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波动的微观基础:基于信贷配给角度的分析

时间:2022-09-01 10:13:44

宏观经济波动的微观基础:基于信贷配给角度的分析

摘要: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由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信贷环境恶化,商业银行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其最优选择是实行信贷配给,这将导致融资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下降,进而引起融资企业及其相关企业的投资下降,在投资乘数加速效应的相互作用下,其结果是加剧宏观经济的衰退。当宏观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信贷配给放松,在乘数加速效应的作用下,宏观经济不断高涨。可见,信贷配给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加速器。我国商业银行呈现关系型信贷配给的特征,对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影响较小,有强化或削弱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作用。

关键词:非对称信息;信贷配给;信贷可得性;宏观经济波动

中图分类号:F1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9)04-0005-04

在融资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的过程中,融资企业借助自身的信息优势,通过“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行为,损害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商业银行的利益。商业银行为维护自身利益,易于发生信贷配给行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通过影响融资企业的信贷可得性,进而影响融资企业及其相关企业的投资,在投资乘数加速效应的相互作用下,会强化宏观经济波动。本文拟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探讨宏观经济波动的微观基础,并揭示其在我国实际经济运行中的特殊表现。

一、信贷配给的非对称信息范式分析

1、非对称信息对融资企业贷款行为的影响

在融资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的过程中,存在非对称信息问题。其中,融资企业是信息优势方,商业银行是信息劣势方。这种非对称信息包括事前的非对称信息和事后的非对称信息,前者主要是指融资企业投资项目未来收益的信息,主要包括:融资企业的风险类型、融资企业的质量及投资项目的质量、融资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等因素。后者主要是指融资企业获得资金后,运用资金的信息,主要包括:融资企业违反贷款协议、私下改变资金用途,将其从低风险项目转移到高风险项目、隐瞒投资收益、逃避偿付义务、经营者工作努力程度等。

由于融资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目标函数不同,在融资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非对称信息的条件下,融资企业就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损害商业银行的利益。融资企业损害商业银行利益的行为包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行为是在事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发生的,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对融资企业贷款时,依据融资企业的还款概率(贷款风险)、预期收益,确定对贷款企业(融资企业)的利息率水平。但融资企业的还款概率、预期收益是其私有信息,商业银行对此并不完全了解。因此,商业银行只能根据所有融资企业还款的平均概率、预期收益,确定对融资企业的利息率,从而使还款概率高于平均水平、预期收益低于平均水平的融资企业(低风险融资企业)退出商业银行贷款的范围。因为,低风险的融资企业的还款概率和预期收益所决定的收益率低于商业银行的利息率。因此,与商业银行发生贷款关系的就是还款概率低于平均水平、预期收益高于平均水平的融资企业(高风险企业),从而产生“劣驱良”的现象。而这一点,也会被商业银行预期到,因此,商业银行维护自身利益的最优行为就是给融资企业少贷款甚至不贷款,这将导致信贷市场的萎缩甚至消失,这就是信贷活动中融资企业的“逆向选择”行为及其后果。商业银行对融资企业贷款的利息率越高,融资企业发生“逆向选择”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融资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是在事后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发生的,具体表现为:一是融资企业获得贷款后,将资金投放于成功概率小,而一旦成功,将获得巨大收益的投资项目,即融资企业从事高风险的投机活动;二是融资企业在有能力偿还商业银行本金和利息的情况下,对偿还行为和不偿还行为所带来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最终选择不偿还行为;三是融资企业获取贷款资金后,融资企业的经营者在运营资金的过程中,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出发,采取不负责任、不努力工作的态度,致使贷款资金发生损失。对此,商业银行维护自身利益的最优选择就是少发生甚至不发生融出资金的行为,这将导致信贷市场的萎缩甚至消失,这就是融资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商业银行对融资企业贷款的利息率越高,融资企业发生“道德风险”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在“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可能性较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维护自身利益的最优选择,不是提高对融资企业贷款的利息率,而是选择少贷款甚至不贷款。

2、商业银行信贷配给行为的产生

上述分析表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商业银行不是仅仅依靠利息率决定对融资企业的贷款,还需要结合融资企业发生“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可能性(即贷款风险),来确定对融资企业的贷款数量。商业银行确定对融资企业贷款的方式就是信贷配给。信贷配给是指商业银行不是完全依靠利息率机制,而是基于贷款风险和利息率的综合权衡,来实现资金供求的均衡或按照融资企业愿意给出的条件(利息率),商业银行提供的资金(贷款)少于融资企业资金需求的现象。信贷配给的结果是:(1)在对融资企业信用评级(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一部分融资企业可以获得所需贷款资金,而另一部分融资企业的贷款愿望未予满足,即使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息率也不能得到期望的贷款资金。(2)融资企业的资金需求只能得到部分满足。

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发生后,从微观方面看,对商业银行而言,形成了资金闲置,无法实现资金的更大增值;对融资企业而言,资金需求没有得到全部满足。从宏观方面看,不仅形成了资金闲置和资金饥渴并存的格局,不利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而且还会对宏观经济的波动产生影响。

二、宏观经济波动对信贷配给的影响

1、引起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发生变动

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时,融资企业的经营环境将会恶化,其与商业银行贷款协议的违约概率上升,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上升,商业银行预期利润下降。由于商业银行的预期利润是其资本金的重要来源,因此,将会引起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下降,通常用资本充足率来衡量。一旦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到某种临界水平,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已不能完全解决其所面对的流动性风险,挤兑现象就会出现。商业银行挤兑现象的发生,不仅会使商业银行破产,而且易于从局部金融风险扩张为系统性风险,影响金融秩序的稳定。

因此,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不仅商业银行自身具有规避破产风险的动机,而且金融监管部门也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严格的监管要求,以防止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发生,确保金融秩序的稳定。为了规避破产风险和金融监管部门的严惩,商业银行的最优选择就是实行信贷配给,减少贷款额度。当宏观经济进入繁荣阶段,由于融资企业的经营环境趋于好转,其与商业银行贷款协议的违约概率下降,

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下降进而预期利润上升,资本充足率提高,发生挤兑的可能性下降。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趋于弱化,贷款额度增加。

2、引起商业银行贷款环境发生变化

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商业银行贷款环境就会恶化,主要表现为:一是融资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贷款协议的违约概率普遍上升。二是商业银行与融资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某些老客户资金紧张的同时,一些新融资企业出现了。大多数融资企业申请贷款已不再是为了扩张投资,而是为了生存。相比之下,商业银行对老客户的了解程度要远远大于在新环境下对新客户的了解程度。这种非对称信息的差异,必然使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增大。三是喜爱风险的融资企业申请贷款的比例上升,或者说,贷款申请人的质量在下降。融资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与其自有资本的水平相关。假定融资企业的破产风险不变,融资企业的自有资本必然存在一个临界水平:高于这个临界水平,融资企业破产的成本高,融资企业是一个风险规避者;反之,低于这个临界水平,融资企业破产的成本低,融资企业是一个风险喜爱者。

这样,当宏观经济进人衰退阶段,绩优的融资企业与绩差的融资企业相比,其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较小,自有资本下降的程度较小,自有资本高于临界水平,绩优的融资企业是一个风险规避者。与此相反,绩差的融资企业则更多地表现为风险喜爱者,而且宏观经济衰退会使绩差的融资企业比例上升。

由于商业银行对融资企业存在着非对称信息,绩差的融资企业就更有积极性向商业银行贷款,产生“劣驱良”的现象,即绩优的融资企业(风险规避者)会减少贷款申请;绩差的融资企业(风险喜爱者)则会增加其贷款申请。因此,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融资企业中绩差企业的比例越来越高。同时,绩差的融资企业过低的自有资本比例更易于引诱其从事风险更大的活动。这表明,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商业银行贷款环境恶化了,加大了商业银行向融资企业贷款的风险。商业银行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的最优选择就是进行信贷配给,减少贷款额度。当宏观经济进入繁荣阶段,商业银行贷款环境会好转,信贷配给行为会弱化,贷款额度会扩大。

三、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1、信贷配给导致融资企业信贷可得性降低

上述分析表明,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时期,一方面会使商业银行的自由资本减少,资本充足率下降,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增加,导致其边际破产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贷款环境恶化,导致信贷风险上升,商业银行预期利润率下降。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导致商业银行发生信贷配给行为,融资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加大,即信贷可得性降低。信贷可得性降低的直接影响是降低了融资企业的投资水平。由于融资企业的投资水平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有着乘数效应,这将会使宏观经济的衰退进一步恶化,并使融资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下降。

融资企业信贷可得性降低的间接影响表现在企业间的联系上。融资企业本身也像一个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向自己的消费者与供应商提供信贷。当融资企业所得贷款减少时,它不仅要减少在机器设备上的投资,而且维护老客户、发展新客户的投资也要减少。因此,一家商业银行减少对某一个融资企业的贷款,将会对整个经济的信贷可得性产生一种扩散效应。由于融资企业改变自身的财产分布结构不仅要花费资金,而且要花费时间,对未来信贷可得性减少的预期,会促使它们试图增加流动资本比重,削减库存与投资。此外,降低信贷可得性还会促使融资企业的贷款成本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削弱融资企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产出水平,从而减少了对与之相关的企业的产品需求,致使其他企业的产出水平和投资水平下降,并形成企业间的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可见,融资企业信贷可得性降低的间接影响是其他企业的投资水平降低,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有着乘数效应,进一步加剧宏观经济的衰退,这将进一步使信贷的可得性下降。

2、信贷配给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加速器

综上所述,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商业银行会发生较为严重的信贷配给行为,这将导致融资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下降。进而导致融资企业及其相关企业的投资下降,在投资乘数加速效应的相互作用下,进一步加大宏观经济的衰退程度。与此相反,当宏观经济进入繁荣(高涨)阶段,商业银行弱化信贷配给行为,这将导致融资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上升,进而引起融资企业及其相关企业的投资上升,在投资乘数加速效应的作用下,其结果是宏观经济不断繁荣。这说明,信贷配给在宏观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会强化经济衰退;在宏观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会强化经济繁荣。由此可见,信贷配给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加速器。

四、信贷配给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1、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特征

上述所分析的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其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率是市场化形成的,利息率对融资企业的筛选机制是有效的。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率水平,只能在中央银行规定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有限浮动,不能对利息率相机自由调整,导致利息率的筛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失效,且利息率低于市场化形成的均衡利息率,使信贷市场产生了贷款供给小于贷款需求的格局,大量民间借贷的存在就是证明。同时,商业银行的利益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象(融资企业)的选择不能完全依据融资企业的项目质量来确定。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表现为关系型信贷配给。

关系型信贷配给是指,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象(融资企业)的选择,不只是从融资企业的项目质量和贷款获取的预期利润着眼,也需要从商业银行与融资企业的关系、上级领导的非生产性旨意、甚至“灰色收入”等非常渠道着眼。关系型信贷配给的存在,易于使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象(融资企业)挑三拣四,相机抉择行事,利用信贷配给权力寻租。商业银行信贷配给权力一定程度的滥用,常常增加融资企业的“逆向选择”行为,低风险、高质量的融资企业被逐出信贷市场,高风险、低质量的融资企业充斥信贷市场,贷款的平均质量下降。同时,信贷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融资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生产性利润随之下降,引起“道德风险”行为,即还款拖欠率上升、贷款的风险程度上升。

2、关系型信贷配给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当宏观经济呈现衰退状态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配给呈现关系型特征,将会继续向一些融资企业发放贷款,促使投资下降速度减慢,在投资乘数加速效应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导致宏观经济不至于迅速下滑到谷底,有效延缓宏观经济衰退,推动宏观经济复苏,扩大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当宏观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方向是紧缩经济,要求减少对融资企业的贷款,同时,未来经济形势也将会加大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商业银行理应配合宏观经济政策,强化信贷配给。但在关系型信贷配给条件下,商业银行可能会从照顾关系和寻租的角度考虑,采取与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方向相反的行为,继续对一些融资企业发放贷款,促进其投资,在投资乘数加速效应的相互作用下,将会积极推高经济,延长经济繁荣的时间。

上述分析说明,虽然宏观经济波动呈现不同的方向,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关系型信贷配给行为对融资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影响较小,从而在衰退时抑制宏观经济进一步衰退,推高经济继续繁荣,相应发挥强化和削弱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惠,信息不对称下的羊群行为与泡沫[M],金融研究,2002,(11)

[2]王海侠,以博弈理论分析我国信贷市场效率[M],金融研究,2003,(10)

[3]穆争社,中国企业融资中的非对称信息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23-136

[4]姚海鑫经济政策的博弈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95

[5]穆争社,中国企业融资主体融资行为的博弈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4)

责任编校:王展祥

上一篇:“词块法”记忆策略的运用及效果分析 下一篇: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现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