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祈望“和谐”

时间:2022-09-08 02:27:03

语文课堂教学祈望“和谐”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和谐教学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意志、独立追求和具有强力生存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的新型人才的催化剂。和谐教学是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的和谐的律动;是课堂教学中淡化“教育”意识,强化“学习”意识;是把课堂上的“评价”交给学生。总之,语文教师在创新教学中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最大化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和谐;尊重;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精神,有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和谐教学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意志、独立追求和具有强力生存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的新型人才的催化剂。因此,语文教育更加祈望这种教学。

1和谐教学是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和谐教学的前提。语文教学是在师生中进行的有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开放型的社会人际交往方式,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应该民主、平等,没有师道尊严至上,废除了专制、强迫、惩罚,也没有学生在学习上的胆怯、被动和机械,课堂气氛既紧张、严肃又愉悦轻松,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在这样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以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为学生大胆思考,思维活跃,灵感火花迸射培植松软、透气、肥沃的“土壤”。

2和谐教学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所面临的是一群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他们是具有自己主体性的活生生的特殊化主体,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具有极大潜能的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要切切实实的尊重与确立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力弘扬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主体参与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到自己不仅是一个学生,而且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会增强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由此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

3和谐教学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与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的和谐的律动

语言教学中,语言文字就像两只翅膀,学生凭借两只翅膀在广阔的天宇和深邃的心宇中飞翔,俯瞰一切,感受一切,描绘一切。灵敏智慧地激扬文字,酣畅淋漓的倾吐话语,尽善尽美的展示生命。不存在谁必须回答谁的问题,也不存在同一的唯一的标准的答案;课堂上不存在对于错的判决,只有精彩与不精彩的差异。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一切,而不是束缚学生于一点。教师不再是简单灌输解答,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生机勃勃的互动场面。

如:《愚公移山》的教学片段

师:《愚公移山》塑造了愚公这位大智若愚的形象,其成功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生:(举手提问)除了移山,愚公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规律考虑问题正是迸发创新意识的绝佳契机)

师:(鼓励的口气)你认为还可以怎么办呢?

生:山不转水转,愚公可以搬家,反正用不着那么愚蠢。

师:愚蠢?为什么这样说?

生: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而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移山,不蠢又怎样?

师:照你这样说,你象智叟一样聪明。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分小组讨论,教师一句话,使课堂气氛轻松了许多,同时教师机智地将球抛给了学生)

生:我觉得愚公不愚蠢,他是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生:智叟不智,他想阻止愚公移山是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的。

生:我认为愚公克服困难的精神可佳,只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欠商量,搬家不失为一种策略。

师:精彩极了,同学们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问题,值得老师向你们学习。

4和谐教学是淡化“教育”意识,强化“学习”意识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一个“导”的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把知识注入给学生,把学生引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中去遨游。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是真正的自学,学生的讨论是自发讨论,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试试看”“我能行”的场面。下课后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依然高涨:操场上一位学生远远地就向教师大喊:“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比您的更简单”“老师,我是这种观点”。学生与老师之间是平等的,二者可能为一个问题争的面红耳赤,按照这样的设想,我觉得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这样的良性互动教学,才会使一个个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5“和谐”教学是把课堂上的“评价”交给学生

为培育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教师要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组织讨论,要善于运用评价的“诱导模式”。比如,“他读的怎么样?”“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这样的回答全面吗?说说你的观点怎么样?”。这样,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其在课堂上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在学生逐步适应提问、评价模式,并自主参与评价的基础上,可让其把握评价的“探索模式。如,“我认为某某说的有道理,因为…”“ 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对,因为…”这样评价语言的使用不仅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而且能拉近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总之,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经济的发展,知识的竞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教育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创新教学中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最大化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上一篇:情境教学在《导游基础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