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冲击下中日原油进口行为比较研究

时间:2022-10-11 07:28:06

价格冲击下中日原油进口行为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采用2维交叉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对中日两国原油进口行为进行细致刻画和比较分析,分析表明:日本在原油进口上表现出更多的对低价购买机会的把握和对高价风险的规避,而我国的石油进口行为却体现出了明显的“越贵越买”和“越买越贵”的行为特征。这一结论表明日本实施的能源储备战略和能源进口战略确实具有减缓高油价冲击的实际效果,因而值得我国借鉴;结论也显示出这些政策并不能消除石油冲击发生时油价的跳跃性波动,我国还应向日本借鉴实施能源替代战略和节能战略。

关键词:原油进口; 2维交叉表;格兰杰因果检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中图分类号:F740.省略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受了石油危机的巨大冲击,之后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和石油政策以避免再次遭遇石油危机的覆辙,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政策。这些政策内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能源储备战略。加入世界能源机构(IEA)的能源储备体系,制定《石油储备法》,政府与民间合作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2003年日本石油战略储备已经可供全国使用169天。(2)能源进口战略。进口渠道多元化,推动石油、天然气的自主开发,即在产油国取得长期采掘权以获取相应比例的原油、天然气长期稳定的供给,并加强与产油国的政治经济关系。(3)替代能源开发与节能战略。日本政府相继制定了“新能源开发计划”即“阳光计划”、“节能技术开发计划”即“月光计划”,“能源与环境技术开发推进计划”即“新阳光计划”,以大力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技术的开发。1979年,日本政府制定了《节省能源法》将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制度化, 1998年日本政府进一步修订了《节能法》,提高了汽车、空调、冰箱等产品的节能标准[1]。

这些政策为我国提供了借鉴,但是在借鉴之前,非常有必要辨明这些政策对减缓高油价冲击的实际效果。2002年以来油价持续快速攀升冲击下,中日原油进口行为的差异比较为辨明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进口数量剧增以及国际油价的持续快速攀升,原油贸易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史丹[2]、刘强[3]等研究了石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多文献关注的是石油安全和能源战略:齐中英[4]、李建国和田泽[5]、李亚芬[6]等对我国石油安全及进口风险问题进行了探讨;冯春萍[7]、何一鸣[1]、刘宏杰[8]等研究发达国家的石油安全战略,以期获得有益的借鉴;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制度、进口来源多元化、能源的多样化以及节能战略的政策建议是这些研究的共识。李卓[9]采用动态最优控制理论,说明石油战略储备的建立对平滑石油消费和价格走势都具有重大影响;尽管石油战略储备有助于平缓石油冲击的影响,但并不能消除石油冲击发生时油价的跳跃性波动,因而在油价持续攀升的背景下,能源多元化策略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策略更加重要。相对来说,对我国石油进口行为的研究比较少。宣晓伟[10]描述了国际油价波动下中美两国1991―2003年间年度进口增速的变化,并通过油价波动与进口增速之间的比较以及中美之间国际油价波动下进口增速的变化趋势的比较,得出我国原油进口存在“越贵越买”和“越买越贵”的特征,认为我国“越贵越买”的行为是因为国内石油进口体制和石油定价体制存在的缺陷造成的。周申、刘辰和杨超[11]采用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月度数据,通过EG两步法证明进口量与进口价格、工业增加值正向相关。我国原油进口的价格弹性为正值,认为我国原油进口存在“买涨不买落”的行为特征,并通过统计分析认为“买涨不买落”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这些研究对认识我国石油进口行为特征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但是在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拟采用2002―2006年的月度数据,首先通过2维交叉表描述中日两国进口行为的差异,然后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更为动态细致地刻画中日两国进口行为上的差异。

二、数据来源与数据说明

1・数据来源与数据说明

由于日本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考虑两国数据的可比较性问题,我们从国家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取得了我国从2002年1月至2006年2月的原油进口价格和进口数量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记为{p1t}和{q1t}。从OPEC网站获得了日本的2002年11月至2006年4月的原油进口价格和进口数量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记为{p2t}和{q2t}。记原油价格变动比例序列为{r_ p1t} =(p1t-p1t-1) /p1t-1,类似地,可以得到{ r_q1t}、{r_ p2t}、{r_ q2t},本文主要使用这两组变动比率指标进行分析。所有的序列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且本文主要立足于分析变量波动及其相互影响,因此,本文不使用Tramo/Seats和CensusX12等方法对月度数据进行平滑和季节调整而直接使用原始数据。

2・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从图2和图4来看,中日两国的原油进口价格在本文所研究的时间区间内都有了显著的上升,但是从原油进口价格的时间序列图来看,中国的原油进口价格序列呈现出非常显著的上升趋势,而日本的原油进口价格序列的波动性则明显高于中国的原油价格序列。从图1和图3看来中日两国原油进口数量序列均处于强烈的震荡中,比较而言,中国原油进口数量呈现出显著的震荡上升过程, 2005年全年的原油进口量为2002年的1.83倍,而日本每年原油进口数量变化不大,表明在考察期内中国原油进口需求增加幅度远远高于日本。

三、中日石油进口行为差异的2维交叉表分析

使用2维交叉表可以非常直观地显示我国和日本在油料进口贸易中的“进口量变动―价格变动”策略行为特征。将我国和日本的原油进口价格和进口数量波动比例序列进行等距离分段,统计每个交叉区间内所包含的数据点数量,就得到了2维交叉表。表1和表2分别是我国和日本的“中国原油进口价格变动比例―日本原油进口价格变动比例”2维交叉表。

1・中国的原油进口价格在49次观测中有6

次下降,占12%,而日本的原油进口价格在41次观测中出现了12次下降,占29%,这表明了日本具有更多的策略操作空间。

2・在中国原油进口价格出现下降的6次观测中,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出现了4次下降;在中国原油进口价格出现下降或上升幅度微弱(小于2% )的29次观测中,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出现了16次下降。在日本原油进口价格出现下降的12次观测中,日本的原油进口量出现下降的次数为4次。

3・在中国原油进口价格出现较大上升(大于4% )的9次观测中,进口量出现了5次上升;而在日本石油进口价格出现较大上升的12次观测中,其进口量出现了5次上升。

总的来看,日本的原油进口策略表现出更正确的对低价购买机会的把握和对高价风险的规避。而我国的石油进口行为却体现出了明显的“越贵越买”的行为特征。

四、油价与进口量相互关系的动态模型

1・单位根检验

从表3可以看到, 2组共4个变动比率指标均为平稳的I (1)过程,因此可以可靠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来分别探讨两组原油进口价格和进口数量的相互关系而不必担心伪回归和伪因果问题。

2・格兰杰因果检验

对r_ p1和r_ q1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记为模型1;对r_ p2和r_ q2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记为模型2。使用LR准则判定两个模型的滞后阶数,模型1的最优阶数为2,模型2的最优阶数为4。

Granger检验说明,中国的进口量变动会影响进口价格,而进口量并没有随进口价格进行调整。日本的进口量变动则几乎不影响其进口价格且进口量有随进口价格进行调整的现象。

3・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建立在VAR系统滞后结构基础之上的Granger检验并不能包含变量间的即期因果流,更多地反映的是基于“预测”含义的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由于多种原因,某些变量解释因变量时统计意义并不显著,但经济意义上而言却会是显著的,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则可以在这个方面体现出超越Granger检验的观测能力[12],因为这些工具既包含了滞后的影响也包含了同期相关。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来自另一内生变量的一个单位误差冲击所产生的响应,即随机误差项上一个标准差大小的信息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可提供系统受冲击所产生响应的正负方向、调整时滞、稳定过程等信息。本文采用Pesaran和Shin[13]提出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G-IRF)进行分析,从而避免了以往研究中经常采用的Cholesky分解技术所存在的冲击识别的任意性和对变量排序方式的依赖。

从图5来看,在中国,原油进口价格变动的正向冲击会导致进口数量变动在当期的正向响从图5与图7的比较来看,面临价格冲击时,日本比中国在短期进口策略上具有更大的空间,但是面对长期价格持续冲击时,日本的这种策略优势并不明显。从图6来看,在中国,石油进口量变动的正向冲击会引起进口价格变动在较长时间内的正向响应,表现出“越买越贵”的特征;而从图8来看,在日本,石油进口量的正向冲击会导致在当期价格变动的负向反应,在随后的时间内则是明确的,从日本与中国的对比来看,日本原油进口数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影响非常小,中国原油进口数量的持续上升会显著导致进口价格的上升,这表明日本的能源进口策略是成功的。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中日原油进口行为的比较来看:日本在实施政府与民间合作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石油储备战略,以及实施以进口渠道多元化、推动石油、天然气的自主开发的能源进口战略后,在面临石油价格持续快速上涨时,原油进口具有更大的策略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石油进口的成本,降低石油价格冲击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石油储备战略和能源进口战略并不能消除石油冲击发生时油价的跳跃性波动,因而在油价持续攀升的背景下,能源多元化策略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策略更加重要。

对我国而言,在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和实施石油进口战略的同时,应该重视能源多元化战略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何一鸣・日本的能源战略体系[J]・现代日本经济, 2004, (1)・

[2] 史丹・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0, (12)・

[3] 刘强・石油价格变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模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 (3)・

[4] 齐中英・关于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 (3)・

[5] 李建国,田泽・我国石油安全与石油战略储备问题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 2003, (4)・

[6] 李亚芬・我国石油供求现状、问题及改善对策[J]・国际金融研究, 2005, (3)・

[7] 冯春萍・日本石油储备模式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 2004, (1)・

[8] 刘宏杰・美、日能源安全战略及对我国的借鉴[J]・经济纵横, 2005, (11)・

[9] 李卓・石油战略储备与能源利用效率对石油消费的动态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 (6)・

[10] 宣晓伟・我国石油进口策略应做调整[J]・科学决策, 2005, (1)・

[11] 周申,刘辰,杨超・中国石油进口“买涨不买落”的经验研究和博弈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 (9)・

[12] Sims C・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 [ J]・Econometrica, 1980, (8)・

[13] PesaranMH, ShinY・Generalized ImpulseResponseAnalysis in Linear Multivariate Models [ J ]・Economic Letters, 1998, (58)・

上一篇: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资金筹措与运行机制 下一篇:中国文化贸易偏离需求相似理论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