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阅评的新闻学思考

时间:2022-09-07 06:42:37

新闻阅评的新闻学思考

一、新闻阅评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新闻阅评作出过正式的定义,笔者从大量文献研究发现,2002年最早出现对新闻阅评定义的表述:“广义地说,新闻阅评有两种,一种是大众在接触新闻报道时所产生的共鸣、看法、意见、建议,是分散的、无意识的;另一种是新闻管理部门和新闻单位自身组织的、有意识的评说。比较而言,由新闻管理部门组织的阅评,是对新闻传播行为的宏观监控,其意见更客观、更权威,其反馈更直接、及时。”①将新闻阅评分为广义、狭义两种,特别指出新闻阅评是一种有意识的评说,具有合理性,但它却不是一种规范的、严谨的、定义式的表述,更多的是对新闻阅评进行分类。

有学者认为,研究新闻阅评的定义,必须把它置于整个新闻学的体系中,借助新闻学的理论和概念。新闻阅评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所提的新闻阅评概念是狭义的,因为从这一概念产生的时候起它就有特定的含义,是在新闻宏观管理的实践中产生的。并认为,“新闻阅评作为新闻宏观管理的手段,是对新闻报道的有意识的监督和评议”。②这种观点,强调了新闻阅评是新闻宏观管理的手段,但在新闻阅评的对象上限定为新闻报道,并不能科学地概括新闻阅评的丰富内涵。

也有学者认为,“新闻阅评”是指在我国已经形成制度化的诸如“新闻阅评”、“新闻审读”等的总称。③也有人将之称为“报刊审读”。并将其概括理解为,一切党和政府的宣传、出版主管部门对新闻媒介机构进行管理、控制,并表现为“批评”形态的各种形式的总称。“新闻阅评”作为一种批评形式在我国由来已久,无论是解放前的新闻审查还是现在的新闻审读,都可视为“新闻阅评”的表现形式。显然,这种定义将事前新闻审查与事后的新闻阅评等同,混淆了二者的本质区别。

新闻阅评小组负责人刘祖禹在2004年出版的《新闻阅评选》中也对新闻阅评的地位作用作过一些描述:“新闻阅评是新闻宏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放在新闻报道之后。”“新闻阅评工作是说长论短的工作。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离开这项工作;要减少‘噪音,排除干扰,确保新闻宣传的正确方向,也离不开这项工作’。”透出了新闻阅评的一些本质属性。这些为我们探求什么是新闻阅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笔者以为,新闻阅评是新闻宣传和出版部门立足新闻宏观管理目的,通过对新闻媒介刊登的信息开展阅评,对新闻媒介机构的信息导向进行管理和控制,并表现为“批评”和“表扬”形态的各种形式的总称。这个定义一是明确了新闻阅评的对象,即各种新闻媒体刊播的所有新闻报道、广告信息等。二是表明了新闻阅评事后阅评的特性,是对已刊播的信息特别是新闻报道的阅评。三是表明了新闻阅评是新闻阅评主体(管理部门和媒体)的有意识的行为。四是表明了新闻阅评“阅”、“评”结合的特点。有“阅”才有“评”,“阅”和“评”都是一种监督。“阅评”包括对报刊等平面媒体而言,也包括对广播电视的“监评”、“监听监看”。同时“阅”、“评”也是一种成果,通过“阅评”产生评价意见,形成舆论,这种舆论对特定媒体和特定个人构成了心理压力,从而对存在的导向偏颇行为进行匡正。监督和评议是新闻阅评的根本属性。

二、新闻阅评的新闻学思考

⒈新闻阅评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新闻舆论导向的宏观调控,是指党和国家着眼于全局,对各种新闻传播活动的舆论导向进行调节和控制。社会秩序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而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又依赖于社会控制与社会调节。新闻传播系统也是一种社会系统,它要稳定有序的运动,也必须有其秩序,即新闻秩序,没有新闻秩序,新闻舆论导向就必然发生混乱。新闻阅评就是新闻舆论导向的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

加强新闻阅评工作,是新闻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做好新闻舆论导向工作的保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有了快速发展。报纸、电台、电视台数量日益增多,频道专业化,社会文化生活类报纸的兴盛,网络的兴起,杂志的繁荣,新闻竞争日趋激烈。这是好事,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新闻秩序问题。例如,新闻舆论导向偏差时有发生,各种新闻媒介的新闻宣传不协调行为时有发生,新闻宣传中的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新闻纠纷日益增多。所有这些情况,都表明我们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新闻秩序,必须加强新闻事业的管理,加强新闻舆论导向的宏观调控,以优化新闻媒介的整体结构,协调各种新闻关系,提高新闻舆论导向的整体效率。

⒉新闻阅评与新闻宣传的关系

新闻阅评工作与新闻宣传工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和合作的关系。新闻阅评工作是说长道短的工作。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也不能离开这项工作;要减少“噪音”,排除干扰,确保新闻宣传的正确方向,也离不开这项工作。有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新闻阅评的重要作用:一曰新闻阅评好比汽车方向盘上的一个校正器,只有不断地校正,减少和消除误差,才能使汽车前进的方向保持平衡。新闻阅评就是把握舆论导向的一个校正器。二曰新闻阅评好比是护林员、啄木鸟。它培育幼林,削剪枯枝,啄出害虫,托起一片新绿,繁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丛林。

新闻阅评工作同主管新闻宣传行政的新闻局的目标完全一致,但分工各有侧重。新闻局抓宏观管理,新闻阅评也是宏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一个更多的是把工作做在新闻报道刊出之前,一个是着重放在新闻报道之后。新闻工作的宏观管理是为上下沟通、协调服务的,协调的渠道很多,的新闻阅评工作作为一个专业渠道(其他还有分散的、随时都可以听到的读者评报的渠道),对新闻报道中好的充分肯定,总结经验,表扬成绩;不好的,有差错的,及时指出,这是新闻阅评工作的职责。

无论从工作的性质、意义和产生的效果来说,新闻阅评工作都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建设性的。

⒊新闻阅评与媒介评论的差异

媒介批评,顾名思义,“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就媒介批评实践而言,我国的媒介批评由来已久。按照刘建明教授的观点,新闻批评和新闻起源一起出现,媒介批评和媒介诞生同时面世。因此,我国是世界新闻批评活动开展最早的国家,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报纸最悠远的故乡。

但“媒介批评”不同于“新闻阅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批评主体不同

显然,“新闻阅评”的批评主体是作为党委、政府管理者的媒介监管部门。无论党的宣传部门还是政府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它们代表的都是党和政府的利益,它们行使党和政府对新闻界的监控和管理,是一种强势对弱势的批评。而狭义上的媒介批评则不然,它的批评主体更多的表现为要么基于行业自律的媒介组织自身,要么基于对新闻媒介开展监督批评的广大社会公众,它们代表媒介机构的自身利益或社会公众的消费权益,在形式上更多地表现为“边缘对主流”的批评。

②操作规程不同

作为政府监管的“新闻阅评”在操作规程上更加注重政府管制的程序性。它们有着十分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有着十分严密的上下级隶属关系,作为组织而言它们既要对上(党和政府)负责,又要对下(下级新闻监管部门或新闻媒体)负责。而严格意义上的媒介批评组织往往代表独立的媒介批评机构。它们追求独立的价值判断。在一般意义上,它们会主动避免政治上或经济上与政府或利益集团的直接依附关系。在具体操作中它们有其操作流程和模式,而且不同的媒介批评组织在具体的操作规程上也不尽相同。

③表现形式不同

如前所述,“新闻阅评”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有3种,与此不同,西方的媒介批评则更多的表现为媒介自律组织、受众权益保护组织抑或媒介素养教育组织等的批评活动。如新闻评议会、新闻专业协会、新闻公评人制度、媒介消费者协会、媒介素养小组等这类的代表。

④价值追求与社会功能不同

新闻阅评的价值追求在于更好地完成党和政府对新闻事业的管理。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党和政府的新闻宏观管理服务。其社会功能表现为控制、管理和协调功能。而媒介批评则力求独立性,即实现一种基于客观价值判断的独立性――这也是困扰各国媒介批评组织建设的最大问题――它的价值追求在于实现社会公众对于媒介的独立批评和全面监督,从而使得大众媒介更好地为广大社会公众服务。因此,它的社会功能往往表现为批判、建设或鞭策的功能。

⒋新闻阅评与新闻自由

新闻阅评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政府对新闻秩序施行宏观管理。政府对媒介的管理,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节目内容和市场结构。前者意指政府为维护个人、社会或国家利益而禁止或强制媒体刊播特定的内容;后者指政府为维护媒体市场机能、资源有效运用而建构媒介体制及资源配置。关于政府在维护“新闻秩序”中究竟应扮演什么角色,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大体可以分为两种论说,一种是“市场经济论(theory of market economics)”,一种是“社会价值论(theory of social value)”。

市场经济论者视媒介为经济物,应由市场机能自由运作,则媒介自将尽其所能提供大众之所需,增加媒介的“社会使用”,由此亦可提升市场的多样化,达成言论自由之标的。此派论者因此主张,政府应扮演消极、被动的角色。

社会价值论者认为,媒介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可能产生非社会期望的反效果。而媒介的主要功能在经由节目品质、多样化及免于商业之影响等价值观,以服务于阅听人,形塑尊严、识道的大众。何况由于商业主义的扩张,媒介作为公共领域之本质已渐失落,无法落实言论自由。因此,政府的介入是必须且有益的。此派论者主张,政府需扮演积极的、主动的角色。

上述两种观点,在我国均有重要影响。持“市场经济论”的人认为,政府的介入有可能影响新闻自由,因而他们提出了“松绑论”、“脱钩论”等等。新闻学者程世寿认为,从中国的国情与当前的新闻实践情况看,我们更应强调“社会价值论”。笔者赞成这一观点,这就涉及到对“新闻自由”的看法。

新闻自由这一口号,是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密尔顿1644年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出的,1789年8月被法国载入《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同年被美国正式列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并被视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法规。但新闻自由是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不同的阶级属性;新闻自由是一种有组织的新闻活动,要受不同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的控制;新闻自由和新闻纪律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既不可没有新闻自由,又不可没有新闻纪律。

在我国,新闻自由有广阔的天地,但它有明确的阶级内容,是一种有纪律的自由。现在有的人认为党和国家通过新闻阅评等对新闻工作管的太多、太死,感到新闻不自由,提出党对新闻工作要“松绑”,“新闻工作要与党的组织”脱钩,这种认识既不符合“新闻自由”的本质含义,又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是十分天真和十分有害的。

注释

① 该定义表述出自2002年出版的《点击传媒――湖南新闻阅评撷英》一书“前言”部分,蒋祖@著

② 苏进跃:《新闻阅评定义、规律、原则初探》,《湖南社会科学》2005 No.6 P187-P189

③ 刘晓程:《论“新闻阅评”之不同于“媒介批评”》,《今传媒》,2005年第4期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团委书记)

上一篇:奥运回归体育,但又超越体育 下一篇:议程设置到议题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