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家庭儿童权益保护比较研究

时间:2022-09-01 02:02:07

中美两国家庭儿童权益保护比较研究

【摘要】本研究对中美两国家庭中亲子的权利与义务、儿童在家庭中的权益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的家庭儿童权益保护相对薄弱,且存在较多问题,美国的家庭儿童权益保护体系相对健全。研究者认为,美国从提高侵害儿童权益成本角度出发保护儿童权益的做法对我国进一步完善儿童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美家庭;儿童权益;儿童权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7/08-0086-05

从一些电影,如《刮痧》《我是山姆》等中,除了可以窥见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也可以看出,美国对于儿童权益保护的重视。这些由美国儿童权利保障和服务机构对疑似虐待孩子以及能力不足的父母提出法律诉讼,要求收回其抚养权的事件引发了笔者对美国儿童权益保护的思考。美国对于儿童监护人权利的限制与约束,儿童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及其机构、措施的完备性对于中国儿童权益保护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近年来,中国家庭虐待孩子事件频发,对于是否应逮捕嫌疑人、孩子的抚养问题如何解决等问题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孩子的事完全是父母的责任,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家庭内部的问题不需要外部力量去干涉。因此,在看到美国相关部门剥夺家长抚养、教育孩子的权利时,中国多数家长可能会觉得他们是如此的不可理喻与多管闲事,但从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入手去进行分析,就会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和案例研究,从跨文化对比的角度出发,探讨中美两国家庭儿童权益保护以及关于家长权利的文化逻辑特点。

一、概念内涵

(一)儿童权益的内涵

从字面上来理解,权益包括权利和利益两个方面。合法权益是经法律确认的,个体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权利是为社会或法律所承认和支持的自主行为和控制他人行为的能力,表现为嗬人可以做出一定的行为或要求他人作为、不作为,其目的在于保障个体的物质与精神利益。〔1〕

我国学者张爱宁认为,儿童的权利应体现儿童这一权利主体的特殊性。首先,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儿童具有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权,而不是成人的附庸;其次,儿童是处于生命早期阶段的人,童年生活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成人的预备;最后,儿童需要与之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儿童的个人权利、尊严应受到社会的保护。

吴鹏飞认为,所谓儿童权利是指儿童基于其特殊身心发展需求所拥有的一种有别于成人的权利,这种权利为道德、法律或习俗所认可,包括受保护权和自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2〕孙艳艳认为,儿童权利是指儿童基于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享有的道德、法律或者习俗认可的利益、自由、资格等。这些定义都较为全面地强调了儿童权利的独特性。〔3〕

综上所述,本文将儿童权益界定为基于儿童身心发展需要,法律确认的为儿童所享有的社会权利和利益。

(二)儿童权益保护

关于儿童权益保护,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首次以国际人权文件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以保护儿童免于遭受包括父母在内的任何形式的伤害,所有缔约国需采取一切适当的措施包括立法、行政、社会宣传和教育等,保护儿童在受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其他任何负责照管儿童的人的照料时,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忽视或照料不周,虐待或剥削,以及犯等。

二、中美两国家庭与儿童权益保护

毫无疑问,监护人需要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因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有限,他们有时会无意识地自我伤害。虽然我们承认并保护儿童的自,但有时儿童的主观愿望与儿童的权益并不一致。例如,儿童天生对一切事物感兴趣,包括危险的电源和放在角落里的热水瓶。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当然要对儿童的行为进行限制与约束,通过制定一些禁止性的规则来制止儿童的自我伤害行为,但是这种限制的权利在哪种程度上是合理的,如何防止父母滥用这种权利而对孩子造成伤害呢?

《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家庭对儿童的权益侵害包括对儿童的忽视、暴力伤害、精神虐待,过度干预或过度保护使得儿童丧失选择以及参与的权利,另外就是由于父母离异或者父母自身抚养能力低下导致的儿童权益受损等。

(一)中国家庭中儿童的权益

1.中国家庭中亲子的权利与义务

关于父母的权利与义务,我国婚姻法中有如下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中国儿童在家庭中享有受抚养以及受教育的权利,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通过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除此之外,父母还享有姓名决定权、居所决定权、教育权、法定权、财产管理权以及保护未成年子女人身、财产安全的义务。同时,中国子女在家庭中也应当履行尊重、帮助和孝敬父母的义务。〔4〕

2.中国家庭儿童权益保护及问题

家是孩子温暖的港湾,父母都是爱孩子的,然而,一旦家变成了伤人的武器,那么对人的伤害也就会是最深的。2013年,全国妇联的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家庭虐童的状况仍不容乐观,10~17岁儿童遭到父亲和母亲家暴的比例分别为43.3%和43.1%。可见,在中国家庭中,儿童权益的保护仍是当务之急。

我国宪法规定:“父母负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禁止任何人和机构虐待儿童。”《未成年人保护法》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四个方面规定了对儿童的特殊保护,禁止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但对于侵害后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处罚措施。我国《刑法》对虐待儿童等家庭暴力现象视其严重程度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但对于没有构成严重伤害的虐待儿童行为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以下从一则侵害儿童权益的家庭虐待事件入手,分析中国家庭儿童权益的保护问题。

最近,南京9岁男孩受到养母虐待,被打成轻伤的事件在网络上曝光,养母声称自己打孩子是出于教育的目的,因为男孩没完成自己布置的课外作业,孩子的伤情是被学校发现的。经法医初步鉴定,其养母的行为已构成男孩轻伤,但养母拒不承认自己是故意伤害,也质疑所谓的轻伤。开庭审理后,最初并没有决定逮捕其养母,之后发现其养母有自杀倾向才决定逮捕。

这则案件暴露出中国家庭当前儿童权益保护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传统家庭儿童权益观念的问题。传统家庭观念中,子女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未成年的儿童在家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几乎没有发言权。案件中,最初在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理由中有这样一条:不批准逮捕是符合各方当事人意愿的。事件曝光后,孩子的亲生父母并不觉得气愤,反而认为在农村,孩子被打是很正常的事情,打孩子是为了他好,更多担心的是孩子的养父母不再收养这个孩子。男孩也表示是自己的过错,希望回到养父母身边。

第二,如何举报揭发虐待的问题。案件中,孩子的亲生父母以侵犯名誉、隐私为由对在网上发帖的网友提出诉讼,认为侵犯了孩子的肖像权。虽然法院最后驳回诉讼,但是对于虐待侵权事件的举报揭发,该采取何种手段进一步规范值得深思。

第三,如何对受侵害孩子实施救济的问题。我国的法律制度虽然强调要对子女的利益加以保护,但怎么保护,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可操作性很弱。因此,当出现监护人侵害被监护人权益的事件时,被监护人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社会救济。〔5〕在本案件中,一方面男孩的养母被刑拘,另一方面,孩子对于亲生父母在安徽老家的家庭也比较陌生,亲生父母担心,如果他不回到养父母身边,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学校的老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热心人士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容、接纳的心理环境,但是该男孩目前还是不能离开养父母的家,这对他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美国家庭中儿童的权益

1.美国家庭中亲子的权利和义务

“自由与平等”是美国文化中普遍的价值观念,这就意味着要把人对人的限制降到最低。未成年人虽然还没有成年,他们与成人一样是独立公民,享有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而不能因为他们没有成年就加以种种限制。因此,父母不能把未成年子女看作是自己的附庸,父母有教养子女的权利,但是,不能过度使用这种权利,为了避免父母滥用权利,国家必须进行干预。〔6〕

2.美国家庭儿童权益保护体系

从感性层面,我们了解到美国对于家庭中儿童的权益保护十分重视,很多初到美国的华人很难理解美国法律对父母的一些“苛刻”的规定,例如,让十二岁以下的孩子独处是违法的。一对瑞典夫妇在美国旅行时因为觉得咖啡馆里空气不好,就把婴儿车留在了咖啡馆的橱窗外看着,结果被逮捕并且要被剥夺对孩子的监护权;《刮痧》中爸爸因被误认为虐待孩子而被剥夺监护权。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对于父母权利的限制以及对儿童权利细致入微的保护。

美国家庭儿童权益保护体系由法律、司法、管理以及监督等多个环节构成,其中政府起着主导和监督的作用。秉承“预防与永久计划”的理念,美国政府鼓励各部门、各机构之间协同合作,社会组织和公民积极参与,全社会共同努力对儿童进行保护。〔7〕

首先,每个发现侵害孩子权益行为的个体都有强制报告的义务。相关部门会直接将孩子交由儿童福利机构暂时照看,然后对情况进行初步调查评估后,根据家庭危险程度作出判断。〔8〕如果判断没有危险则撤销案件,但政府会从家长和社区两方面提供干预和帮助。对于危险侵权程度高的案件,相关部门会提出侵害儿童权益的法律诉讼,如果法院判决剥夺父母的抚养权,孩子将会由相关机构选择合适的寄养家庭,对父母何时探望以及是否接受进一步审查都有明确的规定。对有病态人格和有情绪问题的特殊家长,社会福利部门工作人员会对父母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并提供家庭教育方式、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帮助能力不足或有特殊需要的父母改善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提高其对儿童权益保护问题的认识,从而促进家庭的健康发展,防止侵害儿童权益行为的发生。〔9〕

总体而言,美国的儿童权益保护问题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国家制定了较完备的儿童法律体系,相应的儿童福利机构也相对健全,对于侵害儿童权益问题十分重视,并会通过法律诉讼来保障儿童的基本权利。

三、家庭中儿童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分析

探讨如何保护儿童权益,防止侵害儿童权益行为的再次发生,首先需要对家庭中儿童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在谈及保护儿童权益时,容易忽视侵权责任人所要付出的隐性成本。因此,除了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中隐含的文化逻辑,包括思想道德以及公众舆论等。

首先,虐待孩子在家长和教师的心里,以侵犯名誉、隐私为由所需要担负的思想道德成本是很低的。打骂甚至虐待孩子是成人为了达到管理孩子目的最直接、简单的方式,这也是人类进化以来,我们的遗传基因决定的实现自己目的的直接方式,即通过肢体暴力。语言诱导、劝说鼓励是文明社会尊重人本身并且为了更好的协作而产生的需要付出一定时间和情感成本的方法。

其次,打骂孩子在我国传统观念和法律下,所需付出的外在舆论成本也很低。看到家长打骂孩子,大众的普遍想法是家长为了孩子好,孩子不打不成器,家长在教育孩子,别人的家事外人不需要插手。

再次,在法律层面,家长虐待孩子只要不是情节特别严重的、不触及刑法的,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也很少会直接剥夺监护权。因为我国的家庭监护基本上被认为是个人的私事。传统文化崇尚家和万事兴,家庭矛盾主要还是依靠家庭内部去自我协调,他人不宜过多干涉,否则就是多管闲事。在这种文化逻辑下,国家的公共权利即使介入,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很微弱,主要还是对家庭成员进行协调。按照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司法机关不会主动介入家庭事务,大多是由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密切的亲属、好友提出诉讼申请。由此看来,虐待孩子的法律成本也不高。

最后,从经济层面上说,侵害儿童权益的人通常不会想到自己对孩子的伤害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会对未来社会造成怎样的危害。事实上,侵害责任人虽暂时没有实际经济上的损失,但其隐性经济代价是长期的、巨大的,可能是犯罪率的上升,可能是无业游民的增加,可能是孩子长大成人后成为下一代的施虐者,等等,这些隐藏的社会成本短时间无法估量,但是国家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综上,正是因为家庭侵犯儿童权益的思想道德、舆论、法律成本较低,以及责任人看不到今后可能造成的高额经济成本,才会为图一时之快或者其他短时目的而对儿童实施侵权。

四、美国家庭儿童权益保护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根据以上的成本分析,笔者发现,美国家庭儿童权益保护体系的成熟在于侵害儿童权益的成本非常高,他们对于儿童保护有强大的公民意识以及法律制度和政府部门的保障。家长必须对自己的权利有清楚的认识以避免付出高额的侵权成本。因此,笔者认为,从提高侵害儿童权益成本角度入手,借鉴美国家庭儿童权益保护经验,对提高我国保护儿童权益水平有积极意义。

(一)转变对儿童权利的认识,提高思想道德舆论成本

首先,要转变人们对儿童权利的认识,将儿童视为一个独立而又特殊的权利主体。家长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孩子不是可以随意处置、任意管教而不受法律约束的。其次,儿童拥有自己的权利,我国是《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应遵循“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这一准则。当家长们认识到儿童享有合法权益,明确了自己的权利界限后,就有可能树立尊重儿童权益的观念,从而提高对侵害儿童权益思想道德成本的认识。

为此,我们可以从加强保护儿童权益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影响力等入手,引导公众树立对侵犯儿童权利行为的正确认识。社区、幼儿园可定期开展关于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知识宣传,让普通群众对侵害儿童权益事件保持敏感。当发现有监护人滥用权利时,要勇于去制止,从而在社会舆论层面帮助家长认识到滥用权利会付出的代价。

(二)建立健全儿童保护法律体系,提高法律责任成本

第一,提高儿童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首先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制定相关法律,对当前儿童权益保护法律条款中一些原则性、宣传性和号召性的条款进行适当修改。对侵害儿童权益的行为作出明确的惩罚规定,包括哪些行为构成犯罪,相应的惩罚措施有哪些,以及如何预防和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第二,建立社会举报和监督机制。首先,家长要充分认识保护儿童权益的重要性,其次,政府要主动、积极发挥公共权利,监督父母的行为。目前,在我国,当虐待儿童的行为尚未产生严重后果时,几乎没有人或者部门会主动去介入,除非造成重伤或死亡等构成犯罪的行为发生。在处理举报和监督父母权利滥用上,建议借鉴美国的强制报告制度,让所有社会成员明白,自己有举报侵害儿童权益行为的义务,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幼儿园教师以及其他社区服务人员,如没有履行举报义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在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亲属、朋友以及邻里都是重要的监督和报告人,他们应承担一定的义务。

第三,建立健全儿童权益保护的福利机构。目前,我国共青团和妇联虽然承担一定保护儿童的职责,但是没有行政力量的支持,所能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并且儿童的家庭中的权益并没有完全纳入保护范围。〔10〕因此,应设立专门的机构为受到侵害的儿童提供专门的帮助,包括选择合适的儿童寄养机构或家庭,提供临时的监护或长久的安排等,使儿童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避免受到更深的伤害。

参考文献:

〔1〕〔2〕吴鹏飞.嗷嗷待哺:儿童权利的一般理论与中国实践〔D〕.苏州:苏州大学,2013.

〔3〕孙艳艳.儿童与权利理论建构与反思〔D〕.济南:山东大学,2014.

〔4〕薛永松.中美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5〕陈统.从虐童事件看儿童权益的法律保护〔D〕.烟台:烟台大学,2014.

〔6〕刘程.儿童的家庭保护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

〔7〕KARPILOV.Understanding the child welfare system in California:A primer for service providers and policymaker〔J〕.Foster Care,Primers,2009,(2).

〔8〕National Clearinghouse o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Information.On line resources for state child welfare law and policy〔EB/OL〕.〔2016-01-12〕.http://www.nccanh.acf.hhs.goy.

〔9〕Z迎花.美国家庭体罚的干预体系研究〔J〕.理论前沿,2013,(8).

〔10〕马克・哈丁.美国关于保护被虐待和忽视儿童的法律〔J〕.人权,2008,(5).

上一篇:基于Android Broadcast的短信安全监听系统的设... 下一篇:博弈论方法在混合无线网络中网络选择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