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及治理对策

时间:2022-09-08 12:23:04

【前言】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及治理对策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前提条件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在我国较为普遍,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有其客观原因。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是由法律制度规范的,比如:《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及治理对策

【摘要】本文解释说明了盈余管理的含义,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动机,列举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并通过以上分析论述提出了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的构想。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与性质

所谓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以获取一定的自身利益为目的,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运用职业判断编制会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来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虽然盈余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利润操纵,但它又同一般意义的利润操纵有所区别。“利润操纵”是指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人为地虚增虚减利润。而“盈余管理”则是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在职业判断中规划交易,使得企业的经营行为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公认的会计原则。

需要指出的是,盈余管理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其一,可以通过调节企业的收益来帮助企业合法合理的调节当期应缴税款额,取得税款的货币时间价值。其二,在合理范围内谨慎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维护企业和其它关联者的利益。其三,合理的盈余管理也有利于进一步激励管理者的创新能力。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前提条件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在我国较为普遍,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有其客观原因。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是由法律制度规范的,比如:《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都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做了规定。已颁布的相关法规虽对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内容有所规定,但如何具体操作尚不能完全找到答案。

(二)有关管理部门执法不严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虽然已出台的法规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做出了一定的规范,但是,现实中存在违规却没有受到处罚的行为依然存在。有关管理部门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少数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

企业上缴利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当有些企业特别是地方知名或支柱企业实际效益欠佳时,一些地方政府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默认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对内部或外界的监督审查亦采取地方保护主义。

(四)中介机构未能进行有效披露

财务中介机构独立性差,风险意识薄弱,与公司存在利益关系,为了维持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和眼前利益,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

(五)我国证券市场监督体制不合理

中国证监会在股票上市过程中,承担了一个全能的角色。一方面,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护人”,中国证监会不希望企业借助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上市,也不希望上市前的这类会计信息引发资本市场危机;另一方面,中国证监会又是政府职能部门,它理应贯彻中央政府的主要政策。

三、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关联交易成为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初始的内在缺陷,造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严重失衡,母公司一股独大现象严重,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关联交易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是通过合法不合理的方式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将关联交易的利润向上市公司转移,而亏损则转出上市公司。当然,也可能出现将利润向母公司转移,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具体情况要视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而定。

(二)通过资产重组转让操纵利润

1.资产置换。即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与其他公司的优质资产置换,同时确认资产的增值收益。

2.对外收购兼并。即廉价收购非上市企业盈利较高的下属企业。

3.对外转让资产。即上市公司以外的企业(如大股东或同属母公司的其他子公司等关联企业)高价购买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

4.债务重组。即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由于在债务重组中会产生一定的重组收益,

因此一些上市公司也就在债务重组上做文章,进行盈余管理。

(三)利用虚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

资产是指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而虚拟资产是指: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但由于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资产科目。由于虚拟资产并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即使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列入资产负债表,严格来说,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有些上市公司通过调整虚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把该科目作为利润的“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也是国有上市公司用来调节利润,导致虚盈实亏的惯用手法。

(四)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在其投入使用前,可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利息资本化本是出于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区分资本性支出和经营性支出的要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滥用利息资本化的规定,蓄意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

利用利息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更隐秘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五)利用调节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进行盈余管理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主要用于反映除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以外的其他款项。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然而,许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这两科目期末余额巨大,往往与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余额不相上下,甚至超过了这些科目的余额。出现这些异常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许多国有上市公司利用这两个科目调节利润。具体做法一般是:其他应收款往往用于隐藏潜亏;其他应付款往往用于隐瞒利润。

(六)出售股权投资

目前,我国对股权投资的会计规范尚不严格: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按所收到的处置收入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这给上市公司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有了可乘之机。上市公司往往打着经营战略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等名目处置亏损的长期股权投资(即子公司股权出售)。一方面,可避免按权益法要求,在合并会计报表中核算其亏损额;另一方面,可利用转让价格调节投资收益,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方法是与关联交易联系在一起的。

(七)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虽然基于我国会计准则的一贯性要求,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而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变更成本太低,变更程序简单,于是一些公司就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调节盈余。在实务中看,主要包括:折旧政策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变更、坏账损失核算方法改变、合并政策的改变等。

(八)地方政府援助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所谓地方政府援助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是指: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上市指标争取难度大,壳资源紧张,许多地方政府往往不忍心让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于是便向上市公司伸出“援助之手”。为了扶植上市公司,许多地方政府互相比照,越权给上市公司税收返还政策,还采用财政补助的形式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这些补助往往数额巨大,而且缺乏正当理由。

四、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盈余管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其危害性很大。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政府宏观调控效力;误导市场的资源配置;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导致投资者决策失误;导致债权人不良债权增加。

五、减少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思考

(一)通过推进监管政策市场化改革减少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性因素

在比较成熟的证券市场中,企业能否成功发行股票取决于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企业发展的前景和盈利能力、投资者偏好等因素。政府更多的是充当服务与裁判的角色。而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诱发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是应付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这是因为市场监管沿用了计划行政型的管理体制,因此要清除这些诱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政策性因素,就必须继续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

(二)通过完善会计准则缩减盈余管理空间

盈余管理的存在与现行会计采取的原则和方法是分不开的,权责发生制的固有缺陷、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滞后性是形成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会计收益的衡量基础是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试图将经济实体发生的交易与其他事件情况,按照其产生的财务结果在不同的时间加以记录。因此为反映经济实体在某一期间的业绩,权责发生制采用了预提、待摊、递延以及分配等方法程序将各期间收入与费用、收益与损失进行配比,大量的估算和预计很难使企业的会计收益得到一个惟一结果,并且给予了会计人员较多的选择空间。此外,新经济业务不断涌现,使得其中部分交易与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并未在相关准则中做出相应的规定,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利用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性对会计事项做出对自身有利的估计或判断。

(三)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抑制盈余管理

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治理结构比较薄弱的公司更容易实施盈余管理。因此,如何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内部机制,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很多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国有股在上市公司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中小股东无力对公司施加影响,治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要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有股减持,改变股权结构严重失衡的局面。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再次,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挂钩,使股东目标与管理者目标趋向一致,消除激励管理者的利益障碍;最后,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从根本上说,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股权结构的优化,有赖于机构投资者的壮大,只有这样,股权过分集中和流通股过分分散的现象才能得到缓解。

(四)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加强监管审计

一方面,要加强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由于我国目前股票市场作为稀缺资源,仍然主要依据政府对上市公司的“报表业绩”进行配置,上市公司在无法通过“实际业绩”实现“报表业绩”从而丧失资源配置的资格时,往往会利用会计选择重组“报表业绩”,以实现其在股票市场上的再筹资。因此,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力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强制上市公司披露会计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另一方面,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和职业水平,加强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审计。要减少企业盈余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必须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计,而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为此在注册会计师以应有的职业道德、谨慎的态度实施审计工作时,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其会计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当其披露不充分时,注册会计师应视其重要程度,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上一篇:IPO抑价影响因素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浅谈会计专业如何实施案例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