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PK学生自由

时间:2022-10-13 10:45:54

学生自主PK学生自由

新课程大纲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因为没能很好的调控课堂,往往使得学生自主学习变成了学生自由学习,下面就结合最近学校两位教师的磨课,谈谈应该如何调控好学生的自主学习。

【片段一】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分类

第一次试教:

……

师:现在同学们手中有这么多的三角形,如果给它们分分类的话,你觉得可以分为几类。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我们觉得可以分为五类:三个锐角的一类,有一个直角的一类,有一个钝角的一类,两条边相等的一类,三边都相等的一类。

师:还有吗?

学生沉静。见学生想不出来,教师拿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问学生,老师的这个三角形按照刚才同学们的分类,这个三角形应该属于哪一类?

生:它既属于有一个直角的一类,也属于两边相等的一类。

师:大家觉得可以吗?

生:可以。

师:能同时属于两类吗?

生:?

看到学生思考之后还是没有同学回答,教师指出:在分类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标准,并且分完之后不能有重复,也不能有遗漏。

师:那么刚才我们的分类可以吗?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不可以,原因是分类的标准不对?

师:那该怎么办?

生:我觉得按角分,可以分为三类:三个锐角的一类,有一个直角的一类,有一个钝角的一类。

……

第二次试教:

课前准备,每一位学生手上都有不同的三角形。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三角形和老师三角形有哪些相同点?

生:都有三个角、三条边。(结合学生表述教师板书:三个角、三条边)

师:那么有哪些不同点呢?

生:老师的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而我的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教师板书:三个锐角、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师:还有吗?

生:我的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教师板书:一个钝角,两个锐角)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是从角的方面发现了不同点?那么有没有从边的方面发现不同点呢?

生:老师的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我的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教师板书:三边不相等、两边相等)

生:我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教师板书:三边都相等)

师:现在我们大家手中有这么多的三角形,如果给它们分分类的话,你觉得可以分为几类。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我们觉得可以分为五类:三个锐角的一类,有一个直角的一类,有一个钝角的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一类,三边都相等的一类。

师:还有吗?

学生沉静。教师引导:那么刚才分的这五类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前面三类是按角分的,后面两类是按边分的。

师:那么我们现在先按角分一分,你觉得可以分为几类?

……

【评析】

比较教师前后的两次试教,可以发现,如何引导把学生引导到按角分可以分为三类这个知识点上来,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直接影响这教学效率的高低。在第一次试教时,在学生回答说可以分成五类的时候,教师先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当学生沉思之后还是没有人回答时。最后教师只能自圆其说,解释分类的标准和要求。在第二试教的时候,教师就有意识的抓住了角和边这两点。有了这样的铺垫,在学生也出现可以分为五类的时候,通过简单的引导看看这五类有什么不同点,简洁明了的把学生引到按角分可以分为三类的知识点上。整个过程比较自然、流畅,而且大大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片段二】

教学内容:三角形边的关系。

第一次试教:

……

给每个小组学生准备了一个小信封,其中每个小信封有8厘米、10厘米、14厘米、22厘米四根小棒,请学生小组合作,从中选取三根,看看哪些选法可以搭成小棒,哪些选法不能搭成三角形。

汇报。

生1:(上来搭)选取8厘米、10厘米、14厘米,可以搭成小棒。

生2:(上来搭)选取10厘米、14厘米、22厘,可以搭成小棒。

生3:(上来搭)选取10厘米、14厘米、22厘,可以搭成小棒。

学生尝试之后发现不行。教师问:你们用14厘米、8厘米、22厘米能搭成三角形吗?

生:可以。

师:可以的小组举手。(学生大部分都举手)

师:谁能上来搭一搭。

一学生上台尝试,一分钟后未能搭成。生喊:我来搭。又一学生上台尝试。一分钟后搭起来了,但还是有点缝隙。又有学生喊我来。教师又请学生上来尝试,发现还是不行。

继续有学生上来尝试

……

第二次试教:

……

同桌两人准备了一个额信封,让学生闭上眼睛从8厘米、10厘米、14厘米、22厘米当中任意摸取三根,看看能不能搭成三角形。

师:哪些同学是可以搭成的?说一说你选的小棒的长度。

生:8厘米、10厘米、14厘米

生:10厘米、14厘米、22厘米

师:有没有不能搭成的?说一说你选的小棒的长度。

生:10厘米、8厘米、22厘米。

生:8厘米、14厘米、22厘米。

针对学生刚才的表示,教师再一边表述一边搭三角形。针对学生的回答在对8厘米、14厘米、22厘米能否搭成时有所纠纷,让学生思考,尝试两次之后,借助电脑演示结果:不能。

……

【评析】

比较教师两次试教的过程,可以看出教师在两次试教中教师调控和学生自主的把握上各有千秋。在第一教学时,在让学生利用小棒搭一搭之后汇报的时候,教师一次次的让学生上来汇报,并请学生在黑板上再搭一次,浪费了一些时间,并且在用8厘米、14厘米、22厘米能否搭成的时候,让学生一次次的上台尝试,甚至有的学生终觉得自己是可以搭成。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采用了让学生直接汇报长短,教师再一次搭一搭,来提高汇报的效率,并且在提问的过程中就把着重点在不能搭成时小棒的长短上,并在讨论用8厘米、14厘米、22厘米能否搭成的时候,让两个学生尝试之后,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上一篇:妙用生成资源 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下一篇: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