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就业规模和结构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09-07 10:45:04

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就业规模和结构的关系研究

摘要:城镇化是优化就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基于面板数据实证发现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与城镇化率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我国各省城镇化和就业规模对就业结构影响各不相同。城镇化水平提高对发达地区落后地区就业结构的改善没有显著效应,中等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能显著促进就业结构改善。就业规模对城镇化水平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城镇化水平;就业规模;就业结构

一、引言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面临着就业难问题。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都对城镇化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近年来的研究基本上都赞成就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就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效应。黄明等发现城镇就业水平的提高会提高城镇化水平,反之则不成立。汪泓等证明就业增长和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丁守海指出城镇化普遍提高了各类劳动力的非农供给意愿,但需求的变化跟不上供给的变化。乡镇城镇化使城镇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也就是说城镇化对就业起到了正向作用。刘瀑指出中国城镇化水平、就业增长与就业结构三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城镇化对后者都有正向影响,但就业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不大,就业结构对城镇化后期影响较小。

龚新蜀等发现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我国城镇化与就业的关系存在显著的“三门槛效应”。杨艳琳等指出就业质量与城镇化质量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能够带动就业质量的提高,反之则不成立。目前学术界关于就业与城镇化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并没有得到具体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是城镇化促进了就业的增长,有的认为是就业的增长促进了城镇化水平,有的认为就业结构的优化可以显著促进就业水平。总之,不同的研究学者具有不同的见解,其中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分析方法的不同,分析指标的差异性等。但就I与城镇化是有关的,这一点不容置疑,究竟是何关系则有待商榷。

二、就业与城镇化关系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笔者选取1978年到2014年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就业规模(就业总人数与15-64周岁潜在劳动人口比重)、就业结构(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与就业总人数比重)作为分析变量来做VAR和OLS模型。选取2005年到2014年各省城镇化率与就业规模、就业结构进行面板数据分析。文中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1.单位根检验

利用Eviews8.0软件对我国1978到2014年间数据进行单位根(ADF)检验。

滞后阶数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城镇化率和就业结构均为二阶,就业规模为1阶。由检验结果可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城镇化率和就业结构的二阶差分形式都具有平稳性,两者都是二阶单整序列1(2)。就业规模的一阶差分形式具有平稳性,因此它是一阶单整序列I(1)。

上一篇:企业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实施 下一篇:浅议图书馆办公室工作的反思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