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散文解读的重心

时间:2022-08-31 01:34:37

情感是散文解读的重心

我们知道,散文是有灵性的,文中的景是作者情感的投射,文中的人、事、物都和作者的经历息息相关。正如《毛诗序》的一句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每一篇散文都是充满个性的,包含有作者独一无二的语言、情感。因而,我们应由言语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过程,领悟其中的美学意蕴。

那么,如何正确解读散文呢?

1.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一般的教学总以为思想最重要,语言品味只是为理解作者情感服务的,习惯把作品放到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前些年,甚至现在很多老师阅读课几个步骤:作者简介,背景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僵化的教学模式丝毫体现不出散文的特点,学生无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生活感受。如果这样分析,是否那一时期所有作品都表现苦闷,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呢?不要忘了,语言是载体,语文教学根本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作者的思维痕迹、表达出的个性情感。散文是一种充满感彩的主情文学,常常被用来表达内心体验,抒发内心情感。散文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事实上,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也在于此。“教读一篇文章,必得有一个咬文嚼字的重要环节,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必须有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品味一个段落的语言组织、一句话的遣词造句……”分析一篇散文还应从文本开始,在具体的字词句中体验、感悟、品味。

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和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本文体现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热爱、眷恋之情一读就懂,而作者深沉、落寞的情感常寄寓在细微的景物中,需细细品味。例如: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透过词句,可以看出郁达夫眼中故都的美是宁静朴素的,把北平作为一个美的对象来欣赏,这里所表现出的是他独特的审美体验。像这样的关键语句一定要带领学生读、悟。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一句子中的定语使本文添了几分孤寂落寞的情调,深刻地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郁达夫的审美情趣。这就是散文作为“这一篇”的特性所在。

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即注重语文教学过程化,要认清语文的本质。很多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课堂学习收效甚微。思想存在于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在引导学生品味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不至于出现语文学不学一个样的心里。

2.借助外力,调动情感

这里所说的外力主要指教师备课时运用的相关资料,从老师的角度谈解读散文。当然,本人没有好的方法提供,只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点心得而已。

语文学习需要媒介导入。学生的审美情趣距离郁达夫的独特体验较远。教学中可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挖掘散文的内涵,感受散文的情感美。有的资料上说“当时由于白色恐怖的原因,郁达夫思想苦闷。”很多老师没经过认真思考就照本宣科,结果误导学生。孙绍振教授曾对本过深入的解读:“郁达夫在本文中主要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以悲凉为美。”“郁达夫显然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地欣赏。”普通的一线教师要理解到这种程度是比较难的,但是不能因为有难度就放弃尝试或是浅读文本,这样长此以往我们很难在课堂上站得住脚,你的学生很快就会把你忘记。

散文教学要抓住散文的特点,教出散文的韵味。教学设计重点应是帮学生鉴赏,去发现作品的好处,传染语感给学生。教师首先被作品打动、感染,才能带着学生在作品中走个来回,才能让学生领悟散文的韵味。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不同于实用文体,艺术性、审美性是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

散文在教材中所占比例最高,为避免再犯这样的错误,首先还是要搞清楚语文的性质,还语文以真实面目。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历来很有争论,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不可否认,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在课改后的多年,不禁还要发出这样的呼吁——让学生学会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王若刚,教师,现居吉林长岭。

上一篇:浅谈商务英语信函翻译的信达雅 下一篇:家访手记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