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探讨

时间:2022-09-03 05:34:19

高职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探讨

【摘 要】创新思维是人类获得新知识,开发新技术的源泉,没有创新思维,人类的脚步将停滞不前。本文通过学生对新知识认知过程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在教学中应用的方法与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最大的优势,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新思维;教学改革

布卢姆在1956年版的教学目标分类中将以认知为主导的学习目标分成六类:从初始到最高阶段呈现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0世纪90年代中期,著名的课程理论与教育研究专家安德森、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梅耶等专家对此理论进行了修订,强调了以学生、学习为导向,为教师提供一个明确的,可测评的认知结果。其中最主要的两方面改进是在结构方面,将原来一维的目标分类改为两维,一个是“知识”的维度,另一个是“认知过程”的维度。其中,“知识”维度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认知过程”维度分为Remembering(记忆)、Understanding(理解)、Applying(应用)、Analyzing(分析)、Evaluating(评价)、Creating(创新)。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也应围绕这个过程展开。

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既要能尽快地适应社会职业的要求,又要有后劲,能长时间的发挥作用。能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不仅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以及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还要有正确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现代大学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在中学阶段,重点可能在把学生“教”会,而到了我们现在大学阶段,重点应该是在教学生“学”会。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会学习知识更为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么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如今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总量的快速扩张,一个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可能仅占其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获得。同时,一个人的成功将越来越不依赖于他所在某个专门领域的知识的数量,而更多地依赖于他在不同领域间进行知识转换的能力。因此教学生“会学”就是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思中学,会做中学,这才是大学教学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会学习”就等于“学会生存”。我们教师的责任只要体现在引导学生集思广义、大胆设想,教师顺势而为,鼓励提高,引导学生沿着“Remembering(记忆)―Understanding(理解)―Analyzing(分析)―Applying(应用)―Evaluating(评价)―Creating(创新)”的方向从低层次向最高层次思维发展。

目前,我们大多数的课堂教学很多仍然停留在低级思维的阶段上,难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难以有效的塑造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质。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教师有意识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活动过程中贯彻落实,很多情况下,低层次的思维和高层次思维是互相转换的。这里,教师有意识的作为很重要,如果教师能够用简单的问题引出学生复杂的思考,这是把“低级思维”转化为“高级思维”。但有些时候我们教师却会很明显地把本该有的“高级思维”转换成“低级思维”,应该由学生探究的结论由教师直接告诉,看起来是提高了解题速度及解题正确率,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是越学越聪明,而可能是越学越机械,越学越没有创造力。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很多时间都在反复练习,反复做题目,教师的要求是看到题目就能做,做了就要对。尽管这样能使学生考出好成绩,但却是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形成了很不好的思维习惯。我们可以在学生在学习之初,先让学生对知识点有直观的记忆,这样对于他们后续学习比较抽象的知识将能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在对所要学习的对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学生头脑里会有很多问题。提出问题表明学生有了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点,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怀疑、学会解决真实的问题,而不是交给学生现成的结论或答案,要引导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理解和分析,主动地获取知识。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感性的认识以及形成了认知必不可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很难在很短的一个学习期间内系统化、结构化。我们教师此时就要帮助学生解答比较深入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完整,使得前期对知识的积累在这个阶段能很好地结合,并且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这些合理的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并能学以致用。也就是说,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有效手段。没有现成答案的、开放性的、挑战性的、具有穿透力的、需要学生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够回答的问题,才是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的好问题。在我们现实的许多课堂教学中,大量“教学问题”都是应试型问题;还有一些教学则基本没有问题,而只有活动和任务,表面上气氛似乎热闹,但结束后学习者不知为何而忙碌,不知道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样来解决。而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课堂气氛的调动和学生思维的触发,很多是通过老师的精彩问题设计而引发的。通过丰富多样,启发意义极强的系列问题来引导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是贯穿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的,离不开与具体学科相结合,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是创新思维教学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处于低级还是高阶思维层次?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自己的教学是否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分析具体问题的情境?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习任务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思考可以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综上所述,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化的形式和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教学模式必须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教学模式。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职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学观,切实改变以“教”代“学”的灌输模式,正确处理“教”与“学”、教材和学生以及理论和实践等多种关系,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不应该是因循守旧的,只有用创造性的思维来掌握教学,教学才会永远具有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美]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第六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应金萍.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作用[J].职教论坛,2005.

上一篇:物联网下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 下一篇: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体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