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体系探究

时间:2022-07-10 01:58:50

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体系探究

【摘 要】我国高等学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经历了初步阶段的萌芽直至今天仍然在不断完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职业化队伍建设。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管理人员而言又是一种机遇。建立辅导员职业化体系包含职业化管理制度、职业化体系路径及专业化的导向,坚持辅导员职业化道路,也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化;思想政治工作;策略分析

辅导员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必然使大学生未来发展面临更多挑战,辅导员的角色特征越来越明显,职业的不可替代性也越来越强,这种进程发展要求高校高度重视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高等院校学生管理有其自身特点,时代要求,管理对象的区别等众多要素使辅导员职业化的实现周期长同时富有挑战。

1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内涵

我国辅导员制度有近60年的历史了,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辅导员职业成长发展,已从粗浅的探索进展成各项命题研究,成为全新的理念。高等院校高度重视此项工程,从基本定位到未来发展,层层剖解。以往辅导员职位往往被定位成高校事业中的某一岗位,这一岗位不被精心打造,社会认同度低,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这与职业化要求相违背,某项工作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才能称之为职业化,长足发展。辅导员职业化涵义包括:崇高的政治素养,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把辅导员工作当作终身事业来对待,投入十分的热情与精力。实现辅导员职业化要求他们对自身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不断提升职业品质和职业深度,从边缘化向专家化发展。

2 建立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管理长效机制

目前,我国的辅导员职业发展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但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不仅是为辅导员职业化提供契机,同时使它面临更大的挑战,加大这项制度体系的目标诉求。为确保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持续发展,需要优化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这样的制度需要精心设计,理想与现实结合,科学与传统交错,同时又能有效执行,它所涉及的面和点,能够广又细,从时间的长远来讲,能够经得住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的验证。推进先进的职业化管理机制,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贯穿这一过程的始终。实现辅导员职业化管理长效机制,必须一步一步实现:组织架构、选聘制度、编制制度、职业发展制度等等,这些基本制度处于没有完善和没有真正形成的状态。国家正在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阵地,把这门工作纳入专业学术理论研究范畴,辅导员可以运用好这一平台深入探讨、交流,实行资源共享,管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加速机制完善进程。

3 实施辅导员职业化体系路径分析

就目前而言,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已经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走向,但是它所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辅导员岗位流动性大,整个队伍的稳定性不高,同时在辅导员队伍建设里还存在其他一系列的问题如保障不足、缺乏激励等等,这些问题使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发展受到阻碍,采取有力措施、提出可行性方案是重中之重、迫在眉睫。实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以下几项策略环节不容忽视。

3.1 合理的角色定位,明确的岗位职责

辅导员是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是服务者、管理者、实施者,他们所承担的工作责任大,社会的期望值高,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坚持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循环性是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方面,辅导员队伍规划更好实现了教育事业的长远目标。很多高校工作者 常常把辅导员岗位划入一个误区,认为其是“事事来扰”的普通工作人员,无论是专业教师系列还是行政职位系列,都没有其适中的位置,身份尴尬,岗位不明确,事无巨细的工作状态容易催生厌倦念头,职业倦怠自然对工作没有激情。加之年轻的辅导员队伍工作几年之后,自身事务接踵而来,在时间和精力上需要做出调整。长而久之,串联的不良效应导致对自身能力、自身状态产生不确定性,没有职业热情的工作自然会降低职业威望。近年来,高校逐渐意识:增强辅导员的事业心、成就感已经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想避免队伍的流动性,必须着力打造岗位的职位吸引力,塑造新型辅导员角色。他们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较强的心理素质、出色地管理才能,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操,在众多能力基础条件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辅导、就业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落实各项评优、帮扶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处理学生管理中的各项事务,同时不断反思不足之处、不断跟进,把实践上升到理论成果。发展理论成果效应可以改变传统观念对学生管理认识,预示它的地位与功能在高等教育事业中占有一席地位,再到辅导员队伍稳定常态化。

3.2 选聘机制

目前没有高校设置辅导员专业,辅导员大部分是本科或者硕士毕业的学生担任专职人员,部分高校还聘用了一部分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他们在就职前没有经过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培训及辅导员岗位培训,辅导员工作在摸索中前进,没有经过严格选配的人员显然不符合高校思想教育的高标准、高要求。因此,高校在聘用辅导员时应根据高校整体发展要求及思想工作发展规划制定匹配的队伍结构。这是建设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体制的根源,精选思想政治觉悟高、乐于奉献学生工作、善于应对错综复杂的学生事务、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员,选聘过程严格把关、竞争上岗;减少兼职辅导员人数,可以聘任他们作为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课程上的辅导。

3.3 合理的绩效考核

辅导员的工作见效期长、弹性又大,工作绩效很难像任课教师用工作量、科研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因此增加了测评难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本身的自我认同。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管理的最基本的职能,同时增添辅导员对岗位的忠诚度,我们在弘扬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的基础上,将合理的考核制度贯穿于建设之中。考核成绩与职业薪酬联系,对于辅导员而言既是奖励又是监督,同时了解辅导员目前状况及潜力。而以往大部分依靠打分制来衡量辅导员工作成效,在很多因素下打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对象――学生,而学生是无法全面的了解辅导员工作状态,可能出现误差,不公平现象,甚至辅导员认为学生可以评价出的工作成效远没有其它岗位看得见、摸的着来的具有成就感,这就导致辅导员没有积极性。职业化要求工作具有继承性,没有积极创新特色的辅导员工作模式,远不符合这一要求。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借鉴企业绩效考核方法,设置科学的绩效评价:评价标准、方式方法等等。结合辅导员工作胜任力,建立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减少人为因素的评分,从质和量角度分析,逐层制定;坚持这样的原则:考核者不单一、权重合理分配、可操作性、时效性高;考核内容与岗位要求相容;同时对于不在考核内容的出色业绩应予另外奖励;对于考核结果,赏罚分明,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用,公平公正,提高考核制度的可信度。长期运用此项考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修正、调整,以配合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需要。

3.4 培训机制

辅导员工作胜任力在教育新形势下需要不断提高,这项工程的实施是慢慢积累和继承的,培训是实施这项工程的重要手段。建立辅导员培训机制是根据职业化发展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检验理论同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把辅导员职业化培训纳入学校师资管理建设重要项目,在培训资金、周期、场地等硬件措施上进行投资;同时把培训分层次进行,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培训;设立辅导员上岗资格评定,未经过一定场次、周期培训的工作人员,不等入职;对于培训的内容要经过专家审核,聘请在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授、心理学教授、教育学教授等相关领域的具有较高威望的专家担任培训教师,培训课程精心设置安排;鼓励辅导员报考高等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学位;带领学生管理队伍到其它高校汲取经验,同时在校内展开相互学习、学以致用。从整体上做安排,充分发挥培训的功效性,参与的辅导员应当把握机会、利用好这一平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高认识、追求卓越发展。

3.5 职业生涯规划

辅导员在行政发展的道路上职位很少,机遇渺茫,辅导员职业发展不能只是单一的发展渠道,狭隘的发展空间、片面的晋升途径考验他们对岗位上的热衷度,也就促使大多数人觉得前途无望。他们工作之余考虑更多的是调岗、读研、读博,甚至选择离职,需要对年轻的辅导员队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得辅导员有自己的职业壁垒和标准。无论是从辅导员本身角度还是在整个教育行业视野内,不稳定性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挽回的,教育工作者的经营对象是学生,相关利益者包括了社会化进程,小中见大,整个教育系统的不完整性,必然阻碍社会发展。所以不容忽视教育过程的任何环节、坚持教育管理工作的完整和全面性。学生工作人员在高等院校里拥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这种逻辑思维可以理解辅导员职业区别与其它岗位,那么其应有匹配的晋升制度,评估其政治素养、工作能力、科研水平、学历层次等要素,帮助他们合理定位与分析,设计职业生涯道路,分解职业生涯目标,使他们明确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晋升路线上,在合理性的范畴内设置多渠道发展,根据其岗位职责要求,制定与之匹配的职务序列,组织与个人有效结合,解除其后顾之忧。

4 辅导员专业化导向

辅导员队伍发展从兼职队伍逐渐向专职队伍过渡,2004年之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真正意义上开始,辅导员有其自身的职业准则,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胜任此项工作。它需要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的深厚基础作为基石,需要一定的职业素养,提高自己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技能综合水平。尽管高校的辅导员工作涉及领域众多:管理学、心理学、社交礼仪等,但是作为辅导员个体仍然需要在诸多领域追求层次。现在高校的辅导员专业门类众多,从事此项工作之前对岗位没有足够深的认识,而他们经过短暂的培训随即上岗,不严谨的管理队伍只会带来工作成效低、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到高层次,辅导员必须经过专业化得理论培训和时间培养,不断学习、深造。为辅导员职业发展设计,也意味着辅导员本身对各级目标的追寻,工作与学习相交错,在实践中产生反思,反思潜移默化影响到行为,在反复的修正中把学生工作的专门知识提炼出来,形成“专”和“博”相辅相成。辅导员专业化是职业化发展的内涵之一,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应当具备专业的岗位要求水准,这一过程要求辅导员积极更新自身理论知识、连续积累实践操作技能能量,坚持把辅导员专家化当作追求目标,从量变到质变,实现专业与职业一体化发展。

推进辅导员职业化进程立足于社会对辅导员的认同观念改变、实践辅导员制度的改革创新、辅导员本身的成长。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不仅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管理人员而言又是一种机遇,各种政策的优化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展开、职称的评定、薪资待遇的提升,晋升空间的增大。这项事业过程漫长,阻碍很多,各种问题等待研究解决,我们应当理清思路,勇于探索,加速辅导员职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S].2006(5).

[3]曲建武,吴云志.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J].高校理论战线,2006(9):39-42.

[4]冯莹莹,蔡敏.教师行动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J].现代小学教育,2008(2):76-78.

[5]顾晓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激励机制探析[J].江苏高教,2008(5):130-132.

[6]秦霞,陈怡.质量保证体系与高校辅导员工作[J].江苏高教,2009(2):125.

[7]钱静峰.论博客对辅导员工作的拓展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9):120-121.

上一篇:高职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探讨 下一篇:手机对当代大学生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