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应对策略的认识和实践

时间:2022-08-30 09:31:54

风险应对策略的认识和实践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无处不在。企业为求生存、求发展、实现战略目标,加强内部控制势在必行。贯彻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应考虑企业的现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企业员工要认真学习《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了解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并逐步掌握。文章重点是通过案例阐述风险应对策略的认识与实践。

【关键词】 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应对策略

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势在必行

2008年6月28日和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先后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标志着我国“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方法科学、体系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基本建成。其贯彻实施将对企业防范风险、提升管理、应对竞争、实现战略目标和保障所有者权益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是政府部门以政策、法规、规范文件的形式,并制定计划进度,分步骤在各类企业中贯彻实施。自2011年1月1日起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已经开始执行《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2012年1月1日起又扩大到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由此可见,《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全面实施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二、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概况

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是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接受程度和承受能力。对于公司来说更需要夯实基础,经历一个从加强引导、深化认识、逐步适应到不断完善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很可能事与愿违。

近些年来公司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充实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推进与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已从原来单纯的内部牵制、会计控制的范围中突破出来,正逐步向全员全方位的风险控制方向迈进。公司内部控制的提升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公司首先组织认真学习《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有关内容,重点要理解其精神实质,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度。

2.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及其分级管理,增强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并妥善解决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兼容扩展等问题,公司在2010年建成了ERP管理系统,实现了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无缝对接,促进了公司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公司全面贯彻实施内部控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在公司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各项管理措施,并于2011年从外部聘请了专业人员为公司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

4.在完善企业内部环境,加强控制活动等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包括公司机构改革、增强企业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绩效考评等。

三、风险应对策略的认识与实践

风险应对就是在风险识别和衡量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存在的风险点采取定性、定量分析并进行风险排序,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整体策略,以达到消除或降低风险的目的。《基本规范》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前期竞争中获胜的企业纷纷进入到“复赛”阶段,尤其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不确定性也日趋严重。尽管世界经济目前已步入后危机时代,但全球经济也仅在缓慢复苏中,其基础还尚不稳固,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并谋求进一步发展,首先必须提升自身防御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稳健应对风险。

下面通过案例来谈谈风险应对策略的认识与实践:

(一)风险规避

《基本规范》第二十六条规定,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

风险规避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完全放弃

完全放弃就是采取完全放弃项目的方法。这样风险是没有了,但同时也失去了项目及其可能带来的收益,所以这种做法并不常见。一般有两种情况例外:(1)某些特定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较高,后果损失十分大,甚至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如人身伤害等;(2)如采用其他风险应对策略,处理风险的成本均大于其产生的效果。

2.预防性风险规避

预防性风险规避是指采取预防性措施将风险源消除的方法。措施之一是加大项目成本使风险源消失;之二是改变项目的某些条件使风险源完全消除。

例1:从20世纪90年代起,叙利亚成为公司重要的纺机出口国。为完成规模为24万锭的杰布莱棉纺厂交钥匙工程项目、哈马棉纺厂的设备技术改造项目等,公司及设备供应商等派出人员一批批前往那里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项目最终圆满完成,双方都很满意,之后那里的项目发展势头还很不错。

前些时候谈过一个项目,对叙方来说是新工艺新设备,所以价格和市场前景都很好,但安装时需我方派员指导等,这就有了问题。因为如今叙利亚局势动荡,死伤人的事情时有发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鉴于叙利亚的局势,公司领导对项目的风险评估十分重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风险识别和分析,结论是人身安全的风险概率较高,后果十分严重,结合企业风险承受度,确定了采取完全放弃的风险规避方式,即谢绝了该项目。这样中断了风险源,使风险降为零,但同时公司也失去了从风险源中获得收益的可能性,所以它也是一种消极的方法。

而如上述项目,没有要求我方派员指导安装的条款,那么人身安全的风险就不复存在了,并且对应收款也已采取了预防发生风险的措施,则该项目采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是预防性风险规避,它是一种积极的方法。

(二)风险降低

《基本规范》第二十六条规定,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降低是指把不利的风险事件的概率或后果降低到企业可接受的限度内的风险控制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仍不失赢利机会,相对风险规避而言,它是一种积极的风险应对方法。

风险降低的措施大致可以分成损失预防和损失抑制两类,其实质均是通过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以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及程度、缩小损失发生范围。

例2:2008年之前公司80%的业务为出口贸易,自公司成立以来发展了一批忠实的客户。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企业如果仍然仅仅固守在之前最擅长的出口贸易领域,其风险之大可想而知。于是公司在稳步维持出口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在国别政策项目的拉动下,大力发展其他非国别项目的进口业务,公司的营业利润及贸易额均维持了较好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对企业的风险管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随着资金需求量的增加,对资金统一管理、统筹安排的要求也更为迫切,除了对资金的收付制订详细的计划外,外汇的统一筹划(例如将出口业务收到的外汇直接用于支付进口业务的货款,这样可减少买卖汇差的损失),进口押汇及海外代付的灵活运用等,都可以降低企业资金的风险。其次,根据公司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控制好存货等两项资金的周转速度,使其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在企业获取最大利益的同时,降低了经营和财务风险。

(三)风险分担

《基本规范》第二十六条规定,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分担也称风险转移,是将自己不能或不愿承担的风险,采用保险、信用担保、租赁经营、套期保值、期货交易、票据贴现等方式,以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为代价,让其他人(或组织)分担的一种方法。风险分担又可分成保险类风险分担和非保险类风险分担两类。

1.保险类风险分担

保险类风险分担是指以投保的形式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以前公司投保主要是海运的货物保险,近几年来投保更多应用于应对国内外客户拒付或不能及时付款的风险。

2.非保险类风险分担

非保险类风险分担是指采用中和(期货、套期保值)、履约保函、保证人等工具,将企业自己不能或不愿承担的风险让第三方分担的方法。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持续贬值,公司出口主要用美元交易,并且一般都采用远期信用证的结算方式,这样就存在着汇率风险。公司通常采用套期保值的方法,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例3:公司作为印尼、越南、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的主要纺机供货商,在提供机械设备及安装服务的同时,近年来也为上述客户提供越来越多的融资支持。例如我公司出口纺机成套设备,客户希望发货前先支付20%的预付款,其余款项将在发货后2年内分4批还清。这样的支付条款假如公司能接受的话,那将大大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并为出口业务开拓出一个更宽阔的前景。但是巨大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公司预先支付了如此多的采购款,营运资金能否正常运转?发货后由于政治风险或者其他商业风险货款收不回来怎么办?两年内美元兑人民币大幅贬值怎么办?无论哪一种风险其后果都是严重的,目前公司采取了两种措施来分担上述风险。其一,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当货款到期无法收回时,可以得到约80%~90%的保险赔付,大大降低了此类业务的收款风险。同时由于有保单的支持,客户承兑后公司可以以更优惠的条件去银行获得融资,而且保险承保部分的银行融资还不需占用公司的授信,这样就极大地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并且可以较早地进行美元结汇,使得该笔业务的汇率风险也得到了分担。其二,叙作银行的远期结售汇业务。该业务属于套期保值业务,其目的是为了降低汇率风险,保证合同的一定利润及现金流。公司只需承担一些贴水点,即可将未来某天的结售汇汇率锁定,使得外币汇率波动的风险进一步得到分担。

(四)风险承受

《基本规范》第二十六条规定,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风险承受也叫风险接受,是指企业自己承担由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它是基于风险分析的结果,项目风险损失不大,在企业承受度之内,而且没有其他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可选,它是唯一可行的应对策略。

风险承受有两种方式:主动和被动风险承受,其区别在于前者是计划性的,而后者是非计划性的,究其实质均为企业自己来承担损失。

公司针对一些传统出口产品,由于制造商稳定,质量和交货期等有保证,往往造成的损失不大,如补缺损件等,故而采取风险承受的方式。而当客户对产品质量、检验方法等有特别要求,并在合同中约定质保金时,公司将对制造商提出一系列要求,如在供货合同中也列示质保金条款、增加试验次数、派员赴现场质量监督等以防止违约造成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3] 企业内部控制编审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案例讲解[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4] 本书编写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配套指引及案例[M].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

[5] 赵立新,程绪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物[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上一篇:“桥头堡”建设中的中国—东盟会计协调问题研... 下一篇:浅论原产地空白证单电子化管理的现状及优化发...