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公平创新探讨

时间:2022-08-31 09:50:42

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公平创新探讨

1.高等学校特殊体育教育存在的不足

1.1体育保健课开课状况没有有效落实。

目前国内高校特殊体育教育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单设体育保健课、随普通班就读、免修体育课。体育保健课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运动损伤和个别高龄学生开设的一门体育教育课程。课程以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人体科学的知识为基础,以中国传统养生方法太极拳、五禽戏和西方体育疗作为健身康复手段;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掌握科学锻炼理论与方法,制定健身运动处方,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和康复疾病的目的。随普通班就读与其他学生一起接受对病残学生来说力不从心的课程,把每一堂体育课当做负担,导致相当部分同学体育课成绩不及格,对体育课的恐惧和排斥心理不但得不到消除反而加重,与普通学生相比在教育过程中是不平等的。而免修体育课看似是对病残学生的关心、照顾,实际是从根本上剥夺了这部分同学接受体育教育、从事健身锻炼的机会,更无从谈起教育过程的平等。

1.2教材内容设置不合理,导致受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目前高校招收的病残学生主要有肢体残疾、暂时性运动障碍,心血管、呼吸系统缺陷,肥胖和个别高龄学生等。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保健课教材内容多以中国传统养生法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养生气功及走跑练习和简单的球类项目为主。传统养身方法主要是针对中老年人群的,现有教材忽视了体育保健课的对象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过程应有各自的特点,但由于目前各高校教学资源不足,体育保健课教材只能满足普适性,无法满足个体的需求。难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学生体会不到运动的乐趣,进而影响健身效果和终身健身习惯的养成。

1.3体育保健课评价方式不全面。

《指导纲要》中指出:学生学习的评价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等。现今体育保健课评价中过多的强调对运动技能和体能的评价,参与保健课的学生身体状况差异很大,难有统一的标准进行个性化的衡量,造成评价过程不客观,甚至有填报成绩时注明“保健及格”等字样,致使学生在评奖学金、三好学生等方面受到影响。

1.4《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评价指标不完善。

《标准》在其实施办法中指出:《标准》是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学生达到《标准》良好等级以上者,方可评为三好学生,获奖学金。病残学生可向学校提交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经所在校医院证明,体育教学部(室)核准后,可免予执行《标准》,所填表格存入本人档案。没有相应的测试方法,可以申请免测与免修体育课类似,看似是对病残学生的照顾,实际上是漠视病残学生的体质状况,从深层意义上说是剥夺了他们作为学生了解和评价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权利,进而失去三好学生和奖学金的机会,使病残学生没有机会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和竞争,是一种不作为。此为法规不公平所致。

1.5体育保健课所需教学设施不完善。

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师生员工从事体育锻炼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必备条件。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规模、地域特点等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其中没有涉及病残学生的内容,本来体育场馆问题就是制约各高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原本紧张的体育经费更不可能为少数病残学生解决场地器材问题了。极少见到专门为盲、聋、肢残、病弱学生配备的场地器材,康复器材更是无从谈起。此为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

2.对当前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创新建议

特殊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由于病残学生总体数量少,身体状况的个体差异大,就读的专业分散等条件,针对我国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决定了实施特殊体育教育的难度较大,因而我们必须克服各种思想障碍,树立关爱之心,增强执法观念,把体现社会关爱的各项法规落到实处。

2.1加大对现有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

《体育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无疑对越来越多的病残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高校体育教育应重视体育保健课的开设,设身处地的为这一弱势群体的健康生活着想。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的问责机制,建立体育保健课在体育教学评估验收中“一票否决”机制。以对他们也是对全体学生负责的精神,以健康教育为核心,实现康复、保健、健身共同发展。

2.2注重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全面实行运动处方教学。

普通高校针对病残学生的体育保健课教材目前在国内尚为空白。教材建设要从病残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和个体差异。上体育保健课的学生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是肢体残疾或有伤病、有的是内脏器官的疾病,这就决定了这些同学不可能有统一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状况,甚至要与其患病期间的主治医生做好沟通,以便确定运动处方科学实施,从运动康复的目标设定、项目选择、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安排等等方面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符合其身体康复所需的个性化的运动处方。重视学生健身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学会自我监督以及康复健身评价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其终身体育打下的基础。

2.3更新观念,完善体育保健课的评价体系,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建立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推动体育保健课朝着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反映教与学过程效果的重要依据。评价体系应与《指导纲要》的五个领域目标相结合,既要注重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目标的评价,更要注意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评价,不可偏废。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康复功能,将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这不仅是对学生体育保健课的评价,更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自觉参与课余健身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4加大场地器材设施投入,加强保健课师资的培训,改善办学条件。

国家应完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对高校的特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要有最基本的最低要求和发展性的配备要求。它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载体,是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特殊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应定期对保健课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改善办学环境和病残学生体育教育所需的各种条件。

2.5建议重新修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实施办法。

不应因怕麻烦、怕风险而放弃对这部分学生的体质监督,增加对病残学生体质监测的内容,删除病残学生免于体测的相关条款。针对这些学生制定科学可行的测试方案,科学合理的安排测试内容、指标。通过体质测试促使病残学生积极参与课余锻炼和康复,使其对自身体质发展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真正意义体现教育公平。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强调: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落实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扎实推进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创新改革,提升病残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质量,加大对国家相关法法律规执行力度物质上加大投入,精神上更多关爱,努力让全体病残学生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奠定社会公平的基础。

作者:唐栋 孙斌 林宁 李凌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体育教学部

上一篇:高职体育教育现状浅谈 下一篇:舞蹈教学表现力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