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时间:2022-09-07 01:26:20

【前言】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及空间变动的过程,这种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在不同的条件下,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有着不同的影响。 1・产业转移对转出区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转出区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将工资和要素成本上升、远离新兴...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摘 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出区与转入区的影响、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基本原则与战略思路、加快我国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114.省略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的总称。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准确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和内在规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效的措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我国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出区与转入区的影响

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及空间变动的过程,这种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在不同的条件下,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有着不同的影响。

1・产业转移对转出区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转出区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将工资和要素成本上升、远离新兴市场的不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转移出去,有利于集中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他新兴产业。转出区在实施产业转移时,总是首先把环境污染大、资源耗费多的产业转移出去,改善转出区的生态环境。通常情况下,转入区对所承接的产业给予税收等优惠政策,由产业转移形成的投资利润可全部或部分回流到母国,从而增加转出区的外汇积累。

产业转移对转出区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产业“空心化”。按照现代国际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首先会通过其对贸易结构影响的所谓“贸易抑制效应”显现出来:当面向出口的国内企业转移到国外生产时会减少本国出口,产生所谓“替代出口效应”;当面向国内市场的国内企业转移到国外生产时还会增加本国进口,产生所谓“逆进口效应”。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对国家产业或总体经济的最终影响还要取决于净出口或贸易顺差的变化,不一定导致贸易逆差扩大,主要原因是它对贸易结构的影响本来就是双重的:在产生上述“贸易抑制效应”的同时,还会产生所谓“贸易诱发效应”或“出口诱发效应”,即本国企业转移到国外生产,必然带来生产过程必需的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和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出口的增加。当这种“贸易诱发效应”大于上述“贸易抑制效应”时,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不仅不会导致贸易逆差,而且还将扩大贸易顺差。根据产业转移是出口导向型还是进口替代型,对产业转出区的贸易收支状况的影响,具体分析见表1、表2。

2・产业转移对转入区的影响

产业转移可带动转入区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生产能力,扩大该产业的产出量和市场份额,由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转移不单纯是资本的注入,往往伴随着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扩散,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劳动生产率和创新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并增强区域产业的配套能力,形成一个有机的产业链体系,有利于产业集聚。但是,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并非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如因受到转出区环保政策限制而转移到其他地区的产业,这类产业转入虽然在短期内创造了价值,增加了产出,但它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可能远远大于它所创造的价值。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区的贸易收支影响,具体分析见表3。

二、国际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由于现代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制造业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加强,企业竞争中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突显。

1・制造业全球化趋势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制造业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制造业全球化趋势,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产品制造的国际化迅猛发展。二是价值链中与制造紧密相联的各个环节朝着全球化方向迈进。三是制造业企业的跨国并购、重组和整合。四是制造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调剂、共享和优化配置。五是跨国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重视,全球制造体系正在形成。

2・技术创新中心与制造中心呈现分离趋势

全球技术创新中心正与制造中心分离,制造中心地位不再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制造中心依附技术创新中心的趋势正在形成。技术创新中心对制造中心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扶持委托加工制造中心、强化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的依赖、核心技术对生产性技术的控制以及市场需求等方式来实现。美国在信息、通信技术和半导体技术领域以及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确立了领先优势,利用技术创新优势完成了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的相对分离,开创了技术创新中心控制制造中心的新时代。

3・产业链细分的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经济全球化,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正由垂直分工发展到水平分工,甚至网络分工,产业链被细分到空前的程度。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不仅将其低技术的产业转移出去,即使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也是尽力抢占各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将产业链中的低技术环节转移到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的国家,从而完成价值链的分离和转移,使其制造业的生产布局更加优化。

4・市场竞争上升为品牌竞争和服务竞争

在世界范围内,制造业企业成本竞争和价格竞争有所减弱,实施名牌战略和依靠提高服务水平已成为制造业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服务增值”成为共识,因为同样质量的产品,可以因服务好而“增值”,也可以因服务差而“减值”。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产出由过去单纯的实物性产品,转变为产品、信息与服务的融合。对多数消费者来说,制造业产品的价值越来越依赖于产品的服务属性,如创意、便利、可靠性、创新性以及按顾客的要求定做、及时交货等方面。生产概念也从传统的以制造为主,向研发、采购、库存管理、营销、财务、售后服务、用户和供应商关系等一切为创造和销售产品的活动延伸。

5・产业制造日趋环保化

产业制造趋势向环保化或绿色化方向发展。环保化制造或绿色化制造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制造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也是世界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循环经济重要体现,其目标和宗旨是使所制造的产品在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维护直至报废处理和善后处置的整个产品生

命周期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化、而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此外,以加工制造为主转向更加重视营销和研发,向产业两端延伸是制造业开拓市场价值空间的普遍选择。从供给的角度,企业将更加注重研发投入;从需求角度,企业更加关注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重视生产环节以外的竞争。

三、我国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基本原则与战略思路

1・基本原则

我国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应坚持五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充分发挥我国比较成本优势的原则,我国具有由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资金成本、物流成本、信息成本、采购成本、管理成本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低要素组合成本优势。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纳入国家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的总体中来统筹规划。三是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产业发展自原则。一方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高的路径来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摆脱产业核心技术的外部依赖状况。四是坚持梯度转移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提高产业转移的广度和深度。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保障劳动者权益。我们不能为了给外资创造宽松的外部条件,而牺牲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战略思路

我国制造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战略协调,科学发展”、 “统筹兼顾,梯度发展”、“以为我主,双向流动”、“鼓励创新,推动升级”、“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战略协调,科学发展”的涵义是我国应制定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中长期战略,并与国家的其他战略相契合,减少国家战略之间的矛盾与不协调。“统筹兼顾,梯度发展”的涵义是我国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既要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已有的优势,承接高附加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又要为中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提供更宽松的条件,实现制造业的梯度有序转移。“以我为主,双向流动”的涵义是我国应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中掌握主动权,通过国家战略与系统政策来规范和引导国际资本的有序流动,善于利用和驾驭国际资本,为我所用。“鼓励创新,推动升级”的涵义是我国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应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尽可能地推动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既要为国际先进技术在中国本地化生产中的适用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土壤,也要通过国内资本与国际资本的对接实现创新要素的融合与互动,最终推动产业升级。“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涵义是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过程中的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政府的作用是创造环境、政策引导、规范秩序、营造环境、弥补市场失效等,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错位和缺位。

四、实施制造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构成了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应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

1・产业集群理论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波特(Michael E・Poter)教授认为,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s)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围绕产业集聚的理论主要有“柔性专业化理论”、“社会资本集聚网络创新模型”和“集聚创新钻石模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如图1所示。

“钻石模型”的构架主要由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两个附加要素(机遇和政府)组成,“机遇”和“政府”影响四个基本因素。

2・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我国培育区域性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途径主要有: (1)找准产业定位。各地应紧密结合自身比较优势,把自身的发展放到全球大背景下考虑,选择基础好、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逐渐形成产业集群。(2)利用资源和企业基础培育产业集群。各地应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规划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3)建立大型专业化市场。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大型专业化市场,从而形成产业集群。(4)以大项目为载体发展产业集群。培育产业集群必须谋划龙头项目,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5)通过园区的产业调整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全国各地的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各地培育发展区域性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对既有工业园区的产业调整实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五、对策与建议

1・科学制定我国制造业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层次性,应根据不同行业和区域实际,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科学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一般需经历分散办企业、集中办企业、集中办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高地、地区品牌到虚拟市场等七个阶段。因此,各地应根据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会,接受世界产业链的分工,主动有选择地接受国际制造业的转移,为区域性制造业集群的形成创造条件;在刺激自发性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突出产业链整体设计和战略联系,注重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切实避免以“堆”代“群”,并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动生产要素,促进区域性特色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

2・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科技工作必须服务于制造业的发展。政府应通过引导,促进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加强联系,按照“整合、共建、共享、开放、高效”的原则,加强对科技资源整体规划、战略重组,构建以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关键环节的制造业创新链,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通过科技创新,逐步掌握技术含量高、增值幅度大、对制造业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核心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塑造中国经济的国家品牌,吸引全球服务设计研发资源向中国转移。此外,政府还要特别注意培养一大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建立产、学、研合作培育人才的新机制;加强与完善中介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它们是创新系统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中小企业技术能力的重要保障。

3・地方政府在区域性制造业集群培育中应积极发挥作用

从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ter)的“钻石模型”(图1)可知,地方政府影响产业集群

形成的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在区域性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中应发挥积极作用。首先,产业集群的产生需要地方政府的间接参与。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地方政府不应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但是,产业集群在产生的初期,其各方面的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有效帮助,区域性产业集群的产生就会很艰难。其次,集群氛围的改善需要政府。集群内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产业的升级、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集群外部的市场环境等建设均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参与。通过地方政府的努力,改善产业发展的环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解决诸如风险融资、中介服务、产学研合作、信息支持、产业空间布局等问题。

4・采用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我国制造业中传统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采用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不断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光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入产品技术之中,开发技术含量更高的新产品,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使之功能更强或更完善、材料更省、体积更小、性能更好、品质更优、竞争力更强。二是不断将现代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方法融进传统产业之中,即用于设计、生产、检测、管理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和灵活生产。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传统产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广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推进制造业领域的优质高效生产;改造提升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共有技术和相关配套技术水平、工艺和装备水平。

5・培育世界级制造业的“航空母舰”

世界级制造业企业的诞生同时也就意味着世界品牌的诞生,世界品牌又能促进世界级制造业企业的持续发展、不断壮大,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是我国构筑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必要条件。我国制造业规模大的企业较少,缺少可以和国外巨型企业抗衡的大型“航空母舰”,这对我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我国政府应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适当给予企业政策和智力上的支持,使企业加速壮大,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带动国内相关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国内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借鉴国际大型企业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成熟的管理经验,树立品牌意识,提高自身信誉度,积极打造中国制造业的世界名牌。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倡导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高效、清洁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自然生态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应遵循循环经济模式,从过去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资源利用模式转到集约型利用模式上来。目前应采取措施,实现两个层次的循环:一是在宏观上,提倡社会公同节约,实现生产、消费、回收和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二是在生产流程上,做到“吃干榨净”,产业链首尾相连,实现零排放,使资源利用最大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不能没有自己强大的制造业。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大胆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使之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对于具有巨大国内市场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要更加积极地实施“以我为主”的发展战略,不断扩大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对于具有高成长性和较大市场空间而我们又缺乏技术优势的产业,要大胆地实施“请进来”的发展战略,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集中优势力量,抢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制高点,加快培育一批新兴制造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唐德才,李廉水,杜凯・基于资源约束的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J]・工业经济, 2006, (10)・

[2] 王小明・21世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3, (7)・

[3] 刘尔思・关于产业链理论的再探索[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6, (3)・

[4] 范卿泽,王小明・三峡库区产业培植与集群化发展[J]・探索, 2006, (3)・

[5] 陈恩・台湾地区经济结构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价格冲击下中日原油进口行为比较研究 下一篇:基于合作研发组织下的隐性契约稳定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