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四个途径

时间:2022-08-31 02:01:32

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四个途径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教育研究的热点。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教师也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创新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学习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充分发挥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地探索。

一、张扬学生个性,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共性与个性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教师不仅要在共性上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思维,达成思维共识,而且要在个性上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保持个性上的相互尊重,创设一个和谐、友爱和宽松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情绪亢奋的心理状态之中。实际上,也只有在这种个性充分张扬的“生态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的、创造性地展开。

张扬学生个性的前提是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特有的个人品质,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瞬间即逝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评价。因为及时的表扬、鼓励和评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满足,而且师生间也得到一次心灵的共鸣。当然,教师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和评价要因人而异、对症施药,其效果必须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该抓住他们的不足,给予“批评”,以防他们骄傲;对基础差一点的学生,由于他们往往是被“爱”遗忘的对象,因而他们的自卑感强、自信心差,所以教师要努力去发掘他们在学习中的微小进步,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和鼓励,设法打开他们封闭已久的心灵,唤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记得有一次晚自习辅导,一位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拿着三本数学资料在翻阅,我拿过书大致浏览了一遍。由于她的基础差,课本上的知识都没有理解,做资料上的题无疑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但直接说肯定会伤她的自尊心,也会打击她的自信心,所以我还是慎重地给她选了一本。然后对她说:这本书比较适合你,但前提是你必须把课本上的知识搞懂、题做会,然后才能做这本书上的题,行吗?她接过书,点了点头。从那以后她在学习上变得积极、主动,也经常课后找我讨论问题,期中考试数学成绩也有明显提高。有了这一次成功的经历,在以后的学习中她的自信心大大地增强了。有一次,她给我说:“老师,当时我挺怕的,怕你说我连课本上的题都不会做,还看课外的。如果你那样说了,可能我就放弃数学了。”这位同学的进步,给我的触动很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尊重和爱护是一种无言的动力,它可以激励学生,让他们愿意去学,笑着去学,从而达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在教育中,教师一句赞美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微笑、一个首肯的点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变化,都在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张扬学生个性的真正内涵。

二、激励学生情感,维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苏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禁律,应当同时提出10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学习的动机,有动机才能探索,有探索就渴望成功,有了成功的喜悦就能产生新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推动学习的不断进步和成功。事实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你讲得有多精彩,你的语言有多精练,而在于你是否能激励、唤醒和鼓舞起学生,激发起他们潜在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

曾经有一次上习题颗,在讲一道题时,我直接按照常规方法进行了讲解。当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种解法太繁了。”我问他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请他给大家将一讲,可是他想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他的想法。这时周围同学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还说捣什么乱!他的脸越发地红了,手也不停地在桌面上画来画去。其他同学都紧张地看着我,我走到他面前,笑着说:“别紧张,请把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好吗?”他低下头很快地写了出来,我一看,确实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只是他不善于口头表述,于是我耐心地帮他分析和整理思路,鼓励他到讲台上,给同学们进行讲解,尽管他的表达不太流利,但最终还是把他的方法给大家讲清楚了。同学们都鼓掌叫好。我趁机肯定了他的勇气,表扬了他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并鼓励其他同学都应该向他学习。同学们倍受鼓舞,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三、强化数学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认知角度上可分为数学知识和数学意识。数学知识是数学内容,包括概念、性质、定理等,可用文字、符号来记录和描述,那么数学意识则是属于思维范畴,只能领会、运用,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只有了解、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才能进一步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数学意识。教师只有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渗透和强化相关的数学意识,才能使学生的认知层次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数与形、理论与实际等各个领域的学习,了解现实世界,认识数学,又通过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学习和掌握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建立和增强学生的抽象意识、推理意识、符号意识等,这些方法和意识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广阔性等,来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例如数学中提倡“一题多解”这是培养思维灵活性的最佳途径;数学问题的解决要运用公式、定理以及逻辑论证完整地解答,这些都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严谨性;有时一个问题能给出多种不同的解法,一个对象能用多种形式表达,这也能训练他们思维的广阔性。这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必将成为一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培养数学精神,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品质

数学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遭受一些挫折和失败,而这些挫折和失败能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耐挫力,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对此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有过精辟的论证:“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在数学教育教学中,通过数学思维训练和意志品质地培养,将会使他们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个性和坚韧不跋的人格品质。当他们步入社会后,也许直接应用到的数学知识很少,但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精神,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数学的精确和严密,使他们在工作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数学的抽象和概括,使他们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数学的精练和精辟,使他们的表达言简意赅、行文简明扼要。

总之,数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张扬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情感、强化数学意识、培养数学精神,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他们终身受益的学习智慧和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曹贻平:激励原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数学,2001,6

2.向重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个“点”。中学数学。2001,3

上一篇:多法引领,主动自觉 下一篇: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创新学生习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