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诉求下新闻摄影的发展

时间:2022-09-02 03:35:06

视觉诉求下新闻摄影的发展

[摘要]本文以满足新闻摄影受众的视觉诉求为前提,在分析受众新闻阅读审美心理、猎奇心理及认知心理的基础上,从突出新闻摄影艺术特色、创新新闻摄影视觉效果及增强新闻摄影传播力度等方面探讨了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读图时代 新闻摄影 受众 视觉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摄影在图像捕捉和信息传递方面显示出极强的优越性。相对于文字,图片有直观、易懂、视觉冲击力强、可超越语言阅读障碍的特点。人们的阅读意趣已从文字转向图像,“读图时代”悄然而至。让广大受众接受新闻传播传递的有关新闻信息,进而影响受众的思想、观念、情绪、价值取向和行动决策等,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直接目的。只有把握典型瞬间,拍摄出具备视觉冲击力、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思想性的图片,才会实现与受众心理的共振,在最短时间内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因此,读图时代受众的视觉诉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占据突出的位置。

一、迎合受众审美心理,突出新闻摄影的艺术特色

从心理学角度讲,新闻接受是受众的多种心理要素参与阅读过程的一种复杂的情感与智力活动。新闻受众的审美诉求是指新闻读者在接受过程中所抱有的具体审美愿望和审美条件能得到满足、实现。摄影是发现美、捕获美的艺术特色的创造过程,其发展应在深入研究受众审美主体性的基础上。以受众的审美趣味为重要参照物,以受众的审美需求为根本取向,以实现受众的审美愿望为终极目标,从而将新闻摄影的艺术特色积极发挥出来。

一是在形式上体现图片的舒朗大气和艺术韵味。所谓形式美,是某一艺术作品展示了事物最恰当的表现形式,使人们得到一种美的感受。具体来说,要发挥图片形式美的优点,就需要在布局上力求动静结合、错落有致,打造冲击力强且对时间、变易、结果诠释力强的图片,有效增加读者直接感受。同时,“物极必反”,当审美长期处于极限的时候,它还会达到另一个极端。因此,我们对美的内在定义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一切皆可从简,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使其阅读时产生轻松、愉悦之感,充分体现版面的舒朗大气和艺术韵味。

二是在色彩上体现图片的和谐美感和张力。“和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作为描述客观规律性的概念,和谐就是规律;作为表达主体主观感受的概念,和谐就是美;在心理学上它是一种既稳定又平衡的状态。新闻摄影应以受众的和谐心理为依据,追求色彩的和谐与协调,尽量使观者感到优雅、舒展、平静、悦目,以柔和的色调唤起人们的美感。

三是在意境上体现图片的意蕴和韵味。意境是摄影作品的灵魂。如果新闻图片只具其境而无其意,犹如诗之无情、画之无意,苍白无力,索然无味。因此,把意境纳入新闻摄影形式的表现体系,是对新闻摄影审美表现形式的丰富与扩展。如摄影家罗小韵的代表作品《天安门广场人们悼念》,无论从构图的独特性,以及所透露的信息量来说,不仅体现了统一、均衡的观感,而且情感丰富、内涵深刻、扣人心弦,能给人以深意,让受众产生无限的联想,体现了内在与外在统一的意境审美效果。

二、把握受众猎奇心理,创新新闻摄影的视觉效果

猎奇心理是人们自然地对某一对象关注和感兴趣的一种心理指向。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反常的或者突然发生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很易感兴趣。因此,无论从新闻学角度,还是心理学角度,新闻摄影应强调独到的观察、独到的判断和独到的摄影语言,创新新闻摄影的视觉效果,使独家影像成为媒体特色、品牌及核心竞争力,从而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

1.创新新闻摄影内容。

新闻摄影作品是摄影记者融创造心理和生活经验于一炉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必然包含着作者鲜明的创作个性、内涵、思想。摄影记者的创新意识存在于刻画现实生活的形象之中,表现于在高度的创新观念指导下,经过探索、提炼和比较,捕捉具有揭示社会生活意义本质的典型瞬间。因此,创新新闻摄影的视觉效果,必须抓住受众的猎奇心理,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善于紧扣时代脉搏,努力打破陈旧的观念,寻求事实的最新态势,选择更符合平民的角度作为新闻的时空切入点,让非事件新闻具备事件新闻所具有的时效性。同时,要深入了解和研究读者不断变化的艺术欣赏角度、文化品位及心理需求,追求丰富、变化、高质的影像,树立新闻摄影的精品意识。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丰富新闻摄影内涵。

一张新闻图片在新闻报道上的抢眼力、在人们视觉中的震撼力、对读者的说服力以及在报纸中起到的美化能力,都是创新新闻摄影视觉效果不容忽视的内容。这些内容恰恰是新闻摄影的生命力和价值高度的所在,决定这种价值的重要因素便是新闻图片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摄影记者在抓取瞬间形象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丰富新闻图片的内涵,从而在较大程度上调动读者的“再思考”、引起受众因好奇心理诱发深层次的思索,创造更高的新闻价值。在丰富新闻摄影内涵方面,笔者建议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在图片中融入创意。创意是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也是深度情感与理性的思考与实践。摄影家瓦尔特・德・格鲁伊特对摄影构图作了一种全新的阐述。他认为:每一种构图都是以排列次序为基础的,就像我们从哥士达心理学和信息学原理中所了解到的那样,构图可以用多种方法获得。它产生于相似事物的组合以及对相反事物的强调。因此,在摄影图片中融入创意,需摄影记者研究点、线、面的最佳组合,创造新的形象设计、形象布局和美感,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丰富新闻摄影内涵。二是赋予图片象征意义。为使摄影创作塑造意境,摄影记者可巧妙地借助于某一事物表现另一事物,运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营造作品画面的“画外之像”,进而追随受众的猎奇心。理,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典型性的一角、一部分凸显出来,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并为其提供广泛而自由的想象空间。

3.增强新闻摄影感染力。

感染力是能引起别人产生相同思想感情的力量,启发智慧或激励感情的能力。好的、成功的新闻照片所反映的人和事物,总是令读者振奋、同情、喜悦、悲哀或愤怒。艺术源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摄影作品之所以能以情动人,就在于画面能够寻求事实的最新态势,选择更符合平民的角度作为新闻的时空切入点,让新闻具备真实性,激发受众的情感空间,提高新闻摄影的情感表现力。因此,新闻摄影要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其前提是要让受众受到感染。这就要求摄影者通过对拍摄对象的合理取舍,运用摄影造型手段,把新闻事件中最富有内涵的真实价值信息表现出来,用细节去塑造形象,创新新闻摄影的视觉效果。

三、切合受众认知心理,增强新闻摄影的传播力度

认知心理是一个弄清客观事物面貌的过程。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只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在每一时刻选择特定的信息进行操作,并将整个认知过程的大量操作组织起来。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虽然新闻摄影提供的新闻信息是特定的和有限的,但这并不表示受众只能作为被动的接收器,全盘地接受媒体报道过的信息。受众对新闻解读的实质,是由新闻和受众所构成的主客体之间的认知关系,即先有受众对新闻传播的需要,然后才有新闻传播活动,并且要以受众对新闻的接受为终点,渗透着受众认知心理活动的复杂过程。通过分析受众的认知心理,可以使新闻摄影更加了解受众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受众提供信息。

另一方面,受众寻求新闻信息的目的是要减少或消除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新闻传播之所以发生,是欲将自己已知的东西(信息)传播给他人;从受众的角度看,新闻传播是未知而欲知,这样传播关系就得以形成,这就是认知心理作用。现代社会丰富多彩,人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理智性和可选择性表现得更加突出,即受众会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对所接触的新闻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所以,近年来,研究新闻受众的求知心理。研究新闻受众对新闻需求的必然性,成了媒体争取受众、进一步开拓新闻受众市场的重要途径。新闻摄影应加强对新闻受众心理各个层次的研究,根据新闻媒体的发展方向,增强新闻摄影的传播力度。

总之,作为新闻传播的对象,受众是新闻工作存在的意义之所在。读图时代,新闻摄影越是接近受众的,就越能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新闻图片的价值也就越大。因此。在新闻摄影传播活动中加强对新闻受众群体心理的研究和分析,拍摄出具备视觉冲击力、夺人眼球、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思想性的图片,能更好提高新闻摄影的传播效果。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版式设计如何求美求快 下一篇:新闻热线如何“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