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风险及治理

时间:2022-09-02 05:35:34

当代中国社会风险及治理

摘 要:风险社会是在反思现代性危机的基础上提出的。运用风险社会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风险,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治理中国社会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风险;治理;中国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19-02

风险社会理论是西方学者在反思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学界对“风险”问题较早地提出并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当推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卢曼和英国的吉登斯。在贝克那里现代性的特征被称为“风险社会”,即体现“有组织地不负责任”。吉登斯在对现代性的分析中引入了时空特性,他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性区别开来的明显特质就是现代性意味着社会变迁步伐的加快、范围的扩大和空前的深刻性。他们认为风险不是人们的主观预期,也不是人们在认识中附加给它的主观成分,而是事物客观关系在人们认识中的主观反映,是对事物固有属性的揭示,因而具有不容否认的客观根据,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一、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风险

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人均收入水平也在3 000美元之下,也就是国外学者所说的“动荡阶段”。目前我国社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中的风险、生态破坏的风险和全球化的风险等方面。

(一)经济发展的贫富冲突风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建设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迅速扩大,已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巨大风险因素。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关键性指标。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4年超过了0.46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这种贫富悬殊、收入差距扩大反映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和行业之间。贫富悬殊,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必然增大不同利益主体的碰撞几率和摩擦系数,增加了矛盾激化与表达的可能性,从而产生群体矛盾,引发,影响社会稳定,进而会产生与社会的对抗行为,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与冲突,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生成。

(二)生态破坏的环境风险

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现象。水体、空气污染非常严重。据国家环保部统计: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珠江、长江;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的人口比例仅占统计城市人口总数的26.3%,暴露于未达标空气质量的城市人口占统计城市人口的近3/4。再加上近年来全国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等都给我国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和社会风险。

(三)全球化的后果风险

全球化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当代社会不可阻挡的发展浪潮。伴随中国加入WTO,积极“融入”世界,参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但是也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桎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的军事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环境安全等等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同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传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鼓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采取多种手段和渠道抑制中国经济的增长,军事包抄,文化渗透和政治颠覆。另外全球化又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扩大到全球,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享受为特征的腐朽、颓废的文化价值观念,给我国和世界带来巨大风险。

二、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成因

首先,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是产生社会风险的主导因素。自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封闭、陈旧、落后的传统社会向开放、竞争、充满活力的现代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转变。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我国从九五计划开始即提出了经济转型问题。中国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速度型、粗放型、外延型的道路,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并且给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了风险,主要表现为: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增长方式成为中国经济大起大落的直接诱因;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导致中国企业创新力不够,技术不高;过度依赖房地产业支撑的增长方式导致我国增长结构失衡、投资消费比例失衡,导致中国房地产经济泡沫化出现;经济发展中先富的非均衡发展方式加剧了社会贫富矛盾,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阻力。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无序竞争带来的风险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为取得较好的产销条件、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而竞争。通过竞争,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竞争中的优胜劣汰也给人们在精神、心理带来巨大冲击,心理上不健康,精神疾病会增多,甚至出现“仇富”的社会倾向。

最后,快速的城市化也给我国社会带来不小的风险考验。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人类创造了以钢筋混凝土为基础的城市丛林,越来越远离自然,破坏自然。快速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和噪声等,加上政府注重行政命令式城市建设导致城乡差距的拉大,都成为现代化风险的形成基因。由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历时一年完成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1》指出中国新型城市化建设所面临问题主要有:城市财富积累速率与民生幸福要求的不同步;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与要素集约水平的不匹配;城市规模的适度控制与流动人口的过分集聚的不协调;城市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调;城市化高速发展与现代城市管理水平的不适应。这些都是中国当代快速城市化中产生风险的要因。

三、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治理

(一)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教育

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也不能夸大它的影响。无视它,可能导致风险无限放大;夸大它,可能导致形成“风险抑郁症”。因此,我们要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公众认识和防范风险的能力。首先,通过风险教育扩大人们对于风险的认知,提高防范风险的心理素质,提高公众抗御风险的心理承受力,从而避免或减轻风险来临时的社会恐慌,降低风险的危害。如果人们不了解风险,在风险来临时,就会盲目相信谣言,盲目从众,从而造成社会恐慌,妨碍有秩序地控制风险,加大社会风险的危害。

(二)健全政府管理机制,提高防范风险的水平。

社会风险管理就是综合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手段,合理分配政府、市场、民间机构及个人的风险管理责任,有效处置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在社会风险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机制:

1.建立健全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

我国需出台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紧急状态法》,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机构,明确风险管理机构的权利、组织运行程序和实施风险化解和防范的责任义务,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调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促进我国社会风险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2.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分配的均衡机制

利益失衡是社会风险产生的经济根源,治理社会风险需要建立社会利益均衡机制,消除社会风险产生的经济根源。利益均衡就是在利益关系主体之间寻找平衡点,尽可能地调整好利益体系的内部矛盾关系,把利益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尽可能地保持利益体系的稳定和利益格局的平衡。应该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机制,公平的分配机制,严格的约束机制,合理的补偿机制等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协调机制,规避险源,防范风险的发生。

(三)风险全球化,治理全球化

各种社会风险席卷全球,防范和治理应该全球化。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各种无药可治的致病菌等风险,都需全球统一协调,一致行动,共同负责,化解风险,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薛晓源,李惠斌.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3]秦志希,郭小平.论“风险社会”危机的跨文化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6,(3).

[4]李建华.风险社会中的伦理秩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

[5]郭纪.可持续发展大事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09-05.

[6]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3).

上一篇:塞尔意向性自然化路径探析 下一篇:理论方案、组织实践与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