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对策探讨

时间:2022-09-06 10:09:32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对策探讨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面对高学历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注重动手能力的中专技校生的双面夹击,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就业形势。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探索解决这一就业困境的思路,高职院校应当正确看待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困境和机遇,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95-02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遭遇就业困境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典型,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就业困难群体。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以我校,即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例,对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所面临的种种就业瓶颈问题作一分析,并尝试探讨对策,为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提供一些思路。

1.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

1.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矛盾

(1)社会需求与就业困难之间的矛盾

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650万毕业生,而现实状况下提供的岗位远远无法达到毕业生的刚性需求。而且,我国的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基本上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我国就业市场,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不是由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已经过剩,而是应当优化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择业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分析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大学生等各方面的因素,寻求对策,以保障高职院校专业毕业生的出口畅通。

(2)就业困难与专业热门和专业对口率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难以找到合适的、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仍然趋之若鹜。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工作者社会地位高,收入相对也较高。此外,如上述分析,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事业机关单位对于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成为众多考生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的原因所在。于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进口与出口之间形成矛盾,可见,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热门并没有问题,存在问题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我校为例,近年来,与本科、研究生院校相比,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始终较低。

(3)择业预期与就业制度之间的矛盾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经过三年的专业培养之后,大多希望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位。很多高职院校专业的毕业生对于自身的就业期望是从事稳定、待遇好的工作。由于我国的国情所致,现行的社会用人制度往往追求高学历,这导致许多希望从事稳定工作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很难与本科生、研究生竞争。

(4)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发展的各项活动中,以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在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较难与本科生、研究生竞争的情况下,大多数毕业生往往在不情愿的情况下选择在企业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相对低廉的收入比起本科生、研究生来说应当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才对,然而,现实图景是就业市场对于本科生、研究生的需求冷淡。除教育部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外,高职院校如何优化专业的培养方案,以适应就业市场上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这是当前高职院校应当深刻思考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1.2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大学生就业难,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显得更难。首先,就业压力更大。同为毕业生,本科院校毕业生往往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的用人单位大多仅招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可应聘的岗位很少,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也较少。高职院校毕业生往往由于应聘多次遭冷遇受挫折,而导致就业压力过大,个人信心受挫,对后来的求职就业造成很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其次,求职机会更少。很多大中型企业,即使招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也往往招过去从事最底层、最基本的工作,这使得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去,这样导致成功求职的概率就更少。

2.高职院校毕业生解决就业困难的对策

如何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变不利为特色,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探索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路,

2.1 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投资相对较少,比如,图书资料较不足且陈旧,专业性的配套硬件设施较少。然而,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许多课外实践活动、团学活动都对于建设和谐校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提升高职院校的地位,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扩大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减少用人单位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偏见。这些都将创造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以我校为例,这几年学校逐步加大对专业的教育投入,以加强对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参加相关活动的履历也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2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高校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互动。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就业市场的调研工作。如前所述,当前社会对于高职院校人才的需求空间仍然较大,应当切实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和沟通,以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供用人单位所需。

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外语水平、实操能力、交际能力等各方面普遍有较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有些大、中型企业从本行业的发展需求出发,对于所需要招聘的人才有更具体的要求。因而,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扎实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调研,与相关的就业基地、实习基地单位充分沟通,了解单位所需,优化毕业生的培养方案,增强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依此指导学生合理选课,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毕业生。我校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已颇有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而,可以在巩固就业基地和实习基地的同时,深入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具体要求,以此为导向,优化大学生的培养方案,以促进供需方的双向选择。

2.3 充分结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点,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工作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实操能力较强,有利于就业工作深入、细致地展开。第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对自身能力信心不够。第三,进入高职院校招聘高待遇毕业生的单位较少。即使是高校每年组织的大型双向选择洽谈会,应邀参会的用人单位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起薪也相对较低。基于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应当充分结合以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毕业生理性、现实、积极地就业。具体而言,第一,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化。即区分大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就业指导。比如:引导大一学生树立职业观、成长观;对大二学生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大三学生则应侧重择业观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强化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并适当引导他们学会减压,调适就业心理。这种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有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建立合理的择业观,并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第二,学校应当充分结合就业基地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学校可以针对性地为相关就业困难专业举办专场招聘会,以求为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创造更科学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多的就业机会。第三,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建立合理的择业预期。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毕业生后从事大众化工作已是正常社会现象,而仍然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持有“精英”就业观,对就业地区、就业单位、薪金待遇等存有过高的期望值,观望踌躇间错失就业良机。因此,合理的择业预期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就意味着能够认清就业形势,准确把握就业机会。第四,引导大学生强化竞争意识,变被动为主动,走出校门,主动出击。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就业市场化,而很多毕业生仍然以被动的心态等待就业机会,等待学校推荐他们,等待用人单位来校招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顺利就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当指导他们认识严峻的就业形势,善于主动出击,主动把握就业机会,上门推荐自己、证明自己。第五,扎实做好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加强与校友的交流沟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反馈意见,对于加深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改进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已走上工作岗位的校友,他们对于择业、就业以及就业市场的认识对于学校和在校学生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惟此,高职院校教育才能做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毕业生,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进口和出口之间才能相互协调、支撑,建立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才有保障。

作者简介:

梁鹏,男,汉族,在职研究生,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团委书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主任;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讲师。

上一篇: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浅析 下一篇:高职“水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