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探索

时间:2022-09-03 06:14:46

提高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探索

“类比推理”与“归纳推理”作为“合情推理”的两翼,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归纳推理”的教学做了一些探索,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并结合有关教育理论构建“归纳推理”的教学模式.

1. 在新授课教学中的运用

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思维过程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不少数学结论是用归纳方法得出的,教师要创设情景,正确引导,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

例1:探索集合子集的个数.

高一数学,讲到子集个数时,很多教师直接给出结论,理由是没有学排列组合知识.其实,这一内容可引导学生按如下方法观察、归纳、猜想,最终得到结果.

环节1:创设问题情景:从简单情形入手,感受集合子集个数与集合元素个数的关系.

空集的子集个数为 , 一元集{a}的子集个数为 ,二元集{a,b}的子集个数为 , 三元集{a,b,c}的子集个数为 .

环节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提出猜想.

从上面的结果,能否发现一般规律,猜测:n元集的子集个数为 .

环节3:验证猜想:你发现的结论对特殊情形成立吗?不成立,请再探索?成立的话,尝试证明.

环节4: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内在联系.

二元集{a,b}的子集与一元集{a}的子集的关系如何?

三元集{a,b,c}的子集与二元集{a,b}的子集的关系如何?

……

n元集{a,b,c,…}的子集与(n—1)元集{a,b,…}的子集的关系如何?

经过探究,学生不难发现:

二元集{a,b}有4个子集:Φ,{a},{b},{a,b}.前两个子集是一元集{a}的子集,而后两个子集是在一元集{a}的两个子集中,分别通过添加b(二元集{a,b}比一元集{a}多出的元素)得到的.

三元集{a,b,c}的8个子集中有4个子集(Φ,{a},{b},{a,b})是二元集{a,b}的4个子集,其余的子集是在二元集{a,b}的4个子集中,分别通过添加c(三元集{a,b,c}比二元集{a,b}多出的元素)得到的.即在Φ,{a},{b},{a,b}这4个集合中加入元素c,可以得到三元集{a,b,c}的另外四个子集: {c},{a,c},{b,c} ,{a,b,c}.

环节5:证明结论:可否证明n元集的子集个数为2n?

设n元集的子集个数为f{n},则可得出f{n}与f{n—1}的关系:

从子集个数上看,每增加一个元素,子集的个数就加倍,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规律,即对有关自然数问题,由1到2,由2到3……由n到n+1的递推规律.利用这条规律,可以发现f(n)=2f(n—1),这样即有:f(2)=2f(1),f(3)=2f(2)=22f(1),f(4)=2f(3)=23f(1),f(5)=2f(4)=24f(1)……以此类推,可知f(n)=2f(n—1)=2n—1f(1)=2n,因此,n元集的子集个数为2n.

经历探究获得的结果,比教师硬塞给学生现成知识更有用,学生不仅收获了结果,还掌握了发现的方法以及证明的方法,既有归纳,又有演绎,是活的知识与活的方法.

2. 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

利用课本或资料中一些典型题目,引导学生课外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归纳发现更深刻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例2:“自然数方幂和公式”的发现.

有这样一道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2+…+n2=.那么,该结论是如何发现的呢?请进行研究,并将结论推广.

环节1:创设情景,引导发现.

由于我们已经知道了S1(n)=1+2+…+n=,自然可以考虑它与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妨从最简单的具体数开始.设S2(n)=12+22+…+n2, 将Sn列表如下:

由已知结果探索未知,主要是探究S2(n)与S1(n)的联系.作差? 规律不明显. 可考虑作商,考虑的值的变化规律:

当n=1时,有=1;当n=2时,有=;当n=3时,有=;当n=4时,有=.猜测=,从而S2(n)=12+22+…+n2=.

环节2:检验猜想.

取一些数进行验证,不难发现当n=5,6,7时结论都正确,再取一些比较大的自然数进一步验证,均可知该结论正确.

环节3:证明猜想.

(1)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略).

(2)由于(k+1)3—k3=3k2+3k+1,分别取k=1,2,3,…,n得:

23—13=3×12+3×1+1,33—23=3×22+3×2+1,43—33=3×32+3×3+1,…,(n+1)3—n3=3×n2+3×n+1.

以上等式相加得:(n+1)3—13=3×(12+22+…+n2)+3×(1+2+…+n)+n,

化简得:S2(n)=12+22+…+n2=.

本方法是根据立方和公式,采取裂项求和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环节4:回顾反思,扩大成果.

发现规律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S1(n)=1+2+…+n=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可猜想S2(n)=12+22+…+n2是关于n的三次函数.

假如这样,可以设S2(n)=12+22+…+n2=an3+bn2+cn,

取n=1,2,3,4得一个方程组,即可求出a=,b=,c=.

当n=4,5,6时公式成立,因此,对任意的正整数均有S2(n)=

12+22+…+n2=

成立.最后再根据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环节5:本题采取的方法是将高次与低次进行类比(降次类比),通过归纳发现一般规律.

思考:除了上述发现的方法外,还有其他证明的方法吗?

至此,可进一步探索:13+23+…+n3=?,14+24+…+n4=?及1k+2k+…+nk=?

这样,学生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每次得到新结果又反思回顾,产生新的猜想,学生的研究能力与数学素养在探索中提高,在研究中发展.

教师只有牢固树立归纳推理的意识,把“归纳推理”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才能实现归纳与演绎能力同步发展.由于归纳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其一,要引导学生重视归纳时特例的数量要尽可能多,从多个特例中去概括、发现规律.历史上有很多错误的猜想都是因为特例的数量太少而导致错误,如著名的费尔马猜想就是只通过前四个自然数,提出形如[2][2][n]+1(n为正整数)为素数的结论,后被数学家欧拉用一个特例,[2][2][5]+1=274177×67280421310721便否定了这个猜想.

其二,要按照归纳推理的基本步骤,归纳的结论要验证,并尽量用演绎推理给出证明,通过证明使学生的归纳与演绎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上一篇:体验生活,乐趣写作 下一篇:小学生课外阅读分级指导策略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