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就应该这样诗意着

时间:2022-09-06 10:08:07

语文老师,就应该这样诗意着

要当成为一名诗意的语文老师,能不携一书人课堂,不带什物上讲台,这该是何等从容的姿态?

笔者最近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老师告诉我们,这样教学的姿态,是可以做到的。

阅读应该是美丽的。如今,生活节奏快了,人的心灵就少了滋养。而阅读能够营养我们的心灵。诗意地教学,就诗意地阅读,能诗意地当一名老师。变化由内而外,而心灵的改变,自有一番新世界。我觉得:没有欢乐的日子,阅读就是快乐,经典作品里永远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主题。读好书达到书我两忘的时刻,是工作生活里最美丽、最温馨、最充实的时刻。它那里有真正的知识、有精神的支撑,读经典就是读社会,读人生,就是构建自己的精神大厦;不相信没有精神的躯体是健壮的,没有追求的生命是旺盛的。

合上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教育七讲》,我的脑海中不住地蹦出这些话语。是啊,作为新世纪的年轻的语文教师们,背负着教学语文的重任,在大力积极倡导和实践诗意语文、诗意课堂、诗意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责任真的太大。

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陷入诸如无非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一步步自然行进且径直走着一成不变的路线,经年累月,永远形似神似,对比之下,真的觉察很多的语文老师丧失了上语文课却没有语文味的真实现状。想想,在如今素质教育化的今天,诗意教学,是何等地重要!它不是一个名词,也没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模式可以供我们去模仿。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这是语文课堂的解放,更是作为语文老师自身的解放。

感觉一切为时不晚。

确实,文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应该是最具诗意、最具教学个性的学科,面对古今中外思想璀璨、性情灵动、文采斐然的经典之作,不同个性特征及语文功底的语文教师,迥然不同的教学风格。试想,一位举手投足无不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肯定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一堂色香味俱全的课堂上,作为他的学生,该是何等地如沐春风的感觉?

(一)文本细读问题

语文课的诗意,当然来自于诗意的老师。

如何能炼就一名有诗意的老师,这确不是一日两日的简单过程。诚如王崧舟老师所言,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有思想,一个成熟的语文老师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没有思想,没有自己的思想,你的技术再怎么精湛、你的方法再怎么娴熟,你也不过是个教书匠而已,如此而已。但是,我们如今的老师都很有自己的思想,都很有自己的个性,然而,事实并非只限如此。光有思想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是学院派,不是躲在象牙塔里专门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专家,我们是要进入课堂的人,是要天天面对四五十双眼睛的人,是被作业、考试、竞赛这“三座大山”压迫着的人,我们更需要技术,真正管用的技术,能够帮助我们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和统治的技术!“这就是王老师的宣言——不仅要有思想,更要有技术。

从诗意说到技术,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也是从理论回归实践的过程。一个语文老师的技术,一门含有诗意的技术,首先得从文本细读入手。

一堂美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文本细读的课。

吕叔湘先生说:“没有语言感情和赏析的语文课则是一堂半身不遂的课。”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就是要我们语文教师做一个学生心灵海洋的推波助澜者,而绝不做学生心灵的屠宰者。文本细读,需要在课堂上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进入文本的角色,从而调动起学生生命中最光辉、最活跃的情感。由此,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便会上升到心灵的互动。所以,王老师倡导“慢慢读,欣赏啊”的做法。“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来。”如此的从容,确系在教学生活中大多数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不曾做到的。

(二)文化底蕴问题

名人的人生底版上,总是会涂满了家乡水土的本色:名人的气质血液里,总是洋溢着家乡水土的神韵:名人的情感魂灵中,总也激荡着家乡水土的风骨!语文教师的底蕴一如这本色神韵与风骨!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应该在文本中出生入死。这是一种怎样的历炼?通过这样的对话,你的精神、你的生命、你的灵魂就会脱胎换骨,等你从文本中出来的时候,你已经成为另外一个你了。王崧舟老师如是说。

师本合一。需要的是很多内在的东西,比如底蕴。

所以,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更应该吸纳传统文化精髓,具有丰厚的本土文化底蕴,这是语文教学所担负的责任所决定。传承优秀文化成果,濡养民族精神,是语文教学民族性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这种传承是对学生民族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潜移默化。用文化精髓来熏陶浸染、构筑学生精神家园,比任何说教手段更具感染力。

王老师说,我们备课备文本,应该有骆驼态的去接纳、有狮子般的唯我独尊,而阅读到最后应该有复归于婴儿的归零意识。他认为,骆驼能行沙漠,因为养料充实方能行走千里之旱;狮子为百兽之王,怒吼一声百兽震惊,如此气势令森林气短,而文本的研习者如其,字里行间能有个性的阅读,犹如狮吼般有穿透力震憾力,唯我独尊方显师者之独特。婴儿懵懵,阅读者备文本者进人文本,应有归零意识,将“我”相忘,唯文之中独有作者,如此的意识方能彰显扩大作者的最佳创作点。

这就是教者的底蕴。底蕴确实是书的不断堆积。不堆如何知彼?不堆如何修生?

我们想想,在如此底蕴与细备文本之下,语文老师能如此完全进入作者的心灵,从而悟出其著作立书的真谛,本身就是一件多么有诗意而富成就的事情。犹如一名军事指挥家,“知己知彼”。对一堂课的把握已如对一场战争的掌控,既有许多明确要攻占的阵地,又能有充分考虑到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课堂上学生的知情意行。这样的战争岂有不胜之理?于是,在三尺讲台上的你,能大胆地给学生以最大的思考空间。你就是孔明,学生就是孟获,你有七擒七放的从容与本事。这就是你熟读“兵书”(文本)的结果。

这就是从容。便也是王老师笔下的诗意。这样的诗意,如王老师而言,应该是一桶水,甚至是一条河一方大的海洋,方能舀给学生一瓢水。要成就一位有诗意的语文教师,不只是需有孜孜不倦、博览群书的基础,要增强文化素养,提高文化品位,这需要的是一种底蕴与气质。诸暨市进行这首届阅读文化节活动本身就要求老师自己能身先士卒,带头学习,其意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来不断充实自己。

(三)语言艺术问题

语文教师本身应该是情感丰富的外化者。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两种特性得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把“语言擦亮”。王崧舟老师如是说。

好一个“把语言擦亮”!揣度文本得到的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

要擦亮文本的语言,先得把自己擦亮!如何擦亮自己?便是应该擦亮自己的课堂,而最关键的便是擦亮自己的语言。语文老师的语言应该是诗意的。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说:“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应该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像虹一样的光谱,而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也就是说艺术化的作品不只是叙述,而是能够用你的叙述语言幻化为形象、图画想象出语言背后的那个真实。

新课标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通过教师的传递,最后到达学生。而传递过程中,语言是最丰富的东西。有人说语文老师的语言是蜜,因为它能粘住学生的眼睛,但又有人说,它“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诚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王崧舟老师说,他会常常去听课,而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会令人心动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而学生则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因为写在他们脸上的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已那样肯定地显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

“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丰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辉,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下,教师自己是幸福的,学生也是幸福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袁振国先生所说的这样的境界。我们应该准备好,更应该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湖北省枝江市顾家店中学李玉梅《漫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2]2010年02期《语文教学与研究》P62页《反对丧失语文味的语文课》

[3]2010年06期《语文教学与研究》P16《试论高中语文自主学习》

上一篇:在看图写话中激发写话的乐趣,提高写话的能力 下一篇:让实验打造生态的物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