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教《唐诗宋词选读》

时间:2022-07-24 08:59:17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这本教材时,听到一些同行的议论。有人说:“开始学生还有新鲜感,越上越枯燥了。”有人说:“这么完美的艺术就这样被残忍地肢解了!”还有的人说:“让学生读读背背就行,何需咬文嚼字?”针对这些说法,笔者也想略陈一孔之见,或许能对教学有些许补益。

一、 在诵读中理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前总认为这话很空,后来在对女儿的教育中体会到其可行性。前几年,我被卷入追“经典”的风潮中,开始带着读二年级的女儿背诵《论语》《老子》《庄子》等古代经典,渐渐发现孩子从一种“唱歌式”的背诵转化为一种浅易的理解。欣喜之余,就把这种“诵读法”移植于教学,果然收效甚佳。比如,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我让学生初读(自由读)扫清句读障碍,再读(小组读)感受韵律优美,三读(轻声读)配琵琶弹奏曲体会感情,四读(女生读)思考“月”意象的内涵,五读(男生读)探究“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样的一节课不仅让学生在诵读中获得审美愉悦,也让他们在诵读中对诗歌的情感、哲理感悟得更为深刻。

古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因此,古诗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诵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情感的把握、风格的体会。

二、 在想象中顿悟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跳跃性是诗歌语言的最大特点,诗歌语言的跳跃性给人们在欣赏诗歌的审美活动中留下许多空白,这些空白使不同的审美主体因各自的人生体验、情感经历、知识积累的不同而产生各不相同的审美感受。教学贵在引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因为想象是现成知识中找不到的影子,是思维王国丰满的形象,是培养学生创作的源泉。我在引导学生赏析“海上明月共潮生”和“海上生明月”这两个名句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句诗中用‘生’而不用‘升’?”同学们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一位口才极好的学生发言:“‘生’是出生,诞生之意,如果把大海看成母体,那么‘明月’就是从母体中诞生出的一个小生命。这样,诗人就赋予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使其在诗文中更为美好可爱。”话音刚落,教室里旋即掌声响起。我在赞许之余,又把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介绍给他们,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顿悟的表情。由此,笔者认为,古诗教学,爱“想”才能悟。想象是打开古诗大门的金钥匙。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他们去想象,这样才会让学生看到诗歌文字背后的神秘世界。

三、 在探究中创新

“探究”就是要善于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就是要从空白点入手,创新思维,获得新见解。

在教学杨炯的诗歌《从军行》时,我让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质疑,杨慧同学提出:“‘雪暗’怎么理解?”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同学们争相发言。韩笑同学认为“雪暗”是因为将士们兵器的亮光反衬所致,突出人数之多,声势之大。赵翌同学则认为是将士们的威猛气势让雪也为之失色。姚凤同学说,这样写是突出将士们杀敌数量之多,敌人的血把雪染黑了。王艳芳同学反驳,我认为“雪暗”是实写当时的天气状况,突出雪之大,铺天盖地,天色变得暗淡。……每一位同学的发言都博得阵阵掌声,课堂气氛达到沸点。“马毛带雪汗气蒸”是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出师西征》中的一句话,同学们对句中的“雪”也谈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雪”是实写当时的天气,而有的同学则认为是马出汗之后凝成的“雪花”,突出天气的严寒,还用地理知识加以佐证:“沙漠地区雨水少,下雪的可能性很小。”在探究中,同学们更深刻体会到此处细节描写的作用:突出环境之恶劣,反衬将士们的战斗豪情。我于是指导他们写一篇赏析文字,大家都热情高涨,以致不少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形成了动笔赏析的习惯。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语文教学的过程也不完全在于给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师所应追求的目标。

四、 在比较中深入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这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赏析时常用的戏语,不过它也的确成了我教学古诗的一个妙招。教学杜审言的《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尾联“忽”字的妙处,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王昌龄的《闺怨》,让学生比较一下两首诗中的“忽”字,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竟然把“忽见陌头杨柳色”时女主人公的肖像、神态、心理等描绘的细致入微:“一位身着绿裙,头戴金钗,粉面蛾眉的女子,微启丹唇,迈着纤纤细步,徜徉于春色之中,当她眺望远方,不经意间看到路边的杨柳,目光凝滞了,折柳送别丈夫的情形重现眼前,泪,顺着她的脸颊滑落……”说完,教室内掌声再起。之后,同学们争相发言,把“忽”字如何巧妙表达诗人杜审言意外听到朋友吟诗而触发的思乡之痛分析得极为透彻深刻。同样,在教学王勃的《滕王阁亭》时,我也让学生把诗中的“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空”与杜甫《蜀相》中“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进行比较,结果也是尽如人意。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搞好古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想象,还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爱好和敏感力。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使之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中学】

上一篇:低年级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下一篇:让学生自己读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