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呼唤创新 创新需要语文

时间:2022-08-30 11:14:48

语文呼唤创新 创新需要语文

新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对语文这门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发展的必要。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的、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必须激发学生兴趣,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让语文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地学习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气氛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

2、以情境激趣

中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新;有的情深意长;有的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趣,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

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除了上述方法外,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兴趣的积极因素,在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改进方法,渗透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器,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却是“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几乎抹杀了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怎样改,要考虑(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2)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远远不够,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3)拓宽语文学习空间,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三、改进手段,融入创新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的是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有了投影仪,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多媒体教室,尝到课件教学的甜头:容量大、效率高、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发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收与创新。

四、转变观念,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答案以教师为准,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这样处处控制学生的思维, 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因此,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多言堂;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1、各抒己见,激发学生创新

如今的中学生,已习惯教师代劳一切。有些理解性题目,总期盼别人来发言,自己再表示赞同,没有自己鲜明的见解。其实,语文是一门活学科,一篇文章是一个多面体,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予以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

2、多思多问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数高分低能,谈何创新?为此,要强调“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问或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考自己解答问题。

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

“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得之教学依据不同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任务高尚品德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用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可利用的媒介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祖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上一篇:浅析外语电化教学的基本规律及其模式 下一篇:怎样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