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环保价值观服务于西南地区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构想

时间:2022-09-05 11:33:34

传统环保价值观服务于西南地区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构想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我国西南部诸多地区划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要在这些地区实现战略转型的目标,政府与民众是两个同样重要的行为主体,全民性的生态环境文化构建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藏族神话故事中蕴含的生态环保价值观,指出应对其发掘利用,以对推动西南地区主体功能区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环保价值观 西南地区 主体功能区

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区。我国西南部的川滇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区、青海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四川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功能区、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等被划入限制开发区,而四川的卧龙、蜂桶寨、贡嘎山,云南的白马雪山、泸沽湖、碧塔海,青藏高原的墨脱、察隅、羌塘、可可西里等自然保护区皆划入了禁止开发区。这两类开发区的主体功能无一例外是“生态功能”。因此,当地经济发展的模式将由追赶式发展战略逐渐向协调式发展战略转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其区域发展建设的重点工作。

要实现战略转型的目标,各级政府与各族民众是两个同样重要的行为主体,政府强势主导与民众积极参与,二者不可缺一。在其中,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将起到主导作用,同时,进行全民性的生态环境文化建设,使生态保护成为广大民众的自觉行动也是至关重要的。

从地理位置来看,西南地区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藏族聚居区。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即传说中的神的故事。它是基于“万物有灵”的心理基础,一般是为了对自然或者社会现象等作出的合理的解释,或者是表达人类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愿望。藏族神话中关于大自然演化、人类起源、劳动生产等故事以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情节把藏民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理念代代相传。发掘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保价值观,使其成为建设生态功能区的思想先导,对于保持西南地区的平稳、快速发展,贯彻落实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增进民族团结、稳定边疆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拟对藏族神话蕴含的环保价值观作一探讨,期冀能够有助于生态环境文化构建,有利于西南地区生态功能区建设。

藏族神话故事蕴含的生态环保价值观

(一)关于大自然的神话充溢着对自然物的敬畏与珍爱之情

1.神话传说中对神山的敬畏与依赖充分体现了藏民的价值观。藏族居住之地基本上都有神山。如古代藏民称念青唐古拉山、雅拉香波山、阿尼玛卿山等九座大山为“九大神山”;而现代人则称冈仁波钦山、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和尕朵觉卧山为“四大神山”。各地藏民又奉祀有小地域性神山,如在苯教流行的冕宁等地,每个藏民家族都有自己的菩萨山。但凡神山都有护佑或教诫自己子民为内容的神话传说,这些充分体现了藏民敬畏与依赖神山的价值观。在神话世界中,九大神山是宇宙造化之神。被誉为“众山神之父”的念青唐古拉山神是一位战无不胜的护法神。他带领着360位神将日夜护佑着青藏高原。木里藏民传颂说:贡嘎山的夏朗多吉、仙乃日、央迈勇三座山峰是父母同胞的三兄弟,分别是汉族、藏族、彝族的祖先。他们拔地顶天,用冰雪之源润育着各族儿孙生存发展的大地,激励着凉山各兄弟民族世代团结,共谋发展。

2.神话传说体现了藏族民众对地理环境和生态学的认知。“长寿五仙女”的故事最典型地体现了藏民神山崇拜和环境生态学的认知。传说在远古时期,喜马拉雅山区低处是一片大海,岸上林丰草茂,鸟兽和谐。后来,一头巨大的五首毒龙搅起万丈海浪,生灵涂炭。危难时刻天上飞来五位仙女,降服毒龙拯救了众生,还变成五座神山永远护佑人间,人称“长寿五仙女”。翠颜仙女是珠穆朗玛峰的主神,她掌管人间的“先知神通”;吉寿仙女掌管人间福寿;贞慧仙女执掌人间农田耕作;施仁仙女执掌人间畜牧生产;冠咏仙女掌管人间财宝。这些神话既歌颂了山神们护佑人间的功德,也透露出藏族先民对生态环境重要性和物物相关律的认知,宣示了雪峰、冰川、草原、森林护国佑民安居乐业的重大影响,肯定了神山“主管”、“善惠”、“施仁”等多种生态功能。特别是他们称世界水塔珠穆朗玛峰女神为“先知神通”,这里所透露出的地理环境学科学认知令人惊叹,显见藏族先民已经感觉到该山峰的变化对地球生态环境变化的预示作用(先知)。这与现代人视冰川融化、雪线后退为生态恶化的先兆是同样的科学生态认识。

3.藏族神话中对水的生命人格联想也有着让人感动的精神认同。在藏区,诸多关于圣湖、圣泉的神话故事表达了藏民对水的尊重与崇拜。如藏民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错为天湖。天湖周围有浴门、十万经石及德性石孔等无数圣迹。据传说,湖畔的圣迹德性石孔可容人伸头进去,只有道德品性高尚之人,头才能够随意伸进伸出;若德性欠佳者的头则只准进不准出。又如阿里地区的玛旁雍错号称永恒不败之湖,传说这是古代国王木崩在布施穷人的十二年间的淘米水汇聚而成的。另外,相传琼结县青瓦达孜山下的泉水是五世达赖的神魂水,称旁边杨树名为“次仁珠杰”,是五世达赖的神魂树;藏北的当惹雍错是著名的本波教圣湖,据说她能化身为十万神女;拉木拉错据说是护法女神班典拉姆的寄魂湖。这些神话都以润物无声的功效教育着代代儿孙,勉励人们行善积德,能够促进民族的发展。

(二)关于世界形成的神话颂扬动物开天辟地、创造万物

探索世界的本源是古往今来的重要哲学命题。西方人说是上帝创造世界,汉族说是王开天辟地,彝族说是天神用铁叉把天撬上去,把地掀下来,而藏族却认为:大鹏把天撑高空,巨龟分开阴阳界。而且,神话《十个神鸟蛋》说:一只神鸟下了十个蛋。三个飞到天上,变成太阳、月亮和星星;三个飞到中间,变成白云、高山和树木;三个飞到地上,变成水、土壤和岩石;最后那个蛋在天上、空中、地上飞来飞去,变成了人。汉族、彝族和西方人宣扬的是人或人格神开辟了天地,而藏民却把劳动创造世界的伟大成果归功于并非人类的大鹏鸟、巨龟等。但显而易见的是,各民族的祖先在很早就已经朦胧的认识到“劳动创造了世界”的原理。

(三)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体现了对生态学规律的认识

藏区传说,在远古时期,一只猕猴受观音菩萨指点与罗刹女结合,生下六只小猴。三年后繁衍成五百只,吃尽林中果实,猴群难以生存。观音菩萨从须弥山取来青稞、小麦、荞子等播种于大地,众猴才有了充足的食物,渐渐才能直立行走,产生语言,最终变成了人。他们开沟引水,垦荒种粮,营建房屋,逐渐进入阶级社会,有了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出现君臣之别。又冕宁和爱乡藏族传说他们家族的始祖没有娘,是吃牦牛奶长大的,故在佛龛上供奉牦牛角、毛、尾等;庙顶伍氏供奉独角野人象。还有,石棉藏族传说鸟与猴结合产下人类拉古策,他又与白石融为一体。甘洛藏族尔苏人也认为杜鹃是神鸟,是祖先。

以上神话不仅颂扬了动物创造世界、创造人的功绩,还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学知识:

人是自然界长期运动发展的产物。世间万物的形成是物质运动“飞”、“飞来飞去”的结果。视鸟类、猴类为人类祖先,肯定了人与动物的亲缘关系,否定了狭隘的人类中心论。认识到人类是由低等生物鸟类、猴(哺乳动物)简单生命进化而来。藏族神话中把众多动物奉为人类祖先,看似荒诞,但鸟类、猴(哺乳动物)等的确是简单生命到人进化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这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吻合。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发展有一个从无机到有机的过程。说日月、山水、树木等构成“蛋变人”的物质环境,且先于“蛋变成人”。对生态学中的定额负载律已有朦胧认识。认识到地理环境、特定生态系统(如某树林)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若人口(猴群)过多、消耗资源过度,则难以为生。人类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走保护生态、创造财富以求生存发展之路。

(四)歌颂动物为人类勇于奉献的神话体现感恩之情

木里藏族传说,古生大火灾,一群鸽子冒火抢救粮食,烧红双脚熏红眼,没有抢出粮食种。于是它们不辞艰险,飞到、印度、南京等地,“转了一个大圆圈”,啄回青稞、苞谷、稻谷等九种粮食种。还有阿初王子盗取蛇王的青稞种,被蛇王变成狗的故事;以及《斯巴宰牛歌》中说斯巴宰杀小牛,牛头变成高耸的山峰,牛尾变成浓郁的森林。而正是鸽子、狗、小牛用生命和肉体的奉献,换得人类生存的良好环境,才换来“青稞香,青稞甜,青稞糌巴甜又香;煮黄酒,烤白酒,青稞酒醇人人喜”,“男女老少乐呵呵”的美好生活。这类神话中,动物行为是那样的悲壮,人们是那样的感恩。

(五)关于善待生命的神话倡导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不可相害

如《汤东杰布传》记载了高僧汤东杰布劝化渔夫弃恶从善,停止了捕杀鱼类;还劝化老虎与众生和睦相处。又有宗教典籍记载:一只黑鹿被猎人贡波多杰追赶,逃奔至密勒大师面前。大师唱道歌抚慰了黑鹿,又点化了紧追而来的母狗。他们静卧在密勒的左右,母狗不再凶狠,黑鹿没有了恐惧。密勒又唱道歌劝化猎人不要以狩猎为生,猎人终于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反过来为被他追杀的猎物祈祷。

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价值观促进西南地区生态功能区建设

充分认识藏族神话的生态环保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藏族神话中蕴含的生态环保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生态文明遗产。保护生态环境的追求与信念,对社会成员起着激励和约束作用。经过长期积淀,形成藏族珍爱环境、珍爱生命、节约资源的优良传统,保护了藏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化格局,支持了人类可持续发展。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发掘、整理包括神话在内的藏族生态文明遗产,发挥神话的文学教育功能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功能,对支持和促进西南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利用神话的文学教育功能,将环保生态理念融入主流价值观,促进干部群众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又好又快地完成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任务。组织力量,发掘整理、提炼藏族神话中生态文化遗产的精华,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将藏族传统的生态环保价值观纳入观念教育之中。引导人们继承弘扬藏族文化的生态文明遗产,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信念。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当地发展愿望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关系,按照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部署,又好又快地推进西南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完成两类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历史使命。

结合地方实际,科学利用神话故事蕴含的传统生态文化资源,促进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优势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十一五规划的定位要求,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原有主导产业如采矿、畜牧、采集、木材采伐加工业等将会受到限制,而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药材资源、生物资源、水电资源开发等将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支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是必要的。可以考虑将神话故事与藏区山水景观结合,打造内涵丰富、新奇特色的旅游景点景区;设计打造以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的藏戏、民歌等文艺表演;组织居民制作样式、花纹能体现生态环保意义的民族工艺品。

今后,生态功能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强,但这些地区的多种动植物特产却因产地原因备受市场欢迎,在不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前提下,依法发展特种动植物种养殖业,生产一些有经济价值的地方特色产品,市场前景必然广阔。

综上所述,蕴含生态环保价值观的藏族神话既是藏族文化的有机成份,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世代在藏区广泛传播,在历史上为藏区的自然资源起过重要的保护作用,在当今西南地区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它必将为推动西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陆铭宁(1974-),四川冕宁人,西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我国省际人力资源竞争力比较 下一篇:组合模型在四川省固定资产投资预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