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情境教学探微

时间:2022-09-08 06:37:29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情境教学探微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可联系实际,应用乡土地理知识,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也可用幻灯、录像以及电脑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形象演示,把学生思维迅速带入具体的地理场景中;其次,可直接挖掘教材本身的内容,如现行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栏目就已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对宝钢、鞍钢这两大钢铁工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可创设这样一组问题情境:宝钢和鞍钢是我国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一个位于东北辽宁省,一个位于华东上海市,两者在资源条件这个区位因素上有什么不同?这就进一步涉及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资源缺少的沿海地区布局这样的一个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上海是一个特大城市,宝钢的布局需要考虑哪些环境要素?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濒临长江?从市场和资源这两个区位因素考虑,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由于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二、创设实践活动情境,锻炼学生意志

例如:“在商业中心布局研究”一例中,从地理环境(附近交通、居民点、竞争对象)到商业城内部商品结构的调查,都要由学生实地调查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怎样使用地图、怎样获得所需资料、如何与陌生人沟通等。而这些实践体验的宝贵之处就在于能帮助学生锻炼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享受与他人成功交流的喜悦,由此逐步形成社会化的人格。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思想情感上都会有进步和提高。

三、创设激励情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在介绍完三圈环流形成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后,我请一位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判断风带中的风向,他一时不知所措,我就耐心地引导他伸出右手,手心朝上,四指所指方向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所指方向即为该风带的风向,进而鼓励他用左手来试着判断南半球风带的风向。当我带着赞许的口吻说:“你不是判断得很好吗!”他的眼神、面容流露出的不仅仅是掌握了新知识后的满足感……

四、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要尽可能多地营造一些面向全体学生的操作情境,如查找资料、动手实验、演示、观察现象、电脑上网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学习,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例如学习第一单元“宇宙环境”中的“地球自转”一节,讲解地球自转方向从南、北极上空向下观察有何差异时,全班同学每人一个地球仪,使每位同学都能动手演示,对于“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转”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得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再如利用学校的天文望远镜组织学生观察月相,有代表性地选择了朔、望、上弦、下弦四相,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记录。一个月后,绝大多数同学均能准确理解“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的涵义。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少说多干,在干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五、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当遇到地理名称时,要求学生应该想到:这属于哪一类地名?是农村、城市呢,还是矿区、地形区?分布在什么位置?范围多大?与周围的地理事物有何联系?与同类的其他地名有何区别?当遇到地理名词时应要求学生思考:该名词是如何定义的?哪是中心词,哪是修饰词?其内涵是什么,外延又是什么?能否具体化(举例)?当遇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或者随时间的变化时,要想到:这种时空变化有没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当某一地理现象的表述在前后不同章节出现时,要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当某一地理对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时,则要思考:它们在纵向上有什么不同?当某一地理对象在同一时段存在于不同地区时,要思考:在空间上它们有什么差异呢?

由于地理事象间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在教学时应要求学生思考:这事象与那事象有什么样的联系?譬如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各类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等。针对抽象的地理原理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热点问题要想一想:从地理角度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它有哪些基本观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不利影响?如何消除不利影响?……意识决定行为,问题意识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读书态度,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其读书的目的性、指向性也更加明确,就能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

高中地理新教材为情境教学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教师应因“材”施“教”、因“时”施“法”,不仅将教材的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增强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心理优势”,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同时,地理教师也只有改变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落实新大纲、用好新教材。

上一篇:激活语文课堂生机的途径探究 下一篇: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