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经专业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04 08:57:14

高职财经专业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总量的大幅增加,高校毕业生这种优质稀缺资源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也面临日趋严峻的形势。本文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会计与审计专业近5年(2010―2015)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分析影响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探究提升高职财经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近年来,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毕业生人数众多,在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大环境下,许多金融机构、企业以及事务所大量减少用工岗位,一直在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领先的财经类专业,也出现了就业难、就业不对口等问题。对高职院校而言,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毕业以后的生存能力,也是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时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1、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特点

本文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毕业生访谈等形式对学院过去5年(2010年-2015年)的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统计。通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专业对口情况、薪资水平、就业稳定性及就业地区等就业现状如下: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65%的毕业生就职单位为中小型私营企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 而且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会计、出纳等基础岗位。

从事财经类对口岗位的毕业生人数占受访毕业生总数的45%,超过半数的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与专业不对口。

毕业生就业多数在山东省内地区,薪资水平较差。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占62.5%,2000元至3500元的占24.1%,3500元以上的仅占13.4%。

在受访毕业生中,有53%的毕业生在一家单位工作不满一年就跳槽的经历,有30%的毕业生有在一家单位工作不满6个月就跳槽的经历。毕业生工作的稳定性比较差。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毕业生就业倾向于选择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即使毕业生生源地为欠发达地区,毕业以后也不愿意返回生源地就业。毕业后选择留在青岛工作的毕业生为39%。

2、影响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

2.1 就业大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但每年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并未减少,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并且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企业生存不易,对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期望值难以协调,增加毕业生就业难度。市场对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逐渐转向高技能人才,低端就业岗位用工难,竞争激烈。能够因此一方面财经类急需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财经类毕业生又供过于求,形成一种相对过剩。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青岛市作为山东半岛的核心城市,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海运贸易等行业发展迅猛,对人才的需求量巨大。高职院校能否提供精准匹配行业特色和企业特点的人才,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能否符合行业和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2 用人单位的需求

用人单位所需的会计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基础工作经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这种需求导致了大批刚毕业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难的局面。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注重毕业生的学历、知识、技能,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察指标。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成为毕业生就业时亟待提高的能力。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毕业生面试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并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而是语言表达、沟通技巧等个人综合素质的短板。

2.3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大多数高职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对于自身的定位和社会实际发展需要存在较大的偏差。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超过82%的受访毕业生期望自己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但实际上大多数初级会计岗位的薪资都o法达到毕业生的预期,使得毕业生放弃了很多就业工作机会。而刚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工资待遇不高, 也是毕业生工作调换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30%的受访毕业生曾经有过在一家单位工作不满6个月就跳槽的经历。而且毕业生就业倾向于选择发达地区。但在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就业虽然工作机会相对较多,但刚毕业时的工作待遇和环境通常达不到毕业生的期待,在大城市生活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毕业生因为待遇问题频繁跳槽。频繁的调换工作无疑会增加毕业生就业以及职业发展的难度。财经类岗位对于从业者资格证书的要求高,各项资格证书是求职者职业能力的体现,也是岗位从业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所考取的资格证书数量较少、质量较差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大因素。

2.4 高职院校专业培养存在缺陷

高职院校在培养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过程中,缺乏特色和针对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行业脱节,与地区经济发展脱节。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与行业的真实需求有差距。院校的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较为雷同,不能精准匹配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缺乏专业特色。并且高职院校在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上缺乏个性化的指导,缺乏对学生就业心态的辅导,使得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心理期待与现实落差太大,影响就业质量。

3、促进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当前严峻迫切、不容乐观的高职财经专业就业现状及相应出现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从多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无论是深化推进校企合作、依托政府平台对财经就业大环境产生影响,还是高校进行自我完善,从学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进而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竞争优势,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都需要我们做到思虑周详、全方位提供保障。具体的措施如下:

3.1转变传统教育固态观点,树立新型教学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应当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为标准开展教育,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是新时代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大学教育已从单一的、传统的学科知识教育走向复合的、有针π浴⒂星罢白饔玫木鸵抵傅冀逃。如果学校和毕业生还坐井观天、固步自封,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现象,学校不在学科教育中正确的引导,毕业生不及时正确的调整自身的求职心态和心理预期,抓住市场需求的关键,那必将会对未来的就业产生多重束缚,甚至偏颇方向。所以,转变传统观念是解决高职财经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3.2以行业需求为培养标准,实施有效校企合作

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地域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关联度的提高,巩固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能较快适应工作环境,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能较快提高,在工作中做出成绩。为了能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理应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将学校人才的培养与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有机结合,采用校企联合,共同开发出财经专业人才的能力标准。这对于学校来说,是一项艰巨而又具有创新性、探索性的复杂工程,也是实现教育教学有效改革的命脉前提。具体细化来说,一方面学校应当邀请合作企业参与到日常的财经专业建设与管理中,参与到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改革、新课程新教材的开发等,能真正从实战实践的角度出发,为专业建设提供切合实际的宝贵意见。另一方面,在时间合适、经费允许的框架内,应竭力邀请合作用人单位里面具有丰富经验的财经专业技术人员莅临学校第一线,进行客座演讲甚至完成部分授课,运用他们有说服力的实战经验,有效地启发学生们进行深入思考,衡量自己与现实中企业财会人员要求的差距,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正,而不是到了应聘求职的环节甚至是上岗后才发现不足,到时候措手不及。而且学校应当积极利用第二课堂这一有利平台,通过假期实习、课外自学的知识技能、空闲课余时间的课外兼职等有效举措,来帮助专业学生们提高在未来职场的发展后劲。除此以外,院校能够在交流沟通的环节中加强校企合作的相互信任,充分利用用人单位的现有资源多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场地,也是院校不可忽视、应当竭力争取的机遇。

3.3突出高职特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这项措施主要是从学校的角度,通过提供一系列来自课堂讲解、校园协会知识技能推广、敦促课外自学等保障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优势,以适应苛刻多变的市场需求。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宽广性和专业性的关系。所谓的宽广性,就是需要培养应届毕业生具有相对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靠谱的职业能力和较为全面的素质修养。基于我院的研究调查表明,目前学生的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随着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很多财经专业岗位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能胜任综合性的工作,如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外语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法律知识等能力。因此,现实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强调“专门性”,更要实现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反思、拓宽专业口径,将专业学科设置的综合性、交叉性、复合性有机考虑,统筹安排,来适应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增强专业的适应性。

所谓的专业性,就是使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已经具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一致的知识和技能技巧。从我院会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来看,多数用人单位都追求专业技术人才,但在招聘中感到专业人才难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不对口;二是专业技术不过硬,不能胜任岗位。即企业需要的专业职业院校没有,或者即使有这样的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也不符合企业的要求,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与此同时,与本科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相比,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少有自己的特点,专业设置的实用性不足、针对性较差。除了少部分技术应用型的专业具有明显的高职特点,大多数服务贸易型的高职专业都可以在本科专业里找到,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目标不精确、学习动力不足和就业的观念模糊。毕业生一旦没有突出的专业优势,就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前期针对本校会审专业的调查报告也有力地证明了基本专业知识技能应掌握的必要性,这包括会计核算技能、成本核算技能、税收核算与申报技能、会计电算化操作与维护以及统计分析等,重点学习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等,与此同时,根据大部分同学们所处行业及从事行业性质,开设《商业企业会计》、《中小企业会计》这些课程的学习是有必要的。

此外,加强高质量师资力量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宝贵的实践经验以及文化素养的积淀对于教师这种职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高职教师还应兼有职业素养传承的使命感。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光靠三尺讲台教学经验的逐年积累是不够的,也不具备推己及人的说服力。因此,学院可以聘用一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从业人士充实到教学一线,也应大力鼓励、既有教师的自我不断进步、深造提高,更应该提供一系列完善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平台,倡导高职教师走到行业发展前线,掌握行业最新脉搏,带着真实可靠的工作体验感悟回到教学岗位,有效地引领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获得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4准确合理定位、树立正确就业观

这项措施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来通过内因改善个人就业状况。就业观念的狭窄封闭、思维固化促使财经专业学生的择业场所局限在常规会计事务所、记账公司等中小型企业,择业地点局限在山东境内,极不利于就业工作的开展。毕业生工作一年内的离职率依旧居高不下,对学生个人及用人单位带来双重损失,用人单位浪费了培训成本,而学生则要承担失业风险及再次求职的成本。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说,理应在日后重视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加强对学生思想觉悟、工作态度的引导,重视个人特色与发展,避免形式化,在财会专业学生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的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制度,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拓宽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潘早霞,穆红.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促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辽宁丝绸,2012,(3):50-51.

[2]许晓惠.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6):220-223.

[3]饶培培.高职会计专业就业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204.

[4]贾彭芳.高职会计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基于Logistic回归的研究[J].超星期刊,2015,(13):228-229.

[5]肖铁峰,杨燕.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市场,2015,(44):108-109.

[6]刘宏,王月竹.如何做好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学历提升服务[J].职业教育,2015,(5):177.

[7]宣国萍,徐文杰.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调查[J].职教论坛, 2012,(9):56-59.

课题项目: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课题《高职财经专业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青岛酒店管理学院会审专业的调查分析》。

上一篇:大数据背景下的房地产营销策略研究――以南山... 下一篇:漫谈教学改革中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