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开发实践

时间:2022-09-05 02:09:49

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开发实践

摘要:针对大通古镇的历史概况与文化特色、传统建筑的现状、保护发展规划及大通古镇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应从维护大通古镇原真性、文化性、差异性、持续性出发,坚持宜游、宜商、宜居的开发原则,对古镇的保护开发应以抢救濒危古建筑、保护整修传统建筑院落为基础,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重组,找准定位、打造特色,运用市场运作方式保障大通古镇旅游发展。

关键词:大通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文化遗迹;建筑风貌;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5)04-0081-04

古镇是有着百年以上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聚居的建筑群,历史文化遗迹丰富、人文内涵深厚、建筑风貌独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古镇以其特有的古建民居、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旅游资源的开发让古镇重焕生机。然而在古镇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古镇又面临商业化过度、空间环境破坏、古建筑保护不当甚至破坏等一系列的严峻问题。那么,“如何保留古镇的原生态,如何让古镇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笔者通过对大通古镇的考察分析认为,应该立足古镇现有居民、深入挖掘古镇的文化资源,从而塑造出独属于大通古镇特有的文化,最终实现古镇的原真性、文化性、差异性、持续性是古镇在进行旅游开发前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大通古镇的历史概况与文化特色

(一)铜陵大通古镇历史概况

大通古镇建镇已有千年,地处安徽省铜陵市西南部长江夹江与青通河出口汇合处,历史上曾是名蜚中外的江岸重镇,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座江心古镇。

大通古镇历史文化建筑群集中地区为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澜溪老街,现存传统建筑10余万平方米,仍在发挥商业功能。大通古镇民居具有传统徽派建筑特色,拥有全球古城(镇)中最宽的老街,澜溪老街则宽达12米以上,拥有全球古街中唯一铺着四方石块的街道,其建筑除遵照徽派建筑风格外又融有皖中地区建筑特点,形成了大通古镇建筑自身独有的传统民居特色。

(二)大通古镇文化特色

便利的长江水运,带来了大通古镇繁荣的经济贸易,外来文化在这座江岸古镇汇集。广迎四海的大通人在文化上展现了包容性,使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汇、沉积。

1. 长江水运的商贸文化。大通优越的水运交通区位,给大通带来了“舟楫穿梭,商贾云集”。1856年,曾国藩在和悦洲上设立“大通盐务招商局”,上下来去的大批盐船、盐商,频频涉临和悦洲,验照,纳税,待风起航。随着经济商贸的兴起繁荣,外来人口聚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这里融汇碰撞,形成独特的大通古镇“长江水运的商贸文化”。

2. 古代军事聚落文化。大通古镇背负龙山,面对大江,江心有和悦洲阻缓江流,江上有羊山矶屏障阻风,既宜停泊船只,又能保障安全。据铜陵县志记载,大通在唐代就设水驿,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大通正式设镇,明代洪武初年(公元1370年),又在此设巡检司、河泊所、递运所、驿运站等机构。1853年以后,清政府在大通设驻了“大通水师营”、兴建了参将衙,驻扎在这儿的参将统帅水陆清军近千人,形成了大通古镇独特的古代军事聚落文化。

3. 九华佛教文化。大通古镇的“大士阁”数有“九华山头天门”之称,上九华不来大士阁,等于没来九华。大通古镇的佛教文化主要体现在与九华山的佛脉相连。相传公元741年,新罗国(今朝鲜)王子金乔觉航海入大唐求法,途径大通,并在此抄经念佛一年,沿青通河溯源而上到达九华山,修成“地藏菩萨”。清顺治年间,九华山佛教组织为追慕地藏菩萨在大通古镇建成“大士阁”并写下“九华山头天门”六字,现《大九华山胜境全图》上并有标记。

二、大通古镇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通古镇的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破坏严重

大通澜溪老街现有规模只是明清时60%左右,现存街道780米长,已有不少房屋因无人居住并遭洪水侵袭坍塌,沿街铺面也多破烂不堪。一些古建筑只剩下一个屋檐,四周都修上了水泥砖混的现代房屋,严重破坏了古建筑的文化底蕴。笔者调查大通古镇部分古建及遗址的保护情况,如表1所示。

(二)大通古镇的保护规划

铜陵为加快大通古镇开发,委托编制了《铜陵市大通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铜陵市大通镇和悦街、澜溪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铜陵市郊区和悦洲旅游开发策划项目建议书》《铜陵大通澜溪街文化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为推进大通古镇的保护开发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资金短缺,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规划上面进展缓慢,造成问题成堆,积重难返。大多老屋年久失修,维护与发展处于两难的境地。居民自身保护意识淡薄,在古建的修缮上随意使用现代材料、甚至拆毁古建材料用于搭建新的建筑。

(三)大通古镇形象定位缺乏,宣传不够

大通古镇形象定位不明确,没有“卖点”。大通古镇距离西递、宏村等古镇不足200公里,如单纯的模仿西递、宏村等古镇的开发模式,基本上没有吸引力。同时,大通古镇的开发缺乏生动的旅游项目,客人没有消费点,很难留住客人。

大通古镇作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在首届CCTV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获第24名,其美誉度得到较大提升。但至今对外宣传力度还是不够,除了铜陵外,安徽其他城市大多人都不知道还有大通古镇这个旅游景点,对外的宣传缺乏强大的气势及较高的宣传层面。

(四)铜陵大通古镇公共设施落后

大通古镇目前公共设施还比较落后,铜陵市区虽然开通了9路公交直通大通并建立了大通美食城,但大通古镇入口旅游标识及道路、景点指示牌、节点打造不足,停车场设置不够完善。老街上的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危房、杂草混合其中。老街原居民私自改建、乱堆杂物、脏乱差突出;电力电信等部门拉设的线缆杂乱无章破坏了古镇的风貌;大通老街的垃圾箱、旅游标示牌、路灯设置等不完善。街头无公共休息节点,现代宜居宜游性不足。

三、铜陵大通古镇保护策略与开发途径

(一)抢救濒危古建筑,保护整修传统建筑院落,维护其原真性

大通古镇的保护开发要坚持保留原真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在当前旧材料严重不足情况下,也不妨用现代材料进行替代。至于街上那些过去知名的商铺、字号,因历史变迁被拆,或改革开放后拆建的小洋楼,成为与老街风格不协调的建筑,要将其拆除,或是进行沿街立面改造。可根据一些老人回忆和史料,使用旧材料和旧工艺对其进行复原,恢复老街原有肌理与风貌,而对那些文保单位,则要在修建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坚持“能不动尽量不动,保持老街原有风貌”,维护原真性。

1. 抢救濒危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是古镇的文化载体、原居民的活动空间,应加强保护抢救濒危传统建筑,再现大通古镇街区活力。如对和悦老街要尽快对其进行加固、修饰,让其像“庞贝古城”和“圆明园”一样作为遗址公园,展示历史的沧桑。对嘉庆龙泉古井、天主教堂塔楼、大通侵华日军俱乐部等传统建筑,通过史实资料收集、高龄老人的访谈等进行修复。被毁的昔日重要建筑,在资料充足的条件下可考虑复建,实现保护的原真性。

2. 保护空间格局。空间格局的保护决定着传统建筑的时代文化内涵。大通古镇的保护要遵循传统的空间格局、沿街立面、尺度肌理等建筑风貌。保护好大通古镇现有街道的宽度、古建筑的高度、屋顶平面,根据史实资料恢复原有的空间格局。如在天主教堂塔楼的基础上根据史实资料恢复其原有的天主教堂空间格局,复建圣母院、学校、教堂等建筑物。更新设计理念,将复建的圣母院、学校、教堂等建筑物规划为“婚庆一条街”“宗教博物馆”等。

3. 优化天际轮廓线。大通古镇背负龙山,面对长江,地形沿江面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提升成上坡状,随着古建筑物的高低起伏变化,特别是山坡上部的天主教堂塔楼形成变化丰富、层次分明的天际轮廓线。但是,在大通古镇的老建筑里面又夹杂了一些当代新材料、新样式的楼房。还有电力、通信部门拉设的一些线杆设备,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通古镇的天际轮廓线,要对其进行优化拆除。同时,还要限制大通古镇后面新镇建筑的高度,对天际轮廓线应重点保护。

(二)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重组,提高其文化性

古镇的保护开发已经由单纯的参观游玩,发展到全方位的文化体验与消费。只有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有机的结合,才能互利共赢。只有提高大通古镇的“文化性”,才能留住游客。

1. 资源重组水运商贸文化。结合大通优越的水运交通,深入挖掘“大通盐务招商局”的历史资料,复建“大通盐务招商局”,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通过文字、图片、模型等展现徽商经营盐业的史实,规划成“徽商博物馆”。在沿江、渡口模仿新建盐船并对其进行改建,开展餐饮、娱乐服务。

2. 资源重组古代军事战略文化。深入挖掘“大通水师营”的文史资料,通过发掘整理设计,曾国藩训练水军场景,借鉴“西湖印象”“云南印象”等大型的实景演出,对史实资料进行改编加工,形成古代军事训练等故事的实景剧,分阶段、分时间进行表演,既丰富旅游内容,也弘扬了地方的军事文化。

3. 资源重组佛教文化。结合大通古镇的开发,建设“大士阁”风景区,对祠堂湖堤岸进行规划改建,在祠堂湖里的小岭半岛上修建观光风水佛塔,修建连接大士阁与小岭半岛的廊桥。扩建“大士阁”的佛堂、庙宇,对金乔觉途径大通文史资料进行深入发掘,组织佛教文化研究,建设“九华大通佛教文化园”。

(三)找准定位,打造特色,塑造大通古镇旅游差异性

大通古镇比邻徽州黄山地区,模仿徽州古镇游路线很难吸引游客。只有找准定位,塑造大通古镇旅游差异性,才能使游客形成一种新的认识而愿意留下。因此,在大通古镇的旅游开发中,塑造差异性将其文化主题定位为:长江水运的商贸文化、古代军事文化、九华佛教文化等,打造宜游、宜商、宜居古镇。

1. 完善旅游设施,塑造旅游空间。现存的大通古镇上电力通信线杆交叉乱接、后街旱厕林立,许多古民居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同时由于原居民保护意识淡薄,乱搭乱建,一到雨天街上排水不畅污水横流。因此,需要考虑环境旅游设施,打造宜游的旅游空间,对大通古镇的电力通讯线杆进行改造,可以采取地下走线,避免破坏立面空间,对供水、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建,并适当设计、增建一些旅游休闲节点配套设施,方便居民生活与游客游玩。特别是和悦洲码头附近可以设置景点指示和介绍牌,方便游客查询,和悦洲上同时也可以增设一些公共交通工具方便游客参观,打造宜游古镇。

2. 发展乡村旅游,复兴商业空间。在大通古镇上设立“大通土特产品展示馆”,展示销售铜陵白姜、小磨麻油、大通香辣菜、大通茶干等。并且可以将这些土特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搬到展示馆,让游客在品尝这些土特产时还可以亲自体验土特产品的制作工艺和过程。

深入挖掘大通古镇的传统手工艺,对现有的大通杆称作坊、鱼网作坊、竹编作坊、打铁作坊、弹棉花作坊等进行整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大通传统手工艺作坊一条街”,展现被现代文明取代的传统劳作方式,让游客感受古朴意味,增加游玩的趣味性、互动性。

再次,对和悦洲的国家淡水豚养殖基地、沙滩湿地、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等进行整合开发,让游客在观赏了白暨豚、游玩了沙滩后,还可以亲身采摘,也可以进行领种蔬菜,体验乡村农家田园风光。让游客在休闲的游玩过程中增加消费,实现宜商的乡村旅游。

3. 保留原居民,乐在其中。大通古镇的原居民是古镇的核心,不少地方在古镇开发保护时,迁出原居民,重建仿古街,让古镇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气息,我们要引以为戒。原居民是古镇文化的延续,是古镇的生命,大通古镇旅游开发要充分听取原居民意见,改善原居民的居住条件,让原居民融合到古镇的保护开发中,让原居民继续保留着原有的生活习惯,让游客可以看到老人还在街上晒太阳,妇女还延续着去青通河边淘米、洗衣,还可以和游客聊起大通古镇不为人熟知的大通往事,让游客和居民都乐在其中,实现宜居。

(四)运用市场运作方式保障大通古镇旅游发展,实现其可持续性

1. 政府主导基础设施,企业主导项目实施。政府要从宏观上进行规划、创意设计,进行协调组织。大通古镇由于受洪水的潜在威胁,必须要按城市设防标准修建防洪墙,可以借鉴芜湖、安庆滨江的防洪墙工程设计,结合大通古镇特有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持大通古镇原有的建筑风格和空间格局,使整个大通区域建筑风格统一、和谐。加大公共交通的设置,特别是和悦洲上的公共交通。引入企业开发,加大招商力度,让企业在规划的许可里面主导项目实施。对旅游开发企业在手续审批方面开设绿色通道,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补助,在资金上给予贷款利息补助。

2. 加强市场营销宣传,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模式。大通古镇作为安徽历史文化名镇,2005年在首届CCTV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中获第24名,其美誉度得到较大提升,但至今对外宣传力度薄弱。应该立足长江水运的商贸文化、古代军事文化、九华佛教文化等,打造宣传宜游、宜商、宜居的乡村古镇旅游。创意设计精美的大通旅游影视广告、平面广告,并在安徽电视台投放影视宣传广告,利用大通独特的地理位置在通往九华山、黄山的高速公路边,设立高炮户外广告,宣传大通。在一些旅游户外网站上,大通古镇旅游信息景点介绍和旅游攻略。在铜陵市区的一些广告牌上投放大通的旅游广告。结合承办一些赛事、会议提高知名度,例如2012年在大通古镇祠堂湖举办的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无形中提升了大通古镇的知名度。只有加强市场营销宣传,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模式,必会促进大通古镇旅游业发展。

3. 人才培养,提供智力人才保障。充分发挥铜陵市的高校资源,培养旅游管理相关人才,联合铜陵学院、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实训教学,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实训,同时又可以为大通古镇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提升大通古镇的旅游管理水平。

四、总结

维系好大通古镇的建筑风貌,修旧如旧,深入挖掘大通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好宝贵资源,本着宜游、宜商、宜居建设高起点、高定位原则开发。立足大通古镇世世代代生于此、延续古镇生命的原居民,真正融入到大通古镇旅游开发建设之中,让大通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得以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行明.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以济南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1,(1).

[2]张鹏,徐尚勇,朱玉宽.拯救母亲河[J].绿色视野,2011,(4).

[3]黄晓燕,韦希.传统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探讨――以四川广安沿口古镇为例[J].四川建筑,2007,(6).

[4]杨国胜,龙彬,余沁锶.古镇保护、旅游利用和文化传承研究――以重庆洪安古镇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12).

[5]卢彦红.以文化挖掘与文化落地开辟古镇旅游差异化开发道路――以安徽铜陵大通古镇旅游开发为例[J].市场论坛,2013,(11).

[6]杨国胜,龙彬.重庆洪安古镇保护利用及文化传承研究[J].中国园林,2013,(3).

[7]杨国胜,张孝英,龙彬,覃继牧,余沁锶.历史名镇的空间保护与文化弘扬――以重庆秀山洪安古镇保护对策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2,(10).

[8]杨国胜,龙彬.历史名镇空间保护与活化规划[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

[9]刘晓庆.古镇旅游开发的外部性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10).

上一篇:培养中年级学生画图解题能力探微 下一篇:刍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