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绕道走”现象探析

时间:2022-09-07 11:18:34

阅读教学中“绕道走”现象探析

摘要

在当下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某些本是“绕不开”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采取避而不谈,或弱化、虚化的做法。主要有绕开整体感知免纠缠、绕开导入衔接省麻烦、绕开静读静思怕冷场、绕开另类答案避卡壳等。这种“绕道走”的现象,直接或间接反映出的是教师“以生为本”教育观念的淡薄、功利心太强以及教学综合素养的欠缺。教师应以生为本,该观照处不避闪,创设更加真实,更加精彩的语文课堂。

整体感知;导入衔接;静读静思;另类答案

在当下阅读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上,经常发现一些教师为追求课堂表面效果,而对某些本是“绕不开”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采取避而不谈,或弱化、虚化的做法。这种“绕道走”的现象,直接或间接反映出的是教师“以生为本”教育观念的淡薄、功利心太强以及教学综合素养的欠缺。

一、绕开整体感知免纠缠

阅读心理学认为,阅读应该是一个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归整体的过程。现代阅读教学模式大多以这一理论为基石,将第一环节确定为“整体感知”。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必须把它作为一整篇文章让学生读懂……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可以说,整体感知是学习和理解一篇文章的基础,是阅读教学中“绕不开”的一道门。然而,一些教师为了把时间和力气用在所谓的“刀刃”上,避免“不必要的纠缠”,就设法“巧妙”地绕开这道门,直奔字词句教学甚至是段落研读。

某次大赛,某教师执教《和他的大黑骡子》,课前与学生见面时间只有十分钟。揭示课题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写骡子作用的句子,接着就让学生听写全文最后一句写故事背景的句子“身无御寒衣……”再接下去就是展开重点教学:“品读爱骡之情”“感悟爱兵之情”……

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陌生,缺乏整体感知,教师虽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学生无论是读还是说和议,都无法体会出的“爱骡深情”,最后教师急得满头大汗,导致整堂课教学目标都没能落实到位。

此外,纵观低年级的大部分阅读教学,上课开始阶段都有通读全文,但都是为了识字而读。在识字教学之后就进入逐段学习。在这之间缺少了一个学生再读全文,整体感知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

二、绕开导入衔接省麻烦

曾几何时,我们因为某堂课的导入精彩至极而拍手叫好,因某教师的过渡语如诗如歌而喝彩佩服,于是大家竞相学习,精心研究,渐渐地所有的公开课都“美”起来了。后来,有声音说,这样的课老师太强势,教师的表演欲望太重。于是,大家又都回归“朴实”,尽量绕开那些应有的导入衔接,省了被人批评的麻烦,也省了设计上的、老师说话的麻烦。

君不见,许多课前“热身”精彩纷呈,各显神通,但大多与教学无关。开始上课时,有的课题已写好,有的直接出示课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板书课题,读课题,指导写好课题中的某个字……我们常常看见教师这样“牵引”学生学文――“下面请同学们读第××自然段……”“请同学们读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找出……”“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些句子”。

是什么让我们在教学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无定法,不同的课需要不同的开场,通过恰当的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兴趣符合儿童心理,符合学习规律。正如魏书生所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我们要摒弃的是那种无效的、做作的、无病的导入。那种简单的“指哪读哪”“给什么学什么”,将“引导”变成“牵引”,难道就称得上“简简单单教语文”吗?这恰恰反映出的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跟着教案走的“目中无人”。适当的、简要的、巧妙的过渡能承上启下,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这有什么错呢?我们要避免的是过多的、追求华丽的、为了炫耀文采的“强势表演”。

三、绕开静读静思怕冷场

让学生“自读自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崔峦)近年来,在诸多批判声中,那种满堂问、满堂讲,整堂课自始至终热闹紧张的现象逐渐减少,课堂中应有的静读静思日渐多了起来,但所占课堂时间与活动的比例还远远不够,主要是因为教师怕课堂“冷场”、不好“听”,而且读书思考的质量也不高,这跟我们老师长期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欠缺有很大的关系。

某教师教学《卡罗纳》时,设计了一个“体会卡罗纳失去母亲后伤心难过”的环节。让学生去文中找出能体现卡罗纳伤心难过的句子,然后读一读,认真体会卡罗纳的伤心。可一分钟时间不到,教师就将所有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然后开始指导学生读出卡罗纳的伤心。尽管教师拼命地引导,读得声音低沉一些,读得更痛苦一点,但都无济于事,学生表现始终没有提升,无法读出“伤心”的感觉。

教学环节设计很好,但落实不到位也是徒然。连找句子的时间都不够,哪来的自读体会的时间。让孩子读书思考的时间不够是目前阅读教学的通病之一。教师急匆匆地从这一环节赶往下一环节,也许怕冷场只是原因之一吧。

四、绕开另类答案避卡壳

求稳求顺是大多数教师课堂教学时的心理。学生那些错误的、离奇的、不符合预设的“另类”答案往往会改变原定的教学进程,造成课堂的“卡壳”,让执教者“很不爽”。所以一旦遇上这样的情况,教师多数不愿停下脚步,细究原因,而是能绕开就设法绕开,保持课堂顺畅,希望“完美收场”。如果是公开课,课后还会在心里抱怨那些“不配合”的学生,感叹运气不好,怪自己没注意提问对象。总结的教训就是今后要预设安排得更周密些,不让这样的事情再出现。

以下是《临死前的严监生》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严监生临死前的两根手指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油灯里的两茎灯草。

师: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生1:体会出严监生的小气。

师:是啊,太小气了!

生3:体会出严监生的勤俭节约。

师诧异;这是你的感受。

生2:体会出严监生的吝啬。

师喜悦:吝啬这个词用得真好!

顺势而为,顺学而导,抓住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往往能打开一扇通向美丽花园的门。在此片断中,当学生回答“体会出严监生的勤俭节约”时,教师不应一句带过,可以在鼓励学生对文章多元解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吝啬的守财奴的评价与勤俭节约的看法进行辨析,明确词语在感彩和意思之间的细微差别,对人生价值观进行适当引导,进而品味作者在文学创作手法上的高超 水平。

语文教学中的“绕道走”现象,有的也许是无意的,也有的是刻意为之。但愿我们的老师们能以生为本,该观照处不避闪,创设更加真实,更加精彩的语文课堂。

上一篇:半导体制冷技术在小型恒温箱的应用 下一篇:数学复习课教学有效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