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习俗大盘点

时间:2022-09-05 09:44:55

中国春节习俗大盘点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春节越来越疏远淡漠,对很多的春节习俗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所以在高中语文学修教材《中国民俗文化》中选入了相关内容,笔者进行了整理和补充,希望能让更多的年青一代了解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春节的由来

据记载,中国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后来叫“春节”,在这天要进行贴春联、放爆竹等庆祝活动。

二.春节习俗之活动

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礼,一手的面不搀你,到家给你父母道个喜!

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尘和祭灶。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扫尘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吃年夜饭,每年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晚上,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也和传说中太古时期凶猛的怪兽“年”有关。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除夕夜守岁压岁踩岁,守岁习俗1600多年前已成型,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正月初一开门炮仗,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爆竹放过就是拜年、接财神,晚辈还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俗传正月初一也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正月初二(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破五习俗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神。穷神,相传穷神乃颛顼之子,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人们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心理。商家也在正月初五开市。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股票市场也是在这一天开市。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正月初八这天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

正月初十。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正月十一,“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需要用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十二搭灯棚,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新年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曹红,教师,现居吉林通化。

上一篇:创造性背叛与古诗文教学 下一篇:努力加强师德学风建设,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