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务管理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08 10:18:56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务管理问题研究

通过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进行的研究,提出了基于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建立一套能够满足学院和企业紧密、无缝合作的教务管理模式以及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持创建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务管理模式,重新设计教务管理流程来保障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质量标准 教务管理模式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务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的管理需求,而教务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因此必须建设一套科学严密的组织和管理制度、科学的、高效的管理流程才能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运行,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才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教务管理模式带来的转变

目前,高职院校都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在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如果按着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很难做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教务工作负担日益加重,教务管理的各类材料、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分析,管理条线复杂,不仅要处理好系、部领导,教师,学生,更要处理好与合作企业的关系。随着校企深度开展,传统的教学运行管理需要发生重大变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需要重构,教务管理部门也需要重建工作流程,这些无疑大大增加的教务工作的管理难度和工作强度,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现代高职教务管理体系,力求实现教务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务管理理念的转变,工作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以教务处、各系部为主进行的教学行政管理转变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联动的新型教学运行管理机制。以学校为主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转变为由企业、行业参与构建制订人才培养标准。从传统的以学院专职教学督导为主的质量监控体系转变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工程师密切配合的综合信息反馈以及学生、家长、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政府主管部门于一体的社会综合信息反馈体系。从传统的多数是以卷面分数作为教与学评价的主要依据,转变为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亟需建立一套能够满足学校和企业顺畅、无缝合作的运行机制以及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质量标准体系。迫切需要激发企业参与学校教学运行的管理,参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参与学校教学监控体系及教学评价。

二、企业对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务管理的迫切需求

为了深入了解企业对校企合作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我们对历年来在我院进行招聘的近75家企业发放了《校企合作调查问卷》,从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的认识、企业与职业院校在有关方面开展合作的意向、企业对高职层次迎接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及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见和建议这五个方面进行了调研。从回收的《校企合作调查问卷》中,我们得出以下数据:

关于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的认识,我们从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积极性两方面进行了调研,有74家单位认为开展校企合作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积极性,仅一家单位认为无必要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是否愿意开展校企合作进行筛选后,我们进一步对有意向进行校企合作的74家单位从12个方面进行了合作意向的调研,调研结果如下:

从调研后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对于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与实施,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教学进度的安排及课程成绩评定这四方面有着较高的合作意向与积极性。

鉴于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视,我们对企业对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制造型、服务型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更为迫切,对于校企合作的参与面也更为广泛。

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希望企业参与到学院的人才培养和日常教学管理中来,企业也非常愿意参与到学院的日常教学管理及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中来。那么,究竟是什么制约校企合作的步伐呢?我们从企业的角度对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统计。统计表明,缺乏校企双方交流的平台及合作机制是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

校企合作从理念上不容置疑,但在实践上却难有实质性的进展,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参与,除相应的法律政策缺失以外,主要有以下几点:(1)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这是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2)职业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水平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一是职业院校学生还达不到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随便离岗离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二是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相对较弱,很难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三是职业院校学生专业知识比较差,知识陈旧,缺乏自学能力和自学意愿;四是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不愿从事一线生产、服务工作,一心想坐办公室,当主管,眼高手低。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设计校企合作平台及教务管理流程

1.做到“五个对接”,构建开放的校企合作平台

“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师与研发工程师对接、实训中心与研发工作室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通过构建开放的校企合作平台,确保人才培养按照企业及社会需求来开展。

2.基于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务管理人员必须逐步去适应新型教学管理模式下的教务管理工作,及时更新理念,积极学习校企合作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日常教学管理,有效地保障企业、教师、学生在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良好的基础。

3.建立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教务管理流程

建立开放的、运行流畅的校企合作平台,需要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由于学校、企业的社会属性存在根本性差别,就要求建立柔性的教学组织体系,对校企合作实行资源保障,大力支持多类型、多层次的教学组织形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建设的改革。教学管理部门由对教学的过程监控逐渐演变为以教学过程服务、教学成果的审核,确保校企合作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管理部门要为教师进入教师工作室开展项目研发;聘任企业研发工程师等提供政策服务;学生处要为工学交替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管理服务;财务部门要为校企合作提供资金及管理服务,每年从教育预算中列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校企合作保障资金。因此,如何通过教务管理的优化来实现人才培养个性化、技能训练实战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就显得非常重要。

4.建立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交流网络平台

从企业问卷可得,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学校、企业、学生缺乏一个统一的交流平台,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可以构建一个校企合作交流的网络平台,实现三方良好的沟通渠道。

通过校企合作交流网络平台,使得学校与企业能够更紧密的沟通,让学校能够深入地了解行业、产业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始终站在产业发展的最前沿。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交流网络平台,形成一个以学校为核心,便于企校之间、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本储备、更强的研发团队,同时为企业树立的良好的市场形象。学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交流网络平台,了解企业、了解市场,拓宽专业视野,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找到对口就业岗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搭建校企合作交流网络平台具有非常重要应用价值,对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交流网络平台的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聚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和高级资深管理行家作资源,优化专业建设理事人员结构,开展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标准。总揽专业全局,协调校企合作各方,注重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上下沟通,具体落实,有力执行。

完善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名师及高级管理层人士组成,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商制定出适应企业需求、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训基地、教材开发等各个层面的详细方案。

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作为专业理事会和企业的服务机构,负责理事会日常工作及宣传、组织等工作。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监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实现第三方评价体系,联系行业、企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办理,教师“双师”培训及社会服务工作。

(2)校企合作资源中心

为了保障学校、企业资源运作互不冲突,实现资源协作的效益最大化,首先需要建立资源协作管理系统,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公开化、教学安排透明化,以便企业更好地了解学院。企业应详细介绍企业文化、产品特点、生产流程、技术要求、管理机制、人才需求等,以便学校更好地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行业动态,调整教学思路和培养方向,为企业培养适用性的合格人才。同时,企业要保障学校的实习、实训设施条件与企业的优势技术资源、丰富的项目资源、深远的行业资源等软性条件有效的紧密协作。积极引入企业研发的项目,建立起实战项目资源库,转化实战项目为教学项目,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3)校企合作工作室

借助校企合作交流网络平台,积极引入企业实战项目、研发工程师进入工作室,作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窗口,也是骨干教师主要的工作场所。

以校企合作工作室为主要工作平台,与企业研发工程师一起研发企业工程项目,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经典教学案例,导入专业课程教学、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以校企合作工作室为主要场所,为教师到企业培训、挂职锻炼、技术服务提供途径,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工学结合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

(3)校企合作人才交流中心

校企合作人才交流中心可以方便企业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同时也可以提供学生就业的一个渠道。从企业角度来看,人才交流中心要建立企业人才需求库,详细列出招聘单位的名称、企业概况、企业产品、工作岗位、招聘要求、工资待遇等。从学校角度来看,人才交流中心要建立学校人才供给库,可以提供学生完整的个人信息、学习情况、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奖惩情况、就业意向、就业要求等。人才交流中心可以定期人才需求信息,学生可以依托平台顺利找到对口的就业岗位。

四、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系级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定期教学检查制度,建立了系(部)教学督导小组,成立学生信息员队伍,组建了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小组,形成了学院、系(部)、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的内外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网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在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延伸教学管理职能,实现实习岗位跟进、指导教师跟进、教学管理跟进、课程任务跟进、过程评价跟进,实现实习实训全过程管理。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规范顶岗实习内容及考核标准,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档案。

与企业共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由企业人事部门、研发工程师和学校共同对课程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进行评价,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完善技能评价体系。改变以分数为主的传统教学评价方法,以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来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通过建立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对学生3年学习成果进行等级测评,以此来评价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孝鹏.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长安学刊,2010.

[2]赵学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制度宏观探究[J].高职教育,2010.

[3]周宇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二级管理探索[J].经济研究,2010.

[4]邓义桂,吴靖.教务信息化管理的意义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

[5]张利庆.流程再造与高校教务管理控制研究[J].广西工业大学学报,2003.

[6]王亚杰.高校教学教务管理流程分析及优化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学院学报,2011.

上一篇:探析中国古代雕塑与绘画的联系 下一篇: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