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信息平台破题

时间:2022-09-05 12:10:05

区域信息平台破题

2013年7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下称《2013安排》)的通知。

作为今年中国医改的纲领性文件,《2013安排》除了继续聚焦医保、医疗和医药三大核心领域外,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也被再次提及。

长久以来,中国条块分割的医疗服务体系,造成区域医疗信息建设举步维艰。由于责任主体不清,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一直缺乏强劲的建设动力。

不过,在近期医联体建设的热潮下,以资源整合为目标的医联体,对区域内医疗信息共享提出了新要求,从而为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新动力。

因此,除了传统的行政手段推动外,随着医联体的建设和医保支付改革的深入,中国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或将迎来一轮新高潮。

探寻动力源泉

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作为“四梁八柱”之一的医疗信息化,便被各方寄予推动医改的厚望。不过,在院内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之际,院外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却仍未见突破式发展。对于其中原因,某媒体曾对全国31家医院的信息中心主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其首要原因在于医院缺乏动力。

由于中国医疗服务机构分属不同机构和管理条块,要做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难度非常大。

而在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朱夫看来,作为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医保是推动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动力之一。“1992年两江试点后,医保对医院信息化提出了很多要求。医院内部开始启动大规模信息化建设,从最初的财务会计、绩效考核起步,到病区管理、物资管理,最后逐步深入到医院管理。”

镇江市卫生局局长林枫认为,医保不仅可以推动院内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区域信息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镇江在做区域卫生信息化时,其动力来自改革需求。”林枫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镇江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起于医保改革,然后逐渐推向医疗费用与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

“当费用控制到一定程度,我们发现,区域服务体系的合理性可能会影响医疗费用的控制效果。例如,如何让部分患者转移到社区康复?为此,我们在2010年开始做区域健康服务联合体、社区康复联合病房等举措。”林枫介绍,这些举措的核心,是希望通过医院与社区间的联动,实现管理市民健康的目标。“信息化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基础性条件。若没有信息化,寸步难行。”

事实上,不仅在镇江,在世界范围内而言,医保部门都是推动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的主要动力之一。

美国凯撒医疗集团为近30%的美国人提供保险与医疗服务。借助信息化系统,患者能够在线预约就诊、付费,并获得健康教育信息等服务;医生则可实时查询病历及治疗方法指南等。凯撒医疗集团以健康管理为中心,实现医保与医疗的良性协作。

而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科主任沈韬看来,中国医疗信息化与国外路径基本一致,但发展程度却有显著差别。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政府在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上,缺乏足够动力。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舒婷表示,大部分美国医疗机构没有独立的病理、检验和影像部门,大多需要向第三方机构购买服务。在此背景下,医疗机构间的医疗信息共享需求非常迫切。而美国政府在推动国家卫生信息网建设上,也是不遗余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医疗机构大而全。不仅大医院,就连小医院也都有检验科。政府和医院在信息共享上的需求到底有多大?”舒婷如此反问。

视线从国外转到国内,在福建省厦门市,却从另一个侧面证实,政府在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上,足以取得良好效果。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厦门卫生部门不仅建立了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平台,还借助实施“医疗重组计划”,拆除掉阻碍医疗机构共享的医院围墙,实现了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

截至目前,厦门市的个人健康档案管理人群覆盖面,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5%以上,全市90%的医疗机构都连通了健康信息系统。厦门也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在同一城市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市民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城市。

不过,尽管厦门以行政主导的建设模式成效显著,但在部分专家看来,各地政府财政水平不一,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出资建设。且除去行政主导,倡导协作分工的医联体,亦将成为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建设的动力之一。

对此,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总院长何少锋深有体会。他表示,在2008年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成立前,各家医疗机构林立的业务系统,不仅造成了重复检查,还加重患者负担。而在医疗集团统一各检验项目及收费标准编码后,各医院实现了检验结果系统内共享,不仅方便了患者就医,还降低了检验成本,提高了检验质量。

“只有解决了为什么共享信息、谁能在共享中获益的问题,才能让信息共享真正发挥作用。”何少锋表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集团化都是医院的发展方向,也只有医院集团才有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的内在动力。

逐项深入开展

“中国对区域医疗网络的希望和要求太高,这是一个很大问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原主任李包罗,曾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国区域医疗信息化的问题。他认为,区域医疗网络应用要逐个系统建设,而非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上一下建立起这么多应用。“如果我们希求过高,可能反而无视现在应该和只能做到的事情。”

“中国现在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买设备、建档案、建数据中心等层面。但为何要建?想达到何种目标?实现何种功能?却没有任何概念。”北京西城区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朱树宏表示,大家只知道信息化能有所帮助,但唯有明确建设目标,才能形成规划,并最终在管理效果上得到体现。

为使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能尽快最大化,福建省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孙卫,在研究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及管理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运行六年多的实践经验,提出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功能进行分级评审的建议。

按照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孙卫将目前中国的区域信息化平台从低至高依次区分为从0到Ⅵ的7个等级。在他看来,简单的数据互联互通,仅仅处于Ⅰ级、Ⅱ级水平。即使厦门、上海等地的信息化先走一步,也只是在某些方面达到了Ⅲ级、Ⅳ级的水平。

孙卫表示,提出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分级研究的初衷在于,各地在今后的建设中,可在项目设计阶段就确定系统功能定位,分别对方案设计、施工、入网医疗卫生单位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都提出明确要求,以期项目功能设计至少在Ⅳ级以上,使各种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避免设计缺陷,尽快进入高级应用阶段。

在此方面,镇江的做法值得借鉴。据林枫介绍,镇江在建设全市健康信息系统之初,便设定了逐项开展、按步实施的原则。首先卫生部门统一规划,建设了一个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数据库,并将数据库通过局域网,与社区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联网。

随后,镇江按照基层医疗机构、大型医疗机构、公卫系统的顺序,逐个进行信息整合接入。在此基础上,再做业务系统的应用模块,比如卫生管理模块、社区考核模块、12320挂号平台等。“在健康信息系统建设推进过程中,我们制定了总体规划、资金安排和资金奖补方案。一边建设,一边逐项增加业务系统。”林枫表示。

以需求为导向

在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卫生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冯东雷看来,国内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前期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部分地区在新一轮医改启动前的自发探索。科技部、原卫生部等相关部委也抛出了一些与信息化相关的课题和经费,正好与地方自发探索同步。

当时,国内不少地区几乎同时开始了区域卫生信息化探索,但是只有上海、厦门等少数地区笑到了最后。一些行业专家认为,这与上述地区同步进行的医疗资源整合有关。

2005年前后,上海整合了30余家市属三级医院,成立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下称“申康”),探索管办分开。为了进一步整合申康体系内的医疗资源,上海启动了实现临床信息共享的“医联工程”,建立庞大的中心数据库和信息化网络。申康的数据中心和网络,最终成为整个上海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林枫对此颇为赞赏:“上海随后的卫生信息化没有搭建新的数据平台,而是选择在申康基础上进行扩容。申康的信息系统逐步吸纳更多的医疗机构,并增加各种管理模块,不断更新,最终发展出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化体系。”

厦门市在卫生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也同步进行了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2007年,厦门市委市政府推行三级医院直管社区,厦门岛内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3家三级医院接管;市属医院和区属医院同步合并,并入大医院,实际上形成了3个医疗集团。孙卫表示,“为了统一管理,医疗集团客观上需要统一系统。医疗资源的优化重组配置,有力促进了区域医疗信息化工作。”

2009年,新医改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化进入第二个阶段。为解决“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双重交逼,信息化被寄予极大期望。决策者和行业专家都希望,以区域卫生信息化,优化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重构,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区域卫生信息化被提升到“四梁八柱”的高度,“3521工程”随之启动;原卫生部牵头制定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区域平台建设标准;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了100亿元资金,推进信息化建设。

在冯东雷看来,区域卫生信息化从纸面上和政策上,都变成地方政府必须执行的一项政策。

由于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几乎全面开花。不过,冯东雷也认为,上海、厦门等一些地区最早探索信息化,确实是有需求动力的;但是现在从国家层面推动,许多地区反而面临着需求和动力缺乏的问题,出现了不少问题。

他不客气地指出:“一部分地区可能在追求政绩与亮点。区域医疗与其他的信息化一样,需要一定的积累。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推进到更深入的层面。因此,与前一阶段相比,现在亮点反而不容易出来。”

而那些真正立足于本地医改实际需求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反而更有动力。

何少锋和他的信息化团队,并不急于渲染集团数据平台集成的多种管理软件和海量医疗信息。在管办分开的总目标下,他们更愿意强调信息化在检验资源整合、药品供应链管理、区域学科资源整合、集团运营管理中的作用。

在谈到镇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需求与动力时,林枫引入了一个链式反应来说明:医保控费走到一定程度,需要引入健康管理,实现社区与医院的联动;为了更好实现医疗服务体系的上下联动,健康服务联合体探索应运而生;构建区域健康管理体系,必须有健康信息化的支撑。

为管理而服务

截至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化仍然被视为“花钱的事情”,主要依赖政府的高投入。

展望未来,冯东雷认为,政府投入可能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信息化建设本身能否创造价值,更值得期待。在他看来,信息化的价值还是要回归到为医疗资源的区域协同服务中去。

孙卫曾参加中部某省地方政府组织的一次信息化招标评审,国内有10家企业都提交了自己的设计方案。与厦门起步阶段相比,每个方案都很专业,似乎都能实现区域内的数据互联互通;但是,如果考虑到数据利用挖掘,每个方案都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区域卫生信息化绝对不是简单的信息工程学问题,而是信息技术与卫生管理、医疗技术、临床管理的深层次融合。”孙卫不无忧虑地指出。

作为厦门模式的主要决策者之一,孙卫表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不只是制定规划和筹集资金,更重要的工作是负责协调组织,甚至重构卫生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提升区域卫生管理效率。“即使是看似简单的预约挂号,做好也并不简单。由于区域内全体医务人员都要跟着预约挂号系统运转,因此需要就诊流程再造的配合。”

朱树宏同样认为:“卫生行政部门不能只关注区域数据共享的规模,而应该真正地将数据和管理结合在一起,将数据变成管理的常规需求,为管理服务。这才是信息化的真正动力。”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动,跨机构的互联互通的确已成为很容易落地的目标。各地区域数据中心的存储设备越来越大,数据积累已臻海量,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利用,反而成为更为迫切问题。

在此大趋势下,孙卫开始转而思考医疗大数据挖掘的问题。“奥巴马医改之后,美国对某些疾病综合疗效的排序统计,以及按疗效、质量、费用、效率等对医疗机构进行排名等,都使我们看到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分级的可行性与光明前景。”孙卫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

在接受采访的诸多行业专家看来,信息化支撑卫生管理、医疗业务的水平,未来势必显著提升。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中,基于数据共享和挖掘的更多管理和应用模块,将来必定大量出现。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

上一篇:多地启动基药增补 频现地方特色 下一篇:厦门:信息化十年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