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易混知识点辨析

时间:2022-09-02 11:44:23

中国现代史易混知识点辨析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多,且其中不少知识点的内涵相当丰富(有些知识点看似相近,内涵却有着较大区别);个别概念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难度较大,容易产生混淆(这一方面缘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另一方面是由于之前的知识结构不清晰,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了干扰),在有些问题上容易反复出错。为了帮助学生辨明误区,笔者把这些易混知识点整理出来,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有助于大家对照排查、突破难点,对中国现代史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

1.知识点: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易混点:误以为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将其列为施政方针。

辨析:“共同纲领”在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并未被列为施政方针,而是在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中才被列为施政方针。

2.知识点: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

易混点:误以为是新中国的成立。

辨析: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的完成才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知识点:新中国的统一。

易混点:误以为和平解放后新中国就统一了。

辨析:和平解放只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因为沿海很多岛屿尚未解放,港澳台问题尚未解决。

4.知识点:农奴制度的取消。

易混点:误以为是和平解放时取消的。

辨析:农奴制度不是在1951年和平解放时取消的,而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民主改革完成后取消的。

5.知识点:中国抗美援朝的直接原因。

易混点:误以为是朝鲜战争爆发。

辨析:中国抗美援朝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介入朝鲜战争,威胁到中国的安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6.知识点:新中国的土地所有制。

易混点:误以为后,新中国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公有制。

辨析:是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但二者都是土地的私有制,不是公有制。

7.知识点:对的全面理解。

易混点:误以为后地主的土地被完全没收。

辨析:1950年开始的不是完全剥夺地主土地,而是将地主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地主也得到相应的一份,可以自食其力。

8.知识点:“一Ni"计划对重工业的规划。

易混点:误以为“一Ni"计划只重视发展重工业。

辨析:“一Ni"计划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不是仅仅发展重工业,也提出要相应地发展轻工业、交通运输业、农业和商业。

9.知识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易混点:误以为是“共同纲领”。

辨析: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只是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才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0.知识点:农业合作化和化。

易混点:误以为农业合作化和化性质一样,只是规模不同。

辨析:农业合作化和化实行的都是土地公有制。但二者也有不同(不仅仅是规模不同):农业合作化的目的在于解决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题,以按劳分配为原则,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化是在1958年片面追求高速度的总路线的指引下,盲目扩大公有化规模,实行绝对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发展。

11.知识点:“一月风暴”和“”。

易混点:误以为“”和“一月风暴”性质相同。

辨析:“”中的“一月风暴”是“造反派”夺权的开始,使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则是被诬蔑为“逆流”的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对反革命集团的正义斗争。

12.知识点:“四五运动”。

易混点:混淆“四五运动”与“”。

辨析:“四五运动”是“”后期广大群众悼念、声讨“”的事件;“”是1919年爆发的反对北洋政府和巴黎和会决议的爱国运动。

13.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

易混点:误以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将土地分给农民所有,是土地私有制。

辨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虽然都实行分田到户,但是将土地分归农民私有,属于土地的私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则是在保持土地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承包给农民耕种,农民只有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14.知识点:五个经济特区。

易混点:误以为我国一开始就设立了五个经济特区。

辨析:1980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是在1988年增设的。

15.知识点:特别行政区的含义。

易混点:混淆特别行政区与经济特区的概念。

辨析:经济特区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方面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地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6.知识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易混点:误以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或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辨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共十五大才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7.知识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易混点:混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实施的时期。

辨析:第一阶段: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逐步形成了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二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形式。

第三阶段: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8.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

易混点:误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少数民族独立自主。

辨析:民族区域自治是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自治不等于独立,自治的前提是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自治政府必须遵从党中央的大政方针。

19.知识点:“一国两制”的运用。

易混点:误以为“一国两制”是针对香港问题提出的。

辨析:“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提出的,但首先应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20.知识点:祖国统一。

易混点:不理解为何中央人民政府向港澳派驻军队,而不预备在台湾派驻军队。

辨析:中央人民政府向香港、澳门派驻了军队,因为港澳问题涉及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问题,派驻军队是掌握的象征。党和政府提出台湾如果与大陆统一,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是因为是我们国家的内政问题,可以不派遣军队。

21.知识点:中美建交。

易混点:误以为1972年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就意味着中美建交。

辨析: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这只是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

22.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易混点:混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

辨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商谈问题时首次提出的,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求同存异”方针则是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时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提出的,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23.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易混点:误以为中国是在1971年加合国的。

辨析:1971年中国是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刚刚加合国。早在1945年,中国就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当时中国还是执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期被排斥在联合国之外,直到1971年才重返联合国。

24.知识点:中日建交与中美建交。

易混点:由于教材编排顺序,误以为中美建交早于中日建交。

辨析:中日正式建交是1972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是1979年。中日建交早于中美建交。

25.知识点:科学技术成就。

易混点:不明晰“两弹”的概念和"863计划”的发展过程。

辨析:“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不是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我国的“863计划”目前共有八个重点发展的高科技领域,1986年先选择了七个领域,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上一篇:是枝裕和:台湾新电影的孩子 下一篇:爱情属于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