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备课岂能“涛声依旧”

时间:2022-09-07 06:39:42

新课程:备课岂能“涛声依旧”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以学生发展为本”已经提倡了多年,但是许多课堂还是“涛声依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老师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已经习惯了原来的一套备课方式,即从备教材出发来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日的课堂上来,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备课开始进行全面的转换。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应该怎样备课呢?

一、切实转变传统观念,制订具体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标准》在具体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试图通过知识与能力、态度的结合,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订和把握上,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标准》还提出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所以,学习目标的阐述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检测性。例如在《统计》一课中,本人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本人在制定目标时,不是提出笼统的要求,而是具体规定学生上完《统计》一课时的学习行为,比如目标5,不是笼统地要求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而是进行了细化,提出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学习行为。

二、认真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

1.将教材内容情境化

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例如,在教《圆锥侧面展开图》一课时,本人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圆锥形圣诞老人的帽子,漂亮吗?去掉漂亮的装饰纸后,你能用手上的长方形白纸折叠出圆锥形帽子吗?通过让学生观察圆锥形圣诞老人的帽子,然后让学生动手用长方形白纸折叠圆锥形帽子,由初步尝试、体验,产生悬念,造成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将静态知识动态化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换言之,当教材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前,它只是处于知识的储备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例如,在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课时,书本上有这样一道例题:“已知,长方形外的两点A、B在长方形的同侧,请在长方形边上找一点P,使P到A、B两点的距离相等。”本人进行了整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并编排成了游戏。

①让四名学生上场用彩色绳子搭制长方形水池模型,两名学生扮演两棵树A、B。(情境问题:要给两棵树浇水,在水池边哪儿提水,使得到两棵树一样近。)

②留10分钟让小组合作,拿出方案,派代表上来操作完成。

③操作工具:只有一些绳子,一把三角板。

三、客观分析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

《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把改善数学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使用的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为学生创设了许多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的空间。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

1.自主学习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课前先学,课后不再布置作业。如教授《科学记数法》一课,教师可预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自学课文,并解决相应的问题,进行简单的练习,然后课堂检查自学情况,再作进一步的深入和提高。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学,可避免学生的阅读仅停留于表层,同时,也避免了因这节课的单一性和枯燥性而导致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由此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自主学习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控制,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合作学习

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是检验、纠正和完善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别人意见能力的需要。如在学习《过三点的圆》这一课时,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一起动手,共同分析、探究出过一点、两点、三点的圆的个数和圆心的情形,既克服了独立思考可能带来的困难性、不全面性,也使得部分思维不力的学生能融入集体学习的队伍中去,真正做到数学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

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该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全班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洛社初级中学

上一篇:和谐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体现 下一篇:浅析高等数学知识在中学数学解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