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时间:2022-09-01 04:46:06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摘要】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活”,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是不会有好成绩的。传统的“你考什么,我教什么”单纯为提高升学率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要求,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语文课能够活起来,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论述了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阅读兴趣 素质教育 情感效应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重视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整体提高。而这种提高主要体现在对课文的教学中,因为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富有文化内涵、时代气息,所以语文教学应以课文为主,课外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见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学好了语文,学生能写,就能更好地学习其它各门学科,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吸收有益的思想营养。而传统的讲读教学中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使学生阅读实践少,只用耳听不用脑去思考,学习积极性长期受到压抑,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教师应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为主导,使教师引路与学生自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地表现自己,而教师的最终目的则是使学生“活”起来,其中全面灵活把握教材,适用灵活的教法是最关键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习兴趣的需要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学习的强化剂。美国生物学家贝费里奇说过:“只有那些发现抱有真正兴趣和热情的人才会成功。”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对某科越感兴趣,则学习信心就越足,学习成绩也会越来越好。所以,首先要把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和热情调动起来,让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达到这一目的。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现象,再加上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毫无兴趣可言。

1.设计精彩导语

精彩的导语可以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设置悬念又能唤起学生读下去的强烈愿望。如初级中学课本中的《七根火柴》这篇课文,我是这样导入的:“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天天用到,它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同学们可曾想过,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里,红军在过荒无人烟的草地时,这小小的火柴,发出过多少光?多少热?它具有怎样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呢?今天我们将讲述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赞歌。”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情绪,引起学习兴趣。

2.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最佳心理状态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教师的情感往往起到左右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的目光,表情在讲授知识时可以影响全班的学习,一种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一个肯定表扬的手势,可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愉快的感受,产生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理智感。

3.启动自身经验

在上《生命的意义》这课时,我让学生谈一谈对人生的看法,学生异常兴奋,抓住话题引入课文,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4.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已是时代的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会更好地促进学习。如《春》这篇课文,可以用录音机放课文的录音,配有轻柔优美的音乐,欣赏着这篇写景抒情散文的同时,学生会感到融融的春意,眼前似乎出现了春天的一幅幅图景,那种大地春回、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能使学生感受到春的活力,带给人希望和力量。

二、良好的阅读习惯

多数学生认为,把书本上的知识弄明白就可以了,课外阅读会影响学习,其实不然,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指出:阅读具有培养认识能力的功能,丰富知识的功能,陶冶情操的功能,写作示范的功能,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真正从书上吸取营养,吸收并应用到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如果把阅读当作一种负担,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敷衍了事,教师要调动积极因素,正确引导他们的阅读方向,扫除心理障碍,这样,学生就会自觉而愉快地去读一些有益书籍。这种习惯的养成不仅仅使学生受益于课堂上,也可以丰富课外阅读量,增加知识充分储备,扩大知识面。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动地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考题研究等活动。可以利用自习课或课前3分钟讲一些成语故事、演讲、朗诵、短文听读、读书报告等活动,这样做可以使一些迷恋武打、言情小说的学生也能纷纷读些更利于增长知识能力的书刊。

2.勤查工具书、参考书

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阅读障碍,出现认识的字或难以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参考资料的习惯是提高自读能力不可缺少的,所以,我要求学生每人必备一本字典、词典、辞典,以便遇到难题时可以随时查阅。

3.学会质疑,解疑

读书不能只用眼,不用心和脑。阅读时只有多思考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应多鼓励,多表扬,这样才能激发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可见“疑”对于治学有着重要作用。如《愚公移山》中学生很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绕道走而要花费这么大力气去移山呢?或者不怎么把房子搬了呢?对于学生从另外角度提出的问题首先应给予肯定,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当然,有了问题之后,必须用心体会揣摩才能不断解决问题。读出趣味,读出意境,只有不断质疑、思考,才能消化阅读内容并从中受益。

4.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确保阅读速度和质量,采取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读书方法。比如:①点评法。②提纲法。③单元小结或复习时,把相类文章加以比较找出异同,探索规律。

5.背诵名篇佳句

学生在写作时常常会“没词了”,这就是头脑中知识储备不够,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和名篇,而且必须背诵下来。

6.指导学生把握和运用关键词句

①直接表达主题思想的词句。②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③富于表现力的句子。④使用率大,有一定社会价值的词语。⑤有助于理解课文、文章脉络的词句。

三、营造民主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创造平等宽松的民主教学氛围,这是课堂活起来的前提和保证。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多边活动的场所,学生主体参与是这种多边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保证。而师生间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则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学氛围不宽松,学生哪有学习的兴趣?在这种前提下,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创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能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当然,这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的形成,要靠教师,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用平等亲和的态度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成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鼓励者。

总之,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大力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就完全有可能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精彩纷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语文课活起来,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活水”的源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中也自然会有“活”水流过。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在“活”中灵动起来,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2.万云英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第二版

3.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4.第一版

4.初中语文教材

(作者单位:533401广西隆林县沙梨乡中心小学)

上一篇:浅谈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下一篇:创新时代要有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