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助学贷款违约原因及对策探讨

时间:2022-10-11 04:26:09

高校学生助学贷款违约原因及对策探讨

[摘 要] 近年来,国家助学贷款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违约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就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必要的探析,并就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违约 负面影响 措施 对策

国家助学贷款的对象是在校的全日制高校中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目的是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用。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对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办学效应,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家庭贫困学生困难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近几年的运作,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家庭贫困学生的欢迎。但助学贷款逾期不还的现象却屡屡出现。

一、国家助学贷款出现违约问题的原因

(一)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的还货能力不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仍然存在。“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这对所有毕业生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贫困生则难度更大。若“先就业后择业”,就意味着必须先找到工作,为还款奠定基础,但由于收入太少,还款水平是很低的;若“先择业后就业”,即在求职时尽可能寻找高收入的工作,以便为还贷奠定好的基础。一些大学生在毕业以后,由于所从事的职业、家庭环境、个人生活以及工资水平不高等,是其无法正常履行借贷合约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一些去边远地区工作的学生,他们选择了到急需人才的西部等经济不发达地区为国家做贡献,但是那里的工资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偿还贷款是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

(二)毕业生缺乏诚实守信的意识。一些贷款大学生在毕业之后,由于缺乏诚信意识,即使有偿还能力也不愿意偿还贷款。这些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为了躲避贷款故意与银行断绝联系,即使在贷款之初留下了联系方式,但是到后来银行依据这些联系方式联系时,却出现联系不上的现象。

(三)管理措施滞后。第一,国家助学贷款属于无担保贷款,有些学生开具假证明,骗取国家助学贷款后大肆挥霍,不但挤占了贷款名额,还造成了恶劣影响。第二,对贷款者贷款使用管理不力。对于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在合理利用贷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贷款数额过小,导致贷款不足而影响学业;贷款额度过大,又会造成用钱大手大脚,不利于将来还贷。第三,贷款协议对家庭的约束不力。尽管在办理助学贷款手续时,需要提交父母身份证明和地方证明,但当子女违约时,有的家长竟然说:“字又不是我签的,贷款又不是我借的也不是我花的,所以你该找谁还是找谁去吧!”第四,贷款风险化解不利。尽管国家对于办理助学贷款的银行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是由于贷款手续繁琐,成本较高,特别是追缴违约贷款难度较大,致使银行处于“惜贷”状态,国家催一下,社会舆论压一下,就贷一下,不会主动上门为贫困生提供服务。第五,银行跟踪、追、缴力度不足。毕业后的大学生流动性很强,一部分借款者既没有给学校也没有给银行留下联系方式,客观上加大了银行催缴贷款的难度。第六,对违约者缺乏法律约束。这样又在一定程度上为贷款学生钻法律、制度的空子,进行恶意违约提供了条件。

(四)家庭贫困依旧众多。统计数据显示,导致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贫困程度较深;二是因病致贫;三是因教致贫;四是因灾致贫。对于这些家庭来说,他们往往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很难脱贫,让其帮助子女还贷则难上加难。

(五)对贫困生的界定缺乏有效标准。大多数学校仅凭学生生源地的贫困证明来界定贫困生,而这个证明又很容易得到,这给有意欠费违约者以可乘之机。

(六)监控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缺乏一个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评价系统。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银行、学校、司法部门、用人单位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差,特别是银行之间还没有实现联网,造成部分学生心存侥幸,即使有借贷违约的情况发生,也不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

二、提高国家助学贷款还贷率的对策及建议

1.加大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力度;

2.加强诚信教育,提高贷款者还贷意识;

3.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家庭担保制;

4.加强对贷款者在校期间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解决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其早日具备还贷能力;

6.加大对违约者的处罚力度,确保助学贷款工作顺利进行;

7.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扶持力度,为还贷奠定良好基础;

8.建立全社会的信息共享机制,防止新的违约现象出现;

9.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基金,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求学者受益;

10.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大学生贷款偿还方式和期限;

11.完善跟踪联系机制,建立动态跟踪机制,高校、学生毕业后的用人单位应积极配合银行做好贷后跟踪工作,承担一定的追债跟踪、追债任务;

12.推行生源地贷款办法;

13.政府应加大自己的责任,如公开承担对助学贷款的担保责任,以免除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顾虑。

[参考文献]

1.李长文 刘亚荣《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及政策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5)

2.刘建民 江子福《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的思考》(《教育财会研究》2006.4)

3.俞 骏《国家大学生助学贷款违约分析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05.7)

(作者单位: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探析历史课堂的有效“生成” 下一篇: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