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上的模式探讨

时间:2022-09-07 09:05:55

高中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上的模式探讨

摘 要:随着对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探讨的深入,教师逐渐将目光聚焦在了学生的身上。也就说是,实施教改的目的是什么,它能为学生带来什么。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探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即通过数学学习对大自然建立起敬畏之情。在这一感情的包容下,促使他们建立起科学的自然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科学思维习惯。为此,在模式定位驱动下,应从深化对情感态度的认识、充实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建立小组合作评价模式等方面来培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感态度;模式

众所周知,学生的情感态度属于主观意识范畴,那与高中数学学习又有怎样的联系呢?笔者认为,其中的主要联系便在于使学生感知到数学之美,以及通过数学学习对大自然建立起敬畏之情。在这一感情的包容下,促使他们建立起科学的自然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科学思维习惯。从中不难发现,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却使人明白一个道理:提炼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元素是多么的重要。本文首先对学生情感态度进行解读,然后建立起情感培养的模式定位。最后,在定位驱动下来完成模式构建。

一、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解读

结合笔者的体会,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解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情感态度的构成要素

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必然遵循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在逻辑,学生的情感态度同样如此。在高中生有限的实践经验中,情感态度的构成主要包含了对数学形式的感知,以及从中所衍生出的对自然事物的抽象理解能力。正如科学思维那样,唯有在抽象力的帮助下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2.情感态度的表现方式

社会意识被社会物质所决定,社会意识又可以反作用于社会物质。我们从这一唯物辩证主义的观念中,就可以知道学生所拥有的情感态度将反映出他们对待数学的态度,以及是否能按照数学的实证性特征来认识自然,以及其赖以生活的环境。笔者认为,这实则践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素养。

二、高中数学教学在情感态度培养上的模式定位

以上充满着人文气息的元素如何能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体现呢?对此,若只是照搬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手段是肯定不行的。因此,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针对性的创新。

1.教学内容上的模式定位

要改变过去高中数学教学过于理性的现状,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入一些人文元素。主要从数学家的生活和科研中获得人文元素,从而让学生形成敬畏感。这里需要肯定地指出,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点有所重视,但这些都只是作为插曲而存在,而从未能起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作用。

2.教学组织上的模式定位

数学的教学内容和组织不同,主要体现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被广泛应用于高中数学课程之中,因此能否借助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帮助学生自觉获得高中数学中的人文元素,值得思考。可见,这里模式定位便强调应建立起课外学习体验过程。

3.教学评价上的模式定位

教学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从传统模式来看较为单一,主要以各时段的闭卷测验为主。不难看出,这种测试形式实则在强化学生的工具理性,而忽略了学生在建立科学自然观上的需要。因此,需要拓展教学评价模式。

三、定位驱动下的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在定位驱动下,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1.深化对情感态度的认识

高中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认识,这是在现有教育环境下所能开展的具有可行性的素质教育内容。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不仅能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参与意识,还能优化他们的思维习惯。在深化认识时,应在教研小组的业务学习会上得到体现。

2.充实高中数学教学内容

充实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实际就是增加对与知识点相关联的数学家的介绍。以解析几何中的笛卡尔坐标系为例,除了介绍笛卡尔是一位数学家,还需要着重指出他也是一位哲学家,从而使学生懂得各学科相互融通的事实,最终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点的兴趣。

3.建立小组合作评价模式

建立小组合作评价模式,即以学生小组的调研报告为评价对象,鼓励他们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相结合,进而从认识自然过渡到认识人类社会。如根据排列组合知识来解读交通拥挤的现象。

四、小结

本文认为,应在模式定位驱动下,从深化对情感态度的认识、充实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建立小组合作评价模式等方面来塑造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提炼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元素。以上所述,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探讨。可以预知,随着笔者对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认识还将更为深入。

参考文献:

[1]王雪艳.如何创设和谐高中数学课堂氛围[J].软件:教学,2014(1).

[2]王惠娟.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和谐课堂的构建[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24).

[3]栾玉霞.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自主个性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6).

上一篇:浅谈高职班级自主化管理 下一篇:文言文阅读记忆策略和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