是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真正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职能。

2.坚持素质教育为根本。深入领会新课改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突出出来。一是转变教师观念,特别是一些担任体育、美术等科目的教师,要加强其对本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物质保障、奖惩措施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在管理工作中,在教师培养、课程安排、教学保障等方面,多给予关注,从而提高相关教学活动的质量;三是营造创新进取的教学理念。素质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吸纳学生的意见建议,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真正使学校变为学生的学校。

3.加强教师的管理力度。突出教师管理重点。一是加强对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对新技术的应用,教师的能力高低对教学活动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始终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素质能力。二是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主动听取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之中,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密切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三是构建教师教学的网络平台。构建学校管理系统,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学校管理的时效性,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4.加强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学校管理机构人员坚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言行,形成团结务实的工作氛围。一是讲民主。做到小事勤沟通,大事多商量,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二是做表率。“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必须先做到”,全体人员树立起学校发展和服务至上的思想,做到以自身的实际工作感动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教师,以自身的言行感化教师。三是重廉洁。坚持做到把好名誉关,树立良好工作形象;把好权力关,树立服务形象。学校管理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员之间在政治上成了志同道合的同志,在思想上成了肝胆相照的知己,在工作上成了密切配合的同事,在生活上成了互相关心的挚友,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虎燕化.小学学校管理之我见[J].新天地,2011(12).

[2]卢世勇.浅议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学校管理[J].中国校园导刊,2011(1).

上一篇:校园危化品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学校体育管理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