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如何赢得观众

时间:2022-09-02 08:18:35

时政新闻如何赢得观众

一提起时政新闻,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会议新闻、成就报道、政策解读等中规中矩的宏观报道,更因为它们贴着“枯燥”、“单调”、“乏味”、“空洞”的标签而让观众敬而远之。近期,襄阳广播电视台电视时政新闻栏目《襄阳新闻》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春天里》,以其生动鲜活的内容和新颖的表达方式令观众耳目一新,成为襄阳广播电视台新的节目亮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襄阳新闻》的收视率也因此一路攀升。那么,它是如何赢得观众的呢?

一、选取民生视角,展现重大题材

“这是‘十二五’开局的春天,这是唱响了《春天里》的春天。从工作大局到百姓生活,新的规划、新的打算,又在这个春天里展开。”从导语中可以看出,系列报道《春天里》反映的是一个“展望十二五”的题材。《春天里》选取民生视角展现重大题材,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浓缩在“平民化”的生活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视效果。

《春天里》共播出20期,每期4分钟,以普通百姓、基层干部职工等一线小人物为采访对象和新闻主角,其中包括吃苦耐劳的个体创业者、勇于开拓的民营企业家、关怀民生的驻村干部、无私奉献的外科医生、招商引资的一线干部等。通过小人物,大视野,反映我们身边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反映全市的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这个春天的新期待、新梦想,以及他们蓬勃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精神风貌。

“春天孕育梦想,春天播种希望。在这个春天里,我们走近各行各业,各个岗位朋友的身边,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他们有哪些梦想和希望。”报道的切入点是从观众“应知、想知”出发,把握了观众“想知”的基本特征,因此第一期节目刚一播出即刻引起观众们强烈的兴趣。在《春天里》系列报道中,《面馆老张:心怀希望永远年轻》、《李珍:残疾单亲妈妈的爱》、《郭剑:乐当城市营销员》等报道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面馆老张:心怀希望永远年轻》里的主人公老张,十几年前和妻子怀着创业的梦想来到襄阳,开了一家泡菜面馆,凭借自己的手艺和诚信经营,短短几年就挣了20万元。然而,就在老张准备在襄阳买房安家,筹划着新生活的时候,一场意外却让他十年的努力一下子化为乌有。和十年前相比,如今早餐的花样丰富,竞争也更加激烈,老张从头干起,用双手编织梦想。虽然生活艰辛,但对于未来,老张依旧充满信心。《李珍:残疾单亲妈妈的爱》里勤劳善良的李珍心灵手巧,尤其擅长编织,经常编织一件件毛衣给孤儿院的孩子们送去温暖,可谁能想到她是一位吃着低保住着廉租房的残疾单亲妈妈?《郭剑:乐当城市营销员》讲述的则是一位招商干部在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些报道常常是头一天播出,第二天栏目组就接到观众打来对主人公热切关注的电话。主人公的感人故事以及对事业和生活满怀期望的精神也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感染着每一位观众。节目中的每篇报道都真实鲜活,每个故事都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既记录了社会变化,又反映了百姓心声,真正做到了“三贴近”。可以说,该节目的“平民化”是引发观众收看欲望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丰富视觉语言,创新表达方式

电视时政新闻如果画面陷入程式化、模式化,表现形式单一,就难以调动观众的审美情趣。因此,丰富视觉语言,创新表达方式是时政新闻吸引观众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采访《春天里》的记者通过零距离接触、跟踪采访,以现场报道、体验式报道、人物访谈、新闻特写等手法,通过细节化、典型化的镜头语言和现场音效,客观、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一个个小典型。他们摒弃格式化的表达方式,寻求“变脸式”的变革,运用多种元素丰富电视画面语言以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比如,以纪实的手法进行拍摄,大量运用抓拍镜头,来真实展示主人公的原生态;在新闻报道中尝试揉进音乐、现场声、背景画面元素等,这些都是《襄阳新闻》原来没有出现过的“面孔”,所以让观众感受到“耳目一新”。

其次,《春天里》在新闻写作上把握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原则,从一些小的地方入手,大题小做,以小见大,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段人性的刻画,一个细节的关注,都能让时政性报道灵动起来。例如,《移民丁光宴》讲述的是一个搬迁移民爱情婚姻故事,从一个人反映移民这群特殊人群搬迁之后的生活。女主角陈福莲是一个农村留守妇女的典型代表。家境不宽裕,丈夫只能长年在外打工,挣点辛苦钱。两人文化水平较低,甚至手机短信也不会发,偶尔打一个电话。一个人的孤独寂寞可想而知。但这个农村妇女坚守着一个信念:两个人好好奋斗,把这个家庭维持好。对这个不善于表达的农村妇女,记者没有强求她说什么矫情的言语,更多的是记录她的肢体语言和无语的表情来体会她内心的苦楚:一刻不停地干活,她打电话时下意识地摸自己的鼻子,她接受采访时捏紧的拳头,片尾是她站在家门口前发呆的镜头,然后是她的画外音,“想他回来帮忙,人人都想啊。回来帮了我自己轻松些嘛。不让他出去也没办法,没钱用嘛,想也不行。我可是想他不出门,呆在屋里。”这时候人们看到的仍然是她一个人忙碌的身影。观众从这个细节既能够深切体会留守妇女的孤寂和无助,也看到了她们的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由于采编人员都是抱着这种新闻理念进行创作,《春天里》的报道有声有色,充满活力和生气,播出后达到了期期报道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采访作风扎实,贴近百姓生活

时政新闻要把信息变成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只有贴近百姓生活才能力戒空泛和一般化。这就要求记者转变作风,深入采访,提高素质,突出报道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大型系列报道《春天里》的记者们深入基层,“放低了身段”,他们不再是旁观者、记录者,而是亲历者,把“新闻直播车”开到社区工地,开到小城镇建设的典型乡镇,开到春耕生产一线,沉下心来深入群众,走进他们的生活,用平等的态度,平视的视角,平实的语言,纪实的手法,真实表现他们身边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经历。可以说,记者一次次采访的过程,也是一次次心理交流的过程,更是一次次锻炼提高的过程。他们深入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入在一篇篇内容充实,鲜活生动的报道里,无疑增强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尽管是新闻报道,可是记者做一期的工作量相当于做一个专题。一位主创人员说:“做《春天里》,几乎每一期,都是我们跟着被采访对象一整天,甚至两天,三天时间,先要和采访对象交朋友,了解他们,让他们面对镜头不紧张,能够自然地做事,说话,真实地讲心里话。而且,要围绕他们的生活,讲他们的故事,突出一个主题。用现场表现他们的真实生活,用同期声表达他们的内心愿望。这样表达的主题,真实自然,水到渠成,毫无造作之感,更无说教之嫌。”

虽然很累,但记者们都说,做《春天里》的感觉是,累并快乐着。

他们常常从中收获着感动。《李珍:残疾单亲妈妈的爱》的主创告诉笔者,“采访李珍尤其让人感动,她从小因为小儿麻痹症,身体有残疾,七年前丈夫去世,她一个人靠低保和兄妹资助,拉扯两个孩子。我们去她家采访,有一个细节特别让人难忘。我们用镜头真实地表现她晾取衣服的这个细节,这对我们再简单不过的行动,对她来说却十分不易,可见她生活的非常不容易。但是,她还很善良,自己不宽裕,还给孤儿院的孩子们织毛衣,她的爱心让人感动。节目播出后,很快就有人到她家去看望她,还要帮她实现让儿子当兵的梦想。也许这就是新闻的力量,它可以打动我们每一个人,让这个人物走进我们心里,让我们不由自主要为她做点什么。”

应该说,《春天里》的采访过程,是记者的体验过程,也是情感升华的过程。正是因为《春天里》真正贴近百姓的生活,反映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报道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气息,给大家新生的力量,也给《襄阳新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襄阳新闻》推出的这档系列报道《春天里》,以崭新的面貌唱响了今年襄阳广播电视台新闻改革的序曲。在其播出期间,许多观众反映:“《襄阳新闻》变得好看了!”类似“十一五回顾”、“十二五展望”这样的时政热词,在《春天里》的报道中,由抽象变为具象,由晦涩难懂变得生动鲜活。这样的时政新闻也变成“实在新闻”,大大拉近了与普通群众的距离,由此赢得了受众。

(襄阳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丰富电视新闻评论手段 下一篇:广播实时反馈平台的建立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