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二五”时期主要社会问题分析

时间:2022-09-08 02:52:26

【前言】我国“十二五”时期主要社会问题分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民生问题。目前反映最为突出的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广大人民群众, “十二五”时期民生问题仍将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只有解决了民生问题,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

我国“十二五”时期主要社会问题分析

【摘要】社会问题是妨碍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直至影响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从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并需要动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一些具有结构性影响的社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缓解,则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加紧社会结构转型,加快社会问题解决的重要时期。只有正确预测社会问题的演化,积极应对社会问题的发生,努力缓解社会问题的影响,才能保证我国下一个30年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社会问题分析

一、主要存在的社会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十二五”时期主要存在三方面的社会问题:

1、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据预测,到“十二五”期末,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3.9亿。人口数量大、结构不合理仍然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口问题是我国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也是众多社会问题的起点,最突出的是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的连带性。

2、民生问题。目前反映最为突出的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广大人民群众, “十二五”时期民生问题仍将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只有解决了民生问题,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3、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从城乡结构来看,我国城市化率将超过50%,我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进入城乡结构转换点,因此由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社会遗留问题将日益突显;从区域发展来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特殊区域发展困难问题、区域无序开发问题突出,将成为下一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十二五”时期进入社会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也将日益紧迫,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

二、对“十二五”社会问题演化的趋势判断

(一)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1、人口数量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十二五”时期人口数量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我国现阶段的低生育水平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挑战。其次,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未来十几年,20岁至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因此形成一个政策内生育高峰其次,群众生育意愿有所强化。最后,性别比失调和老龄化问题突出。

2、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正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过渡,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来自于第二产业的增长,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随着经济总量增长而持续增长的污染物产生量对环境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未来一段时间,人口继续增加,工业化、城市化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将以年均8~9%左右的速度增长,将使生态环境承受更大压力。

我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显示,我国的经济-人口相互协调程度较低,经济聚集与人口聚集不协调的情况突出。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中国已大范围出现严重的生态赤字,按全国平均资源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已超载1.54亿人。随着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社会矛盾冲突将在局部地区和领域进一步加剧。我国城乡差异根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十二五”阶段,我国城市化率将突破50%,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必然要求对城乡二元结构及其附带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障碍进行战略性突破。

同时,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背景下 “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差异将呈现一种相对差距缩小,绝对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某种层面上就是以农民为代表的中低收入者增收、扩大就业、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等民生问题。如果这些社会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和疏导,由利益矛盾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冲突将在局部进一步加剧,导致各类、案件以及诉讼案件逐年增多。近年来案件突出集中于劳资矛盾、征地、移民、失地安置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领域。避免由于对社会冲突矛盾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更为剧烈的冲突事件,在“十二五”时期应当尤为注意。

三、对“十二五”时期应对社会问题的几点思考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进入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缓解社会问题带来的负面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大改革力度,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减少由于发展不均衡造成的社会问题。应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削减不合理体制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其中,改革户籍制度是改善我国发展不均衡现状的重要举措。户籍制度曾经发挥了人口管理的重要作用,但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新形势下,特别在“十二五”时期城乡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政府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政策背景下,已经显示出阻碍人口自由流动、固化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诸多不良影响。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实现以居住证为基础的常住人口登记管理制度,就成为顺应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二)加大民生建设力度,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应遵循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将民生建设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着力点,扩大民生建设的覆盖面,加大民生建设的广度和深入,解决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民生建设的目标应把握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立足当前需求,放眼潜在需求。有限资金的投向,要首先用于解决低收入阶层特别是最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而后才是提升民生建设的整体水平。民生政策的调整应着力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调整现有结构中不合理的部分,比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解决群众关心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贵、高等教育学费贵问题;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解决个人卫生费用负担过重、卫生资源向大中型医院过度集中问题等,为下一阶段扩展民生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做好准备。

(三)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问题协同管理机制,减轻社会问题的影响。首先,确立社会问题的预警系统和控制机制。其次,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问题的控制作用。

上一篇:关于商业预付卡的风险及监管探讨 下一篇:皖西北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