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堂教学的误区分析

时间:2022-09-07 08:50:33

高中课堂教学的误区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笔者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而传统教学存在以下4个误区

1. 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

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透彻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往往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为了做到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按量力而行的原则,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难点,用事先准备好的语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人知识的“最近发现区”。在课堂的富余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知识,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 教师觉得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

教师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习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难点不清楚,习题讲得不透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变为学生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3. 教师讲得越多越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

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目标。但是,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紧扣教材,围绕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与否不能光看容量的大小,关键应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潜心钻研教材,在明确教材系统及其主次的基础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处理、“裁剪”教材,凭着自己对教材的切身感受去适度地旁征博引,合理地拓宽加深。宁可少些,但要精些,果断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真正搔到痒处,切实给学生编织出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懂一点,晓一类,通一片。

4. 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所学知识就掌握了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便无所适从。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切实学握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仅就习题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及培养功能,教师只注意娴熟地解题,不重视充分暴露教者的思维过程,学生悟不出解题思路及技巧,产生不出求解欲望,掌握所学知识就是一句空话,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躬行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

课堂是落实课改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创新教育研究过程中,坚持以课改为突破口,必须重视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环节。一方面潜心理论学习和钻研.深入细致地开展创新教育理论的普及教育;另一方面重在实践,积极认真开展新教材实施创新课活动,笔者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几点:

(1)摆正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

教育民主的本质是教育的内在需要,而不仅是外部约定。创新型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的辅导,使自学和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机结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地独立钻研和自主实践的时间、空间和具体条件,教师不仅要“精”研教材,而且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首先必须改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变老师“教”为教师“导”学生“问”。主体性是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知识要靠他们主动思维去获取,创新教育也只有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创新过程中才能实现。

(2)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启发与讨论。

创新型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与学的理论,重新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启发、讨论等具体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努力去尝试创新、感受创新、理解创新、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目的。理科类的讨论式教学,注意实践性和对现象的观察,通过观察,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途径、假设;重视和强调思辩能力的培养。在创新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由单纯讲授说明的进程转变为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3)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实践与探究。

在创新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在情感、认知等方面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情境,给学生质疑、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给学生交流、展现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材的研讨和多媒体的运用应该创设情境探究式教学,它有5个基本过程;①情境创设:创建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②问题导向:在情境中设置有思考价值、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提出新问题。③自主探究:给每一个学生独立思维、探讨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个体学习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④协作讨论:学生通过计算机提供的大量材料,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⑤意义建构:学习情境的生动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关系的多维互动,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索过程中,不断激起“认知上的不平衡态”,处于积极建构的心理状态之中,主动、顺利地完成各种学习目标,并实现迁移、创新。

总之,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编《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

[2] 胡炯涛、张凡编著《中学数学教学纵横谈》

收稿日期:2013-04-20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下一篇: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