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巧提问、善延展

时间:2022-09-08 05:20:15

自主学、巧提问、善延展

众所周知,探究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启迪心智,挖掘潜质,培养创新精神,增强思维能力。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自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可见,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教师与学生探究教学的意识到底如何?践行的效果又是如何的呢?下面,笔者从日常教学的课例谈起。

曾在不同时间段听过两位老师上《治水必躬亲》一课,做过如下记录:

李老师将本课教学安排了两课时,其中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设定为:读准字音,能熟练朗读全文;字词落实,能准确疏通文意。课堂上,李老师带着学生们认读了生字词,通读了两遍课文之后,就逐字逐句地进行字词解释和文意疏通。这过程持续了35分钟,在大半节课的时间里,李老师一个人串讲到底,细致到任何一个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与用法,无一遗漏地进行讲解。余下的10分钟里,李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巩固文意的理解,然后看时间还有多,就对第一小节的内容进行了层次的分析。一节课完了,李老师口干舌燥,还倍感轻地说:“还好,我算讲得抓紧的,总算讲完了字词解释,还能讲一点第一节的内容,够快的了。”

王老师安排了一教时,她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是这样设定的:读通全文,疏通文意,认识海瑞形象;理清脉络,把握论证法,明确治水必躬亲的道理。课堂教学中,第一大步:读通文句,读懂文意。王老师通过检查预习的环节,轻松地完成了学生识读生字词与读通全文的教学内容。随后,王老师采用同桌合作学习的方式,落实掌握字词含义,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从而扫清字词含义理解上的障碍。这一步骤大约花时16分钟。第二大步:理文脉,明方法,析形象,抓观点。王老师紧扣三个主问题展开教学:①治水为什么必躬亲?②为什么要写海瑞的事例?③本文要阐述什么道理?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从对主要问题的研讨探究中,逐渐深入文本,逐渐把握文脉、逐渐认识形象,逐渐明确道理。这一步骤用时25分钟。在临下课前,王老师还启发大家延伸思考:古代历史上躬亲治水的伟人,以及现今在治水上存在的问题。一节上下来,王老师从容笃定,游刃有余,下课了,还不忘赞赏学生:虽然课堂容量大,但学生都积极参与,思维很活跃。

以上两堂课,从表面上看,是因为设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而呈现出不同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但从探究性教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两堂课的话,李老师的课丝毫没有探究学习的痕迹,完全是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教学中唯恐遗漏一点一滴,片面地追求知识的全面、细致、严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忘却,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王老师课堂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前布置预习、课堂合作学习、质疑解疑、问题引导思维等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而且紧扣学生学习实际,适时适度,收放自如。学生在课堂上或反馈、或交流、或记忆、或提问,真正体现出探究学习的氛围与效果。

对课例的分析,可能谁都会说出精彩的评论。但是,这一课例是否带给你更深层的思考呢?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呢?

笔者认为:自主学、巧提问、善延展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三大法宝。

一、自主学,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前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一味地认为教学就是“我来教你”这件事,那么势必就出现了教学角色的偏差,教师定会将自己这一角色放在主要地位,更有甚者,自始至终扮演着教学的首席,俨然一副“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不容靠近、不容商量、不容介入的架势。

课例中李老师的心理想必大家理解:想让学生多学点,让学生学细点,想一股脑儿将这些内容塞进学生脑中。老师倾尽所有心力、一心为生着想,这精神固然可嘉,但换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试问:在这样基本不让学生开口说话的课堂上,你了解学生哪些知识是本来就知道了,根本无需教的,哪些是他们有能力自学的,哪些是需要老师讲清讲透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阅读依赖,就会从“有话不能说”“有话不想说”最后直至“无话可说”。试想:这样的结果是教师想要的吗?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还有探究学习的意识吗?能有探究学习的能力吗?毫不客气地说,李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学生!李老师目中无人!试想:将这些所谓的学生抽走,这个课堂不还是这个课堂吗!

对比着看王老师的课堂,这里的学生是鲜活的。他们有过课前的预习,有朗诵有识记,他们还及时巩固知识,他们循着老师的提问在思考,他们有交流有讨论有质疑。如果这样的课堂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从有意识到有习惯,从有技法到有能力,最后实现由“老师扶着走”到“自己学会跑”的目标,至此,探究学习就实现了助推学生学业进步、能力提升的愿景。

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请张开双臂,迎接学生走进课堂、参与课堂;请伸出双手,给学生一些搀扶、一些指点;请默不作声,留点时间给学生思考、留点机会给学生质疑;请察言观色,看看哪位学生面带困惑,哪位学生还有见解;请侧耳倾听,学生的七嘴八舌中是否蕴含睿智,抑或存在普遍问题。

所以,请务必记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同时也务必要认识清:探究性学习是融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我们要注意教学观念的转变:变教师的“教”为“导”;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二、巧提问,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关键。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事实上,《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既然是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在学生探究学习上,教师该怎样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呢?

其实,苏霍姆林斯基早就给出了答案:教师应该用思考来指导学生,给学生带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表现自己。教师只有促成学生勤思考、善思考,才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思考力至关重要;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抓手就是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课例中的王老师在第二大步的教学过程中,紧扣三个主问题展开教学:①治水为什么必躬亲呢?③本文要阐述什么道理?

这三个问题虽说普通,但实实在在地切合了文章的思路。循着文章脉络来提问,这体现了以本为本的理念,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为一巧;而且,每个问题的设计都紧扣教学目标,而且互相关联,此为二巧。请看第①问,是从客观的自然现象的复杂性、多样性的角度来理解治水必躬亲的原因,这里有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探究这个问题,学生就研读到了本段严谨的论证思路以及文字中自然流淌的音韵美感。再说第②问,为什么要写海瑞的事例?探究这一问题就是在学生认识海瑞形象的基础上更好的去探究事例论证在全文中的作用。从而与第①问的理解之间形成一个整合,摆道理、讲事实的论证思维也就清晰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后的第③问,就是要解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问题。因此,纵观三个问题,教师逐渐引导学生认识了:治水必躬亲的原因、治水必躬亲的事例、治水必躬亲中的道理。而且,同时收获了本篇议论文写法。

课堂上,一个个融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的问题,如一块块精心选择的燧石,必定能在学位生的心灵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有一位教育专家讲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发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考查出来,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

然而,实际教学中,常存在提问误区:有的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的提问漫无边际,空洞虚无;有的提问急于求成,只管问,唯求答;有的提问陈旧老套缺乏新意,有的提问对象过于集中……以上所举都是不科学的提问,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积极性,更别谈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了。

在日常教学中,巧提问的方法很多。为避免课堂提问的碎多滥浅现象,可以是一篇课文提一两个主要的大问题,纲举目张,突出重点的主干式提问;也可以是为更好理解主问题而由老师铺设的散点式小问题,或者是学生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生成的琐碎的、零散的小问题。不管是主干式提问还是散点式提问,不管是问题的数量质量还是问题的指向性有效性,总之,都是为了实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探究学习的能力这一目标的。

三、善延展,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保障。

课堂拓展是学生语文学业成长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更能发展个性,形成学生的自学探究的能力。特级教师胡明道曾说:“课堂是解决问题的地方,但是最好的语文课并不是解决完所有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走出课堂。”所以,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拓展延伸是必不可少的。

王老师的课例中,从海瑞治水拓展到历史上的其他人治水,在由古代治水延展到现今治水,虽然在短短的二三分钟时间里提出这个拓展要求,但是已经能起到助推学生的课外学习、引导学生为议论文寻找古今例证,启发学生思考治水必躬亲的现实意义,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从时空上拓展的课堂内涵与外延、开阔了教学的有限与无限,这可是探究学习的最终目标!

这样看来,多留时间,多多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去学;精心设计,巧妙提问,促进学生有效思维;打通课堂内外,善于勾连延展,开拓无限学习空间,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三大法宝,你不妨也试试!

上一篇: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调研报告 下一篇:房地产企业文化的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