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大变局

时间:2022-08-31 08:50:59

2005年,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元年,中外零售商短兵相接。

不足一年的时间也许尚看不出多么显著的变化,小范围的考量也许并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全部,但从近日举办的第12届亚太零售商大会暨2005中国零售业博览会上,我们至少是看到了中国零售业全方位竞争的冰山一角。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举办,中国商业联合会承办的此次大会,是我国零售业有史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博览会,汇聚了中外零售列强,其中,来自日本、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英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亚太及欧美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代表达1500人之多,规模空前,被称为中国零售业的一次“阅兵式”。

开放姿态

“中国零售业的拓展,是在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中实现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大会的开幕式上总结说。

事实的确如此。自1992年我国开始零售业对外开放的试点以来,商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卓见成效:吸引了外资,引进了先进的经营理念、流通方式和营销技术,大大推进了中国零售业的现代化进程,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也带动了中国消费品的出口。

2004年12月11日,中国取消了对外资商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方面的限制后,商业零售行业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动向。据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透露,全面对外开放后,外资商业企业申报数量明显增加。2005年1到6月,商务部已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45个,为2004年全年批准设立企业的近6倍,相当于商业对外开放前12年总和的78%。另外,外资并购案例明显增加。今年上半年,商务部已批准家乐福等外资企业的并购项目8个,此外,英国TESCO公司从境外收购了国内“乐购”25个大型超市50%的股份,英国百安居公司从境外收购了德国欧倍德公司在国内开设的25个大型建材专业店。

而在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公布的2005―2006年中国商业热点展望中,外资零售企业加快扩张的预测依然排在了第一位,但有关专家指出,值得深入关注的一个变化是:两者不再是购并和被购并的关系,而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中国对外开放仍将继续进行下去,对此,吴仪表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并将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创新引进外资形式,改善利用外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来华投资的客商提供更好的服务。

跨区合作

在外资零售企业的大兵压境面前,本土商业企业普遍感到空前的竞争压力与生存危机。据介绍,在全面对外开放后,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大型超市异军突起,其发展速度和效益远超国内零售企业,近两年来全国连锁百强中有一多半企业利润下降。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前不久的一项调查显示,外资超市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2.06万元,而内资企业只有1.4万元。

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从一开始就进行战略性全局部署不同,国内零售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为满足当地居民生活服务的,绝大多数是区域性发展的,具有较强的属地限制。面对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全方位扩张,上海百联集团董事长张新生提出跨地区合作是中国零售商实现跨地区发展、抗衡国外零售巨头的有效途径之一。今年年初,百联和大连大商集团的战略合作消除了二者“兄弟相残”的事实,两大集团在合并之后对其在东北、华北的网点资源进行了梳理,有效地避免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并通过资源共享降低了经营管理的成本。

对此,张新生表示,不同区域零售商的合作,特别是资本层面的合作,可以使零售企业加快进入该地区的速度,以弥补自行开店速度慢、培育周期长的不足;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商品采购与配送资源、人力资源等,弥补国内零售商供应链与人力资源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减轻国内零售商在实施跨地区发展时的投资回报率与现金流平衡的压力。

尽管国内零售商跨地区合作的前景看好,但也存在一些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与会人士认为,在观念上,“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传统思想是影响国内零售商跨地区合作,特别是资本层面合作的主要障碍;在文化上,不同零售商企业文化的差异,影响着人们对合作价值的判断,影响着合作的实务进程;在标准上,不同零售商业务标准的差异增加了合作成本,影响了合作的效益。这些都需要国内零售商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理性的思考对待跨地区的合作。

整合升级

资金成为改变区域乃至全国零售业格局至关重要的因素,资金实力雄厚和融资能力强的公司将在日后的发展中表现出更为强劲的势头。但是,资本决定不了一切,具备管理、运营、人才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才是在零售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最终理由。

以百货行业为例,中国传统百货企业扩张的一个明显误区,就是对于商业资本的盲目迷信。商业资本的竞争优势总是呈逐步弱化的态势,而持续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建立核心竞争能力才是未来决胜的关键。北京王府井百货董事长郑万河表示,百货在新的竞争面前要通过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和竞争优势;另外,要持续提升组织化程度,通过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对传统的百货体制、商品采购、筹划、营销进行深度改造。做大做强是每一个企业的内在驱动力,但是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在大规模扩张和兼并重组之时,必须量力而行。在行业加速整合期,企业规模提升能否转化为利润提升,还要取决于对各种资源的成功整合。北京物美集团董事长张文中认为,零售企业在兼并大量店铺和人员后,需要本着提升连锁经营规模效益的目的,对不同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管理,实现整个连锁系统的最佳效益。

而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则站在行业主管部门的角度提出,要进一步加快零售企业改革步伐,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大型零售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特许经营、托管等方式扩大规模,努力培育主业突出、内外贸结合、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零售企业集团。

培育大型流通企业并不意味忽视中小流通企业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指出,中国的流通业发展策略应该是“大小并举”,在培育大型流通企业的同时,还要着力发展中小商业。提高中小零售商的整体素质的关键是要从以销售为中心向以人为本转变,推动经营观念的全面更新。

携手共赢

零售业的竞争并非是你死我活。对中国的零售企业而言,不论是跨区经营还是整合升级,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应对大肆扩张的外资巨头,更是为了开发潜藏的消费力量,扩大市场的整体份额。零售企业的“永续经营,基业常青”必须建立在广阔的市场、坚实的顾客基础之上。而这些,仅靠零售业的孤立运作是不可能实现的,它需要借力于各个环节的顺畅合作。

首先是工商关系。零供双方的合作在以争夺顾客为中心的市场竞争中是格外重要的。为此,此次论坛的主办方中国商业联合会向零售商和供应商发出了“零供合作”的倡议,希望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共守诚信、务实的原则,齐心协力,同心同德,相互信任,共同构建和谐发展的流通经济新格局。

商品是流动的,店铺是固定的,随着这几年国内外零售商的跑马圈地,商业与地产的协同也成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作为商业地产领域的领跑者,大连万达集团的订单地产模式为业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该集团总裁王健林指出,为促进商业与地产更加有效地结合,商业地产项目一定要招商在前建设在后,设计规划要充分考虑商业特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零售商和终极顾客的需求。

对顾客需求的满足并不仅仅表现在商品质量和购物环境上,除此,还需要在消费方式尤其是支付方式上为顾客提供便利。谈到这一点,中国银联总裁万建华说,零售业和银行业应该进行更有深远意义的合作,为顾客提供更有增值意义的服务,从而实现现代商业、银行卡产业以及最终消费者的三方共赢。

区域协作,整合升级,携手共赢,中国零售业正在巨大的变革中度过着它的开放元年。而商业零售行业的根基却是不变的,“实实在在地抓住消费者的心,做实每一个零售门店,做好每一块区域市场,做细每一种商业业态,做亮每一个商业品牌,苦修管理内功,提升赢利水平,这才是我们整个行业发展的根基!”中国商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张庶平说。也许,牢牢抓住零售行业的根基会是我们应对零售业这一巨大变局的最好选择。

上一篇:十元小费等 下一篇:市场经济下人口问题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